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承德普宁寺的碑文---承德游记(2)

(2008-04-24 22:17:53)
标签:

历史

文化

承德普宁寺的碑文

 

    普宁寺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历时四年竣工。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是一座大规模的藏传佛教寺庙。位于避暑山庄东北武烈河畔,居于12座寺庙中间,金碧辉煌,宏伟壮观。 普宁寺,俗称大佛寺,因寺内大乘之阁中矗立着世界上最大的木雕干手干眼观世音菩萨。该寺的平面布局严谨,主体建筑沿南北中轴线布置,全长250米。以大雄宝殿为界,南半部是汉族 “伽蓝七堂”式寺庙布局,包括寺前广场、三座木牌坊、山门、碑亭、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两座配殿,北半部是慈式形式,是仿西藏三摩耶庙之式建曼陀罗。沿山坡逐层台地叠起,以大乘之阁为中心,周围环列着许多藏式的碉房建筑以及四座喇嘛塔,后为两排朝房(共8栋40间)、妙严室、讲经堂。

 

    进入山门,正中是碑亭。面深、进深各三间,呈正方形,建在高一米的石须弥座上,重檐歇山黄琉璃瓦绿剪边顶,四面出阶辟拱门。亭内置三通石碑,中间高,两侧次之。三通石碑呈方校形,下有方跌,上有龙首,依南、北、东、西方向分别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

 

    正中的《普宁寺碑》通高6.5米,说明了建立这座寺庙的政治和宗教两方面原因。

    东侧为《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叙述了清政府平定达瓦齐叛乱的经过和意义。

 

    西侧为《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记述了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的情况。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平定达瓦齐后,乾隆把原准噶尔四部四个汗“分疆各守、毋相侵凌”,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从而,彻底打破了阿睦尔撤纳想当四部总汗的梦想。于是,清兵平定西北撤走后,阿睦尔撤纳占据伊犁发动战乱。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清军两次进军伊犁。阿睦尔撤纳败走哈萨克,只带八人逃入沙俄后病死异乡。在清政府的强烈抗议下,沙俄送还了阿睦尔撒纳的尸体。        

    为了纪念这件事,乾隆于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三年(1758年)亲自撰写《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和《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的碑文,并将这两通碑矗立在普宁寺碑亭内。这三通石碑反映了各民族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不朽业绩。

 

附三碑碑文

普宁寺碑文

乾隆二十年五月,平定准噶尔。冬十月,大宴务四卫拉特部落旧附新归之众于避暑山庄。曰绰罗斯、曰都尔伯特、曰辉特、曰和硕特。四族台吉,各封以汗王、贝勒、贝子、公。若而人其无隶属之宰桑,则归之公,如内八旗,外四十九旗,喀尔喀四部之例。至是而内外一家,遐迩同风之言允符。昔我皇袒之定喀尔喀也,建汇宗寺干多伦诺尔,以一众志。式徇旧章,建普宁寺于山庄之北麓,而为之记曰:皇天有辅德之私,至圣有越世之度,君子有见几之作,兆人有可格之诚。我国家抚有众蒙古,;讵准噶尔一部,终外王化?虽庸众有:“威之知畏,惠之不知怀,地不可耕,民不可臣”之言,其然,岂其然哉?以我皇祖皇考圣德神功,经文纬武,其于奠伊犁,勒铭格登山,朝四部落之众,而锡之爵,赐之币,式宴陈舞,可汗起奉酒称万寿,如今日者何难?默契大造,意若有待,是以遵养时晦,垂成弗为。予小子敬承乾佑,以为不可失者时,迟徊观望,宁二圣付托藐躬之意。且此山庄,即皇祖岁时巡视诸蒙古宾客之所也。越三十年,而克见准噶尔之众,咸现于此。岂非皇天无私,惟德之辅;至圣之度,越世先知;而见几君子之作,予亦不敢不勉。卫拉特之众,岂终不可格以试哉?蒙古向敬佛兴黄教,故寺之式,即依西藏三摩耶庙之式为之。名之曰“普宁”者,盖自是而雪山葱岭,以逮西海,恒河沙数,臣庶咸愿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云尔。“复依普贤世界品而述揭言”(见后)     

                                          大清乾隆二十年岁次乙女冬十月吉旦御笔

 

                           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
    惟天尽所覆,俾我皇清,罔不在宥.
惟清奉昊天,抚薄海兆庶,悉主悉臣(叶)。太祖、太宗、世祖、肇基宅中,皇耆其武;圣祖、世宗,觐光扬烈,克臻郅隆…咨汝准噶尔,亦蒙古同类,何自外携,数世梗化,篡夺相仍,硕仇其下?厥达瓦齐,甚毒于酲。众心疧疧,如苗斯蟊。如虺斯螫,众口嗷嗷。视尔嗸止,予焦劳止,期救不崇朝止。视尔疧止,予噫嘻止,亟出汝涂泥止。乃命新附,尔为先锋,熟悉其路;乃命劲旅,携粮数月,毋或掠掳…达瓦齐走,
旦夕涂穷,加碚遮获。彼鼠斯喙,地入无隙。露布飞至,受俘午门,爰贷其罪。自今以始,四部我臣,伊犁我宇…伊犁平矣,勒贞珉矣,于万斯年矣。

                                          乾隆二十二年岁在局亥夏五月之吉御制

 

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

天之所培者,人虽倾之,不可殛也。天之所覆者,人虽栽之,不可殖也。嗟汝准噶尔,何狙诈延以世而为贼也?强食弱,众凌寡,血人于牙,而蔑知悛易也。云兴黄教,敬佛菩萨,其心乃如夜叉,罗刹之以人为食也。故罪深恶极,自作之孽,难逭活也。先是分封四部,众建宰桑,四图什墨,廿一昂吉,盖欲继绝兴废,以休以息也。而何煽乱不已,焦烂为斯,终于沦亡胥尽,伊犁广袤万里,寂如无人之域也。是非我佳兵不戢,以杀为德也,有弗得已耳。西师之什,实纪其详悉也。以其反复无常,迟益久而害益深。则其叛乱之速,未尝非因祸而致福也,是盖天佑我皇清,究非人力也。伊犁既归版章,久安善后之图,要焉已定者,讵宜复失也。然屯种万里之外,又未可谓计之得也。其潜移默运,惟上苍鉴之。予惟奉时相机,今日之下,亦不敢料以逆也。是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所由作也。

                                          乾隆二十三年岁在戊寅秋七月之吉御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