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在美容院的接待室,看见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在看书,我喜欢所有爱读书的孩子,于是和气地问:“小朋友,看什么书呢?”她答:“《红楼梦》”,我一愣,说:“给我看看可以吗?”小女孩将书递给我,我随手一翻,差点背过气去。初中,我就开始看《红楼梦》全本,高中毕业之前已经看过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四遍,自然对它不陌生。但是,我手上带拼音的这本《红楼梦》缩略本,简直就是一个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缺德的编辑如此缩略,如此糟蹋原著,到底想灌输给孩子什么?
我有一个朋友,孩子只有七岁,聊到读书,她说,要看就要让我的孩子看四大名著。
我晕!七岁的孩子识字几多?理解力几何?如何看四大名著?更如何理解四大名著?难道要到识字足够、理解力足够的时候才开始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当然,如果孩子的识字和理解能力达到阅读它们的程度,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我知道,那个孩子识字非常有限。
离开校园,我从来没有离开过书籍。为了标榜自己有点文化,年轻时喜欢看一些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什么唐诗宋词元曲,什么民俗民风,什么小说散文,什么对于中国文化的解读。也曾看过西方哲学方面的书籍,但是不知所谓,始终无法与西方历史文学发展一段精神恋爱。由于看的是思想兜兜转转的书,自己的思维也是兜兜转转,日子更是过得兜兜转转。但是,时代在湍急中奔流,淡泊从容已经成为一种奢侈,我迷失在途中。
近两年,由于工作和感情处理的需要,大量集中地阅读了西方,特别是美国政治、历史、文化、经济、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几乎都是译本或者是在国外生活了很多年的人写出来的书,这才深深体会到书籍是指路明灯的真正含义。这些书令我越看心里越亮堂,越看头脑越清晰,越看逻辑越缜密,越看思路越开阔。一本好书在手,经常有一种欣喜若狂神采飞扬的感觉。
在痛中成长的经历,形成了我对书籍的一套逻辑。读书,读好书,什么是好书?能够集中地提供逻辑、生动、有效的信息的书才是好书。
千万不要以为开卷有益,在不适合的年龄读了不合适的书,有害而无益。年轻的时候,不适合读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特别不适合研究中国历史,要读,最好在四十岁之后,拥有较强的批判式思维能力的时候再读。一方面,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是生产力几乎停滞不前的历史,是朝代更迭时血流成河的历史,是皇帝为了一家之私,利用文字控制民众的历史,是揣度他人钩心斗角的历史,到了清朝,更还有文字狱的历史。这样的历史环境几乎没有文人直抒胸襟的可能,如此孕育的文字缺少积极向上的精神,缺少人文关怀,缺少爱的情怀,缺少批判式的思维,缺少建设性的意见,缺少在妥协中发展的胸怀。另一方面,文字是贵族有钱人特有的专利,写得晦涩难懂才能表现出作者的水平,于是弯弯绕写出些辞藻华丽、无病呻吟、充满臆想的东西。读者在读的时候,也许应和了一时的心境,但是不利于心灵的成长。
欧洲是民主与科学的发源地,它的历史是螺旋向上的,美国的历史更是斜线向上发展的。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科学等方面的书籍,更多地透着爱的情怀,透着民主的思想,透着科学严谨的态度,透着逻辑思维的能力。更因为在很早的时候,教育就成为西方普罗大众的基本权利,将最深刻的思想用最简单的语言,最动人的形式传达给读者,特别是孩子,是大家之人孜孜以求的境界。在世界是平的的今天,对于渴求发展的我们来说,这类书籍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如果您的英文能力够强,当然最好是阅读原版。如果英文差强人意,也可以阅读译本,好在,现在的译本越来越多。就算译本某些句子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至少结构在、逻辑在、精神在,也好过读那些让人找不着北的东西。
所以,朋友,慎“读”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