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间关系详细解读
(2010-12-14 15:28:31)
标签:
种间关系捕食竞争羊吃草杂谈 |
分类: 稳态与环境 |
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生物种群内的个体间的相互关系,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两种。
种间关系(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生物群落中的各个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关系,谓之种间关系。生物种间关系通常是围绕物质、能量、信息和栖所等方面来展开的,其中尤其是食物联系。生物种间关系十分复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1、互利共生(Symbiosis):狭义的共生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按共居状况分为外共生和内共生。清洁鱼或清洁虾在鱼类的体表,以吞食病灶组织和细菌等为生,兼为鱼类治病,这属于体外共生。鞭毛虫寄居在白蚁或其他动物的消化道里,消化纤维素供给宿主,宿主则为其提供营养和栖所,这属于体内共生。有些单细胞的藻类、细菌生活在原生动物的细胞内,并有物质交流,这属于胞内共生。胞内共生在进化论上有重要的意义。仅对一方有利,另一方无害的共生称为偏利共生。如兰花生长在乔木的枝上,使自己更易获得阳光和根从潮湿的空气中吸收营养。
2、竞争(Competition):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竞争的结果,或对竞争双方都有抑制作用,大多数的情况是对一方有利,另一方被淘汰,一方替代另一方。高斯(Gause)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将大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和双核小草履虫(P.Aurelia)混合培养,16天后,只剩下后者。这说明具有相同需要的两个不同的种,不能永久地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否则,一方终究要取代另一方,即一个生态位只能为一种生物所占据。这种现象被称作高斯原理。十分清楚,竞争也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种间对抗性相互关系。
3、捕食(Predation):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在通常情况下,捕食者为大个体,被捕食者为小个体,以大食小。捕食的结果,一方面能直接影响于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另一方面也影响于捕食者本身的种群变化,两者关系十分复杂。捕食也是一种种间的对抗性相互关系。
而广义的捕食一般包括以下几类:(1)典型捕食:指食肉动物吃食草动物或其他动物,如狮吃斑马,猫吃老鼠(狭义的捕食就是指这一类);它们在袭击猎物后迅速杀死而食之。(2)食草,指食草动物采食绿色植物,如羊吃草,在这种关系中,植物不一定全部被吃掉;它们逐渐杀死对象生物(或不杀死),且只消费对象个体的一部分。(3)寄生,指寄生物从宿主获得营养,一般不杀死宿主。寄生也属于广义的捕食。
4、寄生(Parasitism):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前者称寄生物,后者称寄生。生物界的寄生现象十分普遍,几乎没有一种生物是不被寄生的,连小小的细菌也要受到噬菌体的寄生。在寄生关系中,一般寄生物为小个体,寄主为大个体,以小食大。而且大都为一方受益,一方受害,甚至引起寄主患病或死亡。同时寄生双方又互为条件,相互制约,共同进化。寄生是生物种间的一种对抗性的相互关系。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关系外,生物种间还可以列举出一些其他的关系形式。例如:共栖、附生等。
几种易错的关系归纳:
1、蚊子吸血:属于寄生不是捕食。
2、羊吃草:属于广义捕食,草的种群数量并不一定减少。
3、菜粉蝶幼虫和蜜蜂:不属于竞争,因为捕食的对象不一样。菜粉蝶幼虫吃叶子,而蜜蜂吃花粉和花蜜。
4、冬虫夏草:是一种菌藻类生物,属于寄生,不是共生。
5、地衣:属于互利共生,不是寄生。地衣是真菌与藻类的共生体
6、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属于一种共生关系。蚂蚁取食蜜露的同时,会帮蚜虫清除天敌瓢虫。
7、大鱼吃小鱼:属于种内斗争。不能叫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