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初三,游完金刀峡后顺路再去偏岩。
偏岩镇是重庆市2002年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坐落在华蓥山西南麓。清代时属江北厅礼里六甲,乾隆24年在此建场镇。因下场口外岩璧陡峭高耸,故名“偏岩”。2005年江北县撤县建区时划归北碚区管辖,后因金刀峡景区开发,始更名为金刀峡镇,但民间仍习惯沿用“偏岩”一名。
昔日的偏岩场地处重庆通往华蓥山地带的驮道上的一个旱码头,商贾云集,商业昌盛,名播巴蜀川渝。历经数百年的时代变迁,其街道、建筑、民风、商俗依旧,保留着当年古朴、雅致的风貌。立于镇外,极目远眺,可见木屋砖舍依山而建,重重叠叠,错落有致,古树婆娑,笼罩着一股浓郁的巴渝古镇色调。

偏岩不仅古老,而且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曾是中共地下党早期活动的据点之一,中共党员龙子仁早年就以偏岩响水小学为据点传播革命思想。1946年中共南方局派遣陶昌宜会同江北县的地下党员李青林、王朴、黄有凡等一道创建农村工作据点,建立了重庆-复兴-静观-石坝-偏岩-华蓥山秘密通道,为华蓥山武装起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蜿蜒曲折的小河--黑水滩河紧紧环抱着古镇,缓缓流动的河水清澈见底。
在古镇中街口,一座青石桥横卧河上,以桥为界,将小镇主街拦腰分成上街、下街。两棵粗壮的黄葛树蔟立桥头两侧,虬枝盘曲,枝叶繁茂相互缠绕,当地人称“夫妻树”。这座小石桥也被称作了“鸳鸯桥”。

沿着下街向北,一条约500米长的清代老街比较完整地被保留下来。街面全是长短不一的条状青石铺就,5米宽的街面除去街檐,宽度不过3米左右;两旁民宅、店铺青一色的木、竹结构,穿逗楔、灶壁墙、小青瓦,花窗吊檐点缀,虽是简陋一点,确尽显古朴;店铺内的摆设、货橱、椅桌,均显得“古董”。


在下街北口,有武庙、禹王庙,分别建于乾隆和道光年间,平日香火不断,新春佳期更是香客倍增。

遍布古镇的百年古树引人入胜。数十棵古黄葛盘踞小镇,疏密其间,遮天蔽日,成了偏岩一绝。
偏岩场形成伊始,古人为了稳固河堤,美化环境,沿黑水滩河栽种黄葛树。掐指一算,这些古老的黄葛树龄,最早的应在300年以以上。其中有两棵已由市政府挂牌保护。





青石桥、石板街、古黄葛、吊脚楼,“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构成了偏岩古镇一条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不仅吸引了大量游人,而且还招来不少骚人墨客,吟诗作画,摄影写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