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利马,历历在目的古往今来(一)

(2010-06-01 10:25:22)
标签:

利马

秘鲁

南美洲

西班牙

殖民

独立

历史

地理

国家

旅游

分类: 南美洲笔记

文:时澜航

摄影:七节 

    下午4点半汽车进入北利马,公路两旁,一边是黄沙漫漫,一边是苍海茫茫。沙漠和海洋静静包围着北利马。黄的沙,蓝的海,一分为二,不见绿色更不见它色。有几座简陋陈旧的砖房,亦看不出其色泽。在此下车的,多是当地人,他们衣衫脏乱,没什么表情,皮肤上像有尘污洗不净。他们挤在车侧取自己的行李。行李是布袋包裹或其它自己缝制的袋子。

    穿过这片沙漠和海洋,半小时后抵达利马(Lima)中心城市。这就是曾经西班牙控制整个南美洲大陆300年之久的总督府所在地。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居住的总督府和他建的教堂虽几经地震、火灾与重建,风格全变,人非物也不是,但皮萨罗的雕像还在广场上,他的气氛还笼罩着城市,殖民地风格的建筑物在后人维护下,依然气势雄伟。这些安静的建筑总能生龙活虎地再现当年的许多场景:皮萨罗骑马带领180人踏进南美洲;在库斯科(Cuzco)设计杀死印加最后一位国王;征服占领600万人的南美洲最后一个帝国;成立西班牙统治南美洲大陆的行政中心利马;在总督府内被杀身亡;法国拿破仑的部队入侵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乘机独立;本土人夺回利马,让这座遍布西班牙影迹的城市成为秘鲁国的首都,利马省的首府。

    独立以后,各种战事仍然挟裹着利马,使这城市没过几天太平安静的日子。太平洋4年战争,智利军人占领这城市两年,秘鲁政府从高原流亡归来与智利签署一项不平等条约;二次大战后,成千上万人迁居利马,大批贫民棚户区出现;二十世纪80年代,贫富分化和各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导致左派游击队诞生,利马成为暗杀、轰炸的目标;图帕克阿马鲁革命运动(Túpac Amaru Revolutionary Movement)1996年在日本大使馆押解72名人质事件震惊世界;日裔总统藤森以暴治暴,消灭游击队;藤森夫妻争夺王位,离婚,逃亡,被捕。等等。一幕幕往事还很鲜活。

    http://7knots.com/tomyang/May_13_2009/DSCN6056.JPG

    这是一个独特的地方。利马地处沿海干旱热带沙漠,西临温暖的太平洋和一小条狭长的海岸平原,东依寒冷的安第斯山脉。东南信风吹过太平洋,低拂在海平面上,稳定的逆温层使水汽不易升高,利马于是终年少雨,成为世界有名的“无雨之城”。

    这“无雨之城”4字总是固执地联系起远方中国一件毫不相干的事。十八、九年前,还没有成为中国作协主席的铁凝写了一部通俗小说《无雨之城》,故事里的城,不确定是哪一座城,但中国之内的哪一座城都可以。写一个市长的升迁记和婚外情。后来又一位获过茅盾文学奖的女作家也写了一个同样的故事。再后来,此题材摆满中国,像场暴雨从高层下到基层。铁凝的“无雨之城”是个寓言。利马的“无雨之城”是纯气候的写实。这里一年四季没有电闪雷鸣、疾风暴雨,更不会结冰、下雪。这里所谓的“雨”,就是浓雾郁积过厚有些欲成水却不似水的潮湿气。利马被夹在热沙漠和冷高山之间却并不酷热也不寒冷,气温最高不过24℃,最冷不过16℃,因此植物繁茂,绿树成荫,不同于黄沙蓝海两界分明的北利马。这是一个灌溉绿洲上的河谷,主产玉米、土豆、甘蔗、棉花等,鸡多羊驼多。这环境造就了利马农业的发达,“秘鲁”之名在克丘亚、阿伊马拉等几种印第安语中意为 玉米之仓(Piruw,就有这等道理。  

    其实这国名也是印第安语Piruw 和巴拿马某地区一个西班牙统治者的名字Birú二者的音译。皮萨罗曾经在巴拿马那里混过一阵子,后来他向南走,发现南部印第安人的脖子上挂着粗糙的黄金饰品,土地和餐桌上也是黄澄澄、红郁郁的玉米和作物。他夺得了这片土地,而后用描述印第安人土地的“玉米之乡”一词作国名。这同音字大概也算同时纪念了中美洲土地上的那位统治者Birú吧,我猜想皮萨罗从他那里得到了做一城之主的灵感。

  http://7knots.com/tomyang/May_13_2009/DSCN6092.JPG

    建立在里马克河(Rio Rimac)畔的利马城市,得名也有几个传说。其一,多数人说得名于里马克河,也叫阿普里马克河(Río Apurímac)。里马克,克丘亚(Quechua)语: rimaq(古读音为IPA:['li-ma:]),意为“谈话”。里马克河被称为“谈话的河(El Río Hablador)”。早期的西班牙编年史讲,利马地区在原始居民时代之后曾被称为伊奇马(Itchyma)。15世纪之前,这一区域是印加人的占领地,一个在里马克(Rímac)山谷的著名神像成为被来访者所共知的。里马克原是这座神像的名称,人们向神像朝拜时,藏在神像里的人代神言语,给印第安初民造成一种神像会说话的印象。从这山谷和神像边流淌而过的河流也就叫了里马克河。其实直接的来源就是神像的名字。这神像最终被西班牙人毁坏并用一个教堂取代,但名字沿用了当地语的叫法。西班牙编年史显示“里马克”取代“伊奇马”作为利马地区的公共名称。其二,lima或limaq在另一种印第安语言艾马拉语(Aymara)中意指黄花。其三,现代学者推测, Lima这个词是由西班牙语名字Limaq的发音生发出来的,因为西班牙语一贯舍弃不读字尾的辅音。其四,殖民者给它取名国王城(Ciudad de los Reyes),因为城市的奠基日在1月6日的主显节(Epiphany)。而后这个名字被废弃,Lima成为选定的市名。现存最古老的西班牙语秘鲁地图上,此城仍被同时标为利马(Lima)和国王城(Ciudad de los Reyes)。

    http://7knots.com/tomyang/May_13_2009/DSCN6062.JPG

    但是,河名“利马”被称为“里马克(Rímac)”,多有人误以为这是因它原来的印加名为“谈话的河”。其实印加语说,高原的克丘亚语有许多种,像“谈话者”这词明显是rimaq,可是山谷的原始居民并没有印加人。这个名字实际上是殖民者从库斯科贵族那里创新出来的,如此它才能符合库斯科克丘亚的语音学。山谷中的原始居民绝种之后,土著克丘亚语随着绝种,库斯科语音盛行。在近代,讲西班牙语的当地人看不到城市名和河名的联系。他们通常猜想山谷是在河流之后被命名的,但是,西班牙殖民时期的文件显示,反过来才是真的。

    利马倚傍的里马克河连同支流有2700公里长,发源于利马东南700公里处一座海拔5597米高的密斯米雪山(Nevado Mismi)的冰川融水,“天上之水”落下山后,一头向西北穿过安第斯山脉,流经库斯科,一路下降,一路与一些河流汇合,最后在卡亚俄Callao)注入太平洋。另一头向北穿过各个山岭,流经森林密布的平原,也是一路流淌一路与一些河流汇合形成全球最大的河流系统:亚马逊河。里马克河是利马和卡亚俄两个城市最重要的饮用水来源。从利马延伸出去的20号中央公路(Carretera Central)沿着河流走。

    利马老城区的街名多是秘鲁的一些省名和市名。街区狭窄,许多殖民地时期的建筑物密布在里马克河畔,整座城市像是定格了西班牙人在此的一个时代。它们是过去几百年里秘鲁政治生活历程中许多重要事件的见证物。

中心广场现名为老广场(Plaza Mayor),也叫阅兵场(Plaza de Armas)。据说从前这个广场上经常举行武器展览,展览期间谁都可以近距离接触武器。广场也曾被当作斗牛场和宗教裁判所用来执行死刑。广场中央曾设一个焚尸炉,焚烧被判了死刑的人。焚尸炉被废除后,在原地建了一个青铜喷水池。五层婚宴蛋糕的舞蹈造型。夜里,喷泉涌动煞是光彩。

    http://7knots.com/tomyang/May_13_2009/DSCN6078.JPG

    白天这个喷泉安静下来,政府宫和大会堂之间的喷泉轮班喷涌。那个水池造型三层圆环平地相套。池子中央的圆形铜台上插着秘鲁国旗,最外层的圆环上一些细细的弧形水线整齐列队向着中心位置喷吐,样子可解读成全民向国,也可解读成群臣忠君。但此国不再是帝国,无君臣可言。那内弯腰身的水线就像极了鞠躬尽粹又对中央滔滔不绝的民众。外围绚丽多彩的花卉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并拦以铜栏和护链,一派和平盛世景象。若想掩耳盗铃,屏闭掉除此外的所有场景,那秘鲁国50%的贫困人口便不存在,凶杀案也不曾发生。

    http://7knots.com/tomyang/May_14_2009/DSCN6133.JPG

    现在的中心广场是庆祝各种重要节日的活动场所。1821年,圣马丁将军曾站在这里宣布秘鲁从此独立。秘鲁人民虽然至今没有站起来。

    利马从皮萨罗1535年创办到1821年,在哈布斯堡王朝(Maison de Habsburg)和波旁王朝(Maison de Bourbon统治之下,一直是美洲西班牙语殖民地最大的政治力量中心。有人说,独立后的利马虽然继续发展,但它的权力和财富再也不会达到像殖民时代那样。

    http://7knots.com/tomyang/May_13_2009/DSCN6053.JPG

    总统府Palacio presidencial就在中心广场与里马克河之间。皮萨罗之后,历任秘鲁总督都居住此府。早先的建筑风格照搬西班牙的卡斯蒂利亚Castilla府中院子布局是:两个大院供步兵和骑兵用,一个大花园由皮萨罗精心打理。花园内一株无花果和其它各种从伊比利亚半岛Ibérian Peninsula带来的花草植物。

    http://7knots.com/tomyang/May_14_2009/DSCN6164.JPG

    利马1746年被地震摧毁过,然后重建。殖民地时代利马的财富是由成千上万的土著人从地下开采银矿和金矿为西班牙人打造了这座精美的城市,尤其总督府。地震之后这里又几次历经大火,几次翻修。我总是觉得如今总统府的这种法式风格该是在1746年的大地震之后重建的,那时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历经5代的统治结束,波旁已经入主西班牙,圣马丁和玻利瓦还没有解放这片土地。三个时机下重建新总督府是最合理的。但许多资料确实说这十七、八世纪在欧洲流行的巴洛克风格是1921年的重大火灾之后重建的,设计者还是个俄罗斯人。有资料表明,巴洛克艺术是殖民时期的主要艺术,也一定程度地受了当地传统的影响。总之后来的总统府由内而外彻底翻新了。内部设置出一些宽敞的大厅,每厅门口都有卫队士兵守卫。外观也彻底不见了西班牙风格。新大楼还是面临中心广场,左右两端各有一个大阳台。重要节日或庆典来临,总统就在靠近市政府一端的阳台上观看广场上的庆典活动,向公众讲话。总统府内大厅,每天12点30分,护卫队举行换岗仪式。

    http://7knots.com/tomyang/May_14_2009/DSCN6175.JPG

    现今总统府外,四面八方都是守卫的警察、军人和装甲车。除装甲车上和车旁的持枪军人目光严峻、面无表情、身姿笔直之外,警察们多是和蔼可亲、面露笑容型的。我们望着停在总统府院子里的几辆中国产红旗轿车并对之拍照,他们在旁边像普通游客一样跟我们打招呼,问我们是中国人吗?态度十分友好。那红旗轿车是2008年的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上,中国对秘鲁赠送的,有63辆,他们全部用来迎送APRC的领导人。

    http://7knots.com/tomyang/May_14_2009/DSCN6356.JPG

    这个古今共用一宫的国家最高府门,也没有高高在上,它限时开放给游人参观。总统府内有4个大厅,黄金大厅(Salón Dorado)由政府宫(Palacio de Gobierno)大门进去,每天定时每次限制人数地免费开放,参观进行中还有人手托装满大托盘的果汁送到游客面前,每人拿一杯免费喝。这样循环往复地送来果汁再把纸杯收走。颇有发达国家的作派。

     http://7knots.com/tomyang/May_14_2009/DSCN6129.JPG

    厅内设施几乎全是路易十四时期的风格,包括天花板上垂下的大型装饰吊灯。 

     http://7knots.com/tomyang/May_13_2009/DSCN6051.JPG

     此厅用来展出来自北部莫切河畔那座西潘王墓室里的黄金饰品和陪葬者形象。当那些琳琅满目的珍宝被披挂在栩栩如生的蜡像身上,仿佛时光倒流,莫奇卡人重新主宰这方天地。

     http://7knots.com/tomyang/May_13_2009/DSCN6042.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