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bluehot
bluehot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13,782
  • 关注人气:3,9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货币乘数的具体应用意义

(2018-12-12 20:06:32)
标签:

金融

货币

货币乘数的具体应用意义

 

 

抽象和演绎,就是强调独自抽象客观事物的能力,需要懂得因势变通进行逻辑演绎。 

 

我们都知道,货币乘数是指M2/基础货币的比值,我国央行公布的货币乘数,就是这个比值。

我们先查阅货币乘数的百度百科。

其中一句核心是:“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简单地说,货币乘数是一单位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

假如百度过该词条的各位,有没有质疑过该定义是有问题的呢?

前一句很显然指出,货币乘数=M2/基础货币。但是结合后一句看,所有的基础货币,一定都会是准备金吗?

正常的逻辑是,所有的准备金,都是基础货币,但是所有的基础货币,却并不一定是准备金,因为基础货币包括了M0和准备金两个部分。

 

假如货币乘数是指一单位的准备金额所产生的货币量的话。

那么货币乘数的公式应该变为K=(M2-M0)/(基础货币-M0),因为M2-M0,就是银行通过准备金信贷派生产生的所有存款规模(包括初始存款),基础货币-M0就是所有的准备金的规模。

因此,货币乘数K=各项存款/准备金,这个逻辑才是正确的。

 

为什么说这个逻辑才是正确的或者说是适当的呢?

因为该公式通过变形可得准备金=各项存款*1/k

换句话说,银行各项存款的K分之1,会始终等于准备金的规模。

也就是说,逻辑上和理论上,所有存款的K分之1假如同时来取现,理论上就可以挤兑所有的银行。

这个才是货币乘数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所在。

 

我们都知道,当K=1时,也就是各项存款始终等于准备金,这样的银行是100%安全的,不会有任何挤兑的风险的。我们都知道,银行的运行,唯一要担心的,就是挤兑风险。

 

同时我们也知道,社会上大量的存款的主人,是不可能形成合力,统一在集中的一个时间段去挤兑银行。

因此,假如社会上的所有的存款的主人,即使10分之1,或者5分之1,或者2分之1都去取现,理论上就可以挤兑货币乘数分别为1052的银行体系。而且我们也知道,10分之1,是一种很微弱的合力。而2分之1,是需要很极端的社会共鸣来形成合力。

 

因此,货币乘数就是揭示社会在某些极端的现象出现后,例如战争,天灾,网络攻击,政治动荡,社会危机等一些情况下,形成的社会合力去取现的情况,很显然,K=1的银行最安全,而且K值越大的银行,风险越大,即使社会上出现很小的合力去取现,就有可能全面挤兑银行。

 

当前,我国央行公布的货币乘数是6.0217%的存款取现,理论上可以全面挤兑银行。

假如用K=(M2-M0)/(基础货币-M0),则货币乘数为7.57,实际上,只要13%的存款取现,理论上就可以全面挤兑银行。

假如考虑排除掉10万亿人民币规模的央行对存款性公司债权(央行对商行通过MLF等方式释放的再贷款),则K=(M2-M0)/(基础货币-M0-对存款性公司债权),则货币乘数为13.71,我国货币体系内的真实情况是,所有存款的7%,只要集中取现或者外流,就已经可以全面挤兑我国的所有银行了,而且,7%只是一种微弱的合力,稍有风吹草动,风声鹤唳都可以形成这种合力。甚至微弱到仅靠我国1.8万亿的美元融资外债集中到期偿还和货币互换协议集中到期,就可以满足如此微弱的合力了。

 

以上,重在解释货币乘数背后的具体应用意义,并没有考虑央行不断增加基础货币发行这个因素,本人的观点从没有假设央行发行基础货币限定在外汇占款上,甚至建议在未来适当的时候,改国债为锚印钞,但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我用数据推演一遍货币乘数的不同计算方式,是否可以让大家看清我国高层领导常常提及要防范的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到底是指什么样的风险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