加载中…
个人资料
4sjs4
4sjs4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85,617
  • 关注人气:2,0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司马氏和坂田氏

(2018-08-23 10:55:22)
标签:

历史

日本

文化

姓氏

分类: 世界历史

司马氏和坂田氏:司马氏是中国著姓,在日本也有影响力,很多日本人曾改姓司马氏,晋朝和司马氏在日本的声望甚至超过在中国。司马达等虽然不是最早迁居到日本却是在日本发挥影响力最多的中国移民之一,在日本帮助推动佛教和文化发展,他的儿子司马多须奈替橘丰日天皇出家,创建的坂田寺是日本最早的寺庙之一,女儿司马岛是日本女尼之祖,主持丰浦寺。到司马达等的孙子司马止利受圣德太子推荐,为推古天皇造佛像,并且用封地给推古天皇造金刚寺,受封大仁位,这是十二冠等级的第三位,司马氏在日本推古朝就已经是公卿士族,司马止利受封近江国阪田郡水田,按照日本姓氏制度,他的门户只能用封地坂田氏,不能再叫司马氏了。司马氏在日本家格最高的是坂田氏,其他也有叫鞍部(安部)、鞍作(桉作)等姓氏,因为在日本有排挤压制歧视大陆移民的时期,对司马氏及其分支在日本的发展情况造成很大阻力。通常最容易的是从研究坂田氏历史开始了解司马氏发展,司马氏受封阪田郡封地必须改姓坂田氏,在日本九世纪出的姓氏录中,有好几个分支的坂田氏,具体司马氏坂田氏是怎样发展成多支坂田氏呢?姓氏录称坂田氏是天皇后裔不是司马氏,这很可笑,天皇的皇族是没有姓氏的,是神的化身,不会用坂田姓氏,所以坂田氏无疑就是司马氏,这和中国历代都称异族也是炎黄子孙是黄帝后裔同样,都是统治阶级同化政策的写法。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是统治阶级发展的重要因素。司马氏在日本的姓氏坂田氏的发展情况,就体现了大陆移民在日本统治阶级中的发展情况。司马氏的坂田氏在推古时代就已经是大仁位第三级,必然是日本的大陆移民集团重要代表,在日本统治阶级重视大陆移民时,地位会高些,相反受压制时也必然会有所体现。在日本书纪中司马氏后裔最早出现的坂田雷正是天武天皇时代受压制的贵族代表,他是第一等色姓,有功勋去世仅追封第五级大紫,有的小锦甚至都获得大紫追封,这体现当时疏远大陆移民的态度,天武天皇患病祈福的七个寺庙中,也没有司马氏创建和主持的坂田寺、丰浦寺。持统天皇继位后,她是苏我氏生养,能重视大陆移民,在超度天武天皇的法会上,确立五大寺超度,就包括了坂田寺和丰浦寺,这体现对大陆移民重新尊重。在桓武天皇时代就有安部男笠受宠升到正四位下,色姓是朝位,但是姓氏录却没有安部氏。在淳和天皇时代,又有很多坂田氏受到重用,其中的坂田弘贞升任从三位参议刑部卿,他原来色姓是宿迷,升到朝位,这时期正是中日文化交往最友好时期,可见大陆移民的地位都有所上升,司马氏后裔坂田氏也继续在上升,不仅坂田氏,连安部氏也有很多任命为五位官员。这时期坂田氏也开始用南渊姓氏,南渊也是大陆移民的聚居地,司马多须奈为天皇修建的寺庙就在南渊,被称为南渊阪田寺,坂田氏在姓氏使用上也能更多地体现大陆移民因素。但是随着政局改变,坂田弘贞去世后,很长时期,那些原来出现在史书中的安部氏和坂田氏就没有再出现,这时期又是大陆移民总体上被边缘化排挤时期。到阳成天皇时期,坂田氏中使用南渊姓氏的分支已经有担任正二位的大纳言了,这位叫坂田年名(南渊年名)的贵族,有记载最重要的活动是组建了多位高官参加的尚齿会,这是学唐朝人白居易组建的,这位坂田年名就是代表亲大陆的力量,对中国的文化和习俗仍然积极模仿,可见司马氏后裔对推动中日两国文化交往始终是发挥重要作用。坂田氏在日本姓氏录中有的色姓是真人级,如坂田雷;有的是朝臣或宿迷,如坂田年名等南渊系坂田氏,甚至有的在村主级,这实际体现了司马氏改称坂田氏后发展的情况,有上升的,像南渊系就有从宿迷升到朝臣,有的仍很低或降级。司马氏使用的姓氏中安部也有升到朝臣的,尽管姓氏录没有收录,但在史书是有记载的。司马氏后裔的姓氏中,鞍作氏著名人物有鞍作福利是著名外交官,还有鞍部德积首任是僧都。在日本社会中,大陆移民中地位较高的就是司马氏后裔等少数人,最高的地位目前也仅有坂田氏的南渊系曾达到正二位,而当时正一位完全被主要的权臣家族垄断,或者是皇族任命。这体现了日本统治阶级严重的等级制度,对大陆移民的限制仍很严,但是这主要是体现在统治阶级上层的权力分配。中日两国人民在民间文化、经济方面的交往始终是不断发展,这些交往不仅推动了日本社会的整体进步,也增强了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中日两国和平合作永远是两国人民希望的结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