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2011-05-28 06:39:10)
标签:

四川汶川

阿坝风光

灾后重建

对口支援

水磨古镇

旅游

摄影

年波也则博客

分类: 梦回高原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早在商代就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而被称为“老人村”。水磨设镇后,作为村一级的建制,老人村这个名称仍然保留至今。

   一个被地震摧毁的山区工业区,在短短不到3年时间里,变成一座风景如画的现代桃花源,位于“5.12”特大地震震中的汶川县水磨镇上演了一场神奇的现代版涅槃故事。

   5.12大地震后在广东省佛山市支援下,水磨古镇重建的羌城、禅寿老街、寿溪湖三个片区融汇古今历史文化、结合川广发展理念、荟萃藏羌人文风情,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它成为了镶嵌在都江堰、青城山、卧龙大熊猫栖息地、九寨沟、黄龙之间的一颗璀璨明珠,被称为世界遗产群中的世界地震遗产。

    

   请随我到水磨镇新建成的羌城禅寿老街寿溪湖看看。我从水磨北头走进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水磨羌城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占地面积61117平方米的水磨羌城建筑群,把羌寨建筑的石结构、泥结构、石木结构、木结构等建筑方式综合运用,传承并发扬羌族建筑文化,完美体现了会从古朴、粗放的传统建筑群落迈向现代化城镇的新羌城概念。

   水磨羌城的传承与创新,使之成为羌族建筑城镇化的典范,被誉为“中国最美羌城”。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羌城碉楼是水磨羌城的标志性建筑,高10米左右,雄伟气派,大气磅礴。碉楼是羌族特有的一种防御性建筑形式,它蕴含了羌族的千年历史与建筑文化,凝结了羌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羊皮鼓广场  羌族自古以来对羊就有着特殊的感情,视羊为祖先,羌民所供奉的神是“羊身人面”,以羊祭山是古羌人的重大典礼。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飞鸿广场   广场中镶嵌一幅融合当地农耕劳动风情地域特色和民族歌舞等元素,体现各民族团结风貌,让人心旷神怡的“水磨画”。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在水磨羌城与禅寿老街的交汇处是和谐广场,羌、藏、汉各民族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在这里充分展现和融合,体现了阿坝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团结互助。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广场中央耸立着水磨亭,它是水磨古镇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历史缩影,也是古岷江流域农耕文化的真实写照。水磨亭为明朝晚期所建,后毁于战乱,震后重建按原样修复。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曲登嘎布(吉祥白塔) 塔身外形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水磨白塔是古印度教及藏教东渐的实物佐证。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禅寿老街全长1300米,平面呈“U”形分列布局。老街的建筑物是典型的汉、羌、藏相结合的明清风格建筑,具有轮廓清晰、布局深蕴、多轴线明确等特点,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

    川西民居风格、古色古香的禅寿老街,不仅解决了水磨镇灾民的住房安置问题,同时打造了“以家带店”的宜居宜商模式,为发展旅游业和解决灾民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万年台始建于明万历25年(公元1588年),毁于上世纪90年代末,“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经考古调查依原样进行修复。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字库塔建于清代,上世纪90年代毁坏,“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经考古调查后依原样进行修复。

   字库广场照壁斗书“大爱无疆”四字,寄托了灾区人民对广东佛山同胞鼎力相助、携手共建的感激之情。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水磨寿溪湖位于古镇南头,由五条浸百草的穿山泉溪汇流而成,这些山泉溪水具有调节身体肌能,延年益寿的特殊功效。“神农氏尝百草而万寿,水磨人饮寿溪而万福”,宋代大文豪苏轼在《和桃花源诗并序》中记载“……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名溪湖。”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位于寿西湖畔的春风阁是挖掘水磨古镇历史文化,提炼结合藏羌汉民族建筑特色精华而修建的景观建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建筑构思奇妙,秉承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法式,细部装饰具有浓郁的宗教和藏羌文化色彩,是多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西羌汇  坐落于春风阁脚下,东临寿溪湖,是水磨标志性景观之一。  

   西羌汇建筑平面由正方形演变而来,立面结合羌碉和安多藏区民居特色,将现代的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西羌文化、安多文化相结合,展现了汶川特大地震后人们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精神面貌,寓意生命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

  

   禅城桥是水磨古镇灾后重建的一座步行桥,全长87.4M,上部为木结构长廊,造型独特,韵味古典。

“5.12”三周年__见证水磨华丽转身<风情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