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芬兰政府不救诺基亚给我们什么启示?

(2011-07-21 15:57:57)
标签:

何睿

诺基亚

芬兰政府

赫尔辛基时报

国内生产毛额

it

分类: ICT产业观察
             更多愤怒鸟会接棒!——最大企业落难,芬兰政府竟然不救
     
       多年前,台湾常拿芬兰当借镜,要学它的小国竞争策略。今日,芬兰政府冷处理诺基亚危机,台湾该怎么做,答案呼之欲出。 

  这趟芬兰之旅,最让我惊讶的其中一点是:从政府单位到一般民众,大家对于芬兰最大企业诺基亚从高峰坠落,都是“冷处理”。 

芬兰政府不救诺基亚给我们什么启示?


      早就做好准备!企业本有起落,失败政府不会救 

  “企业本来就有起落,他们必须自己reborn(重生), 这是很自然的情况。”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TeKes)执行董事何睿楷(Riikka Heikinheimo)说。“它失败就失败了,政府不该救,损失也是它们自己应该承担的, 这就是市场经济。”芬兰经济研究所(ETLA)研究主管亚尔柯(.Jyrki Ali-Yrkk?)说。 

  说得如此轻松。我看着手上的数字,诺基亚在高峰时,其出口比重占全国四分之一;芬兰政府傲视欧盟的高研发投资,诺基亚贡献其中37%。 

  而且,芬兰单一年度的税收,超过十分之一是来自这家公司。即便如此,芬兰政府的态度还是不救? 

  “诺基亚还是芬兰最重要的企业,但是,影响力正在降低”,亚尔柯修正记者手上的数据。他说,诺基亚产值现在占芬兰国内生产毛额(GDP)已经降到1.2%。企业税收比重已将降到3%。“它仍对芬兰重要,但不是唯一。” 

  所以,芬兰人已经准备好了?他笑着说:“对。” 

  翻开当地媒体《赫尔辛基时报》(Helsinki Times),左边的专栏写椎“Nokia is not junk.”(诺基亚不是垃圾),但右边更大的篇幅报导,却是写椎“芬兰软件业的机会来了!”除了因为苹果(Apple)与Google带动的智能手机风潮,让各种应用软件需求产生,更关键的是,诺基亚的坠落,让更多的人才释出,流往软件产业。 

  数据显示,2010年,芬兰GDP成长约3.1%,虽高于欧盟27国的平均GDP成长率1.7%,若考量2009年芬兰经济严重萎缩8.2%。去年的经济复苏力道仍显不足。 

  但根据芬兰中央银行研究,未来在出口扩张与建筑业复苏带动下,经济成长率将高于预期;今年的GDP成长率可达3.9%,明年可达2.7%,分别高于原先预估之3%与2.5%。 

        狂撒创新种籽!年花两百亿元,支 持近两千个好点子 

     但芬兰令人惊讶的不是这些数字,而是芬兰怎么能够,少了诺基亚的贡献,却立刻生出了一隻“愤怒鸟”(angry birds,编按:App下载游戏冠军,由芬兰公司Rovio研发,详见未来出刊一二三五期专文报导),成长动能接二连三。 

  “我们十年前就投资愤怒鸟了。”何睿楷说。 

  所以是芬兰政府很有先见之明,看到软件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所以先行投资? 

  “不,事实上,我们不能,也不会决定,谁该在未来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谁知道好主意会从哪里来?”何睿楷很诚实地回答。 

  对芬兰政府而言,他们要做的,就是选择来自各领域、具有创新性,并可能在该产业发挥关键影响力的想法,然后资助他们。“就像是撒下种子一样。”何睿楷说。去年,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投入约6亿3000万欧元,支持1896个创新想法的发展。 

  “那回报率是多少?”我问了一个笨问题。 

  何睿楷对我说:我们不计算这些。因为他们早有准备,这些钱,大部分会被这些新公司拿来缴错误的学费。 

  每年,国家技术创新局就是看似“笨笨的”砸下6亿欧元去投资创新想法。 

  种子撒多了,总有大树长出。 

  于是,芬兰软件业长出了“愤怒鸟”、“哈伯饭店”(Habbo Hotel)与“英雄本色”(Max Payne)等着名软件游戏,在硬件业,长出了如ABB Oy、Beneq Oy与Savo-Oy等太阳能电源系统公司。 

  对芬兰政府而言,责任不再是选定一棵大树费心培植,保护它不受风吹雨打,而是,不断撒下创新的种子,让它在森林自然成长,并由市场决定,谁可以继续存活。 

  芬兰并非一开始就体悟到这点,而是缴了不少学费后,才学会这个道理。 

  时间回到1999年,诺基亚登上王座还不满两年,路透(Reuters)就撰文警告:一旦诺基亚出事,芬兰也遭殃(As Nokia Goes, So Goes Finland)。 

  小国家、大企业,是当时国际上对芬兰与诺基亚的第一印象,当年的诺基亚前景正好,1997年挤下摩托罗拉(Motorola)后,不仅顺势抢进全球前50大企业之林,还助了当时寻求连任的芬兰总理利波宁(Paavo Lipponen)一臂之力.这位立场亲商的总理说,“或许说我们倚赖诺基亚没错,不过我们就是要这么做,这样才能在纸浆与钢铁工业外,立下第三根经济支柱。”这个决策让他成为芬兰在位时间最长的总理。 

    曾扶植诺基亚!网路泡沫破裂,经济被严重拖累 

    这种小池塘养着一隻大鲸鱼不成比例的局面,其实是芬兰政府过去十几年刻意扶植的结果。 

  自1980年起,芬兰政府先将隶属国会的国家研究与发展基金(Sitra)转型成为国营形态的风险创投单位,然后再设立国家技术创新局,专门投资通讯产业的创新业者。 

  根据亚尔柯的研究,诺基亚便是在这段时期接受两个单位的研发补贴,总计共占企业本身研发经费的25%。 

  诺基亚之所以能崛起,芬兰政府那隻“有形之手”功不可没。 

  只是,2001年,千禧年网路泡沫破裂,紧接着又是光通讯产业崩盘,诺基亚淨利衰退约5成,也拖累身后以它马首是瞻的电信产业,这个贡献全国工业产出约4成的巨人,将芬兰GDP成长率从5.3%一举打至2.3%,跌幅逾半,这种市场瞬息万变的变化,说明了要期待政府官员有“全面的知识”,选出“有前途”的产业来发展,根本是不切实际的。 

       现在痛定思痛!不再拿纳税人的钱去扶植产业 

  于是,芬兰痛定思痛,现任国家研究与发展基金主席科索宁(Mikko Kosonen)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说明:“2003年内阁改朝换代,逆转了整个鼓励创新的方向。过去8年来,Sitra每年投资多项创新计划里,八成是规模3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而且不再锁定高科技,更注重公共利益或国家竞争力。” 

  芬兰政府也表明不会再支援诺基亚。掌握最多研发经费的教育部还放话:“芬兰不会有一个新的诺基亚,所以在目前的经济情况下,我们需要寻找新的领域。” 

  芬兰已经看清楚,扶植“幼稚产业”的逻辑,不再适用于未来。因为环境不断在转变。 

  由政府扶植幼稚产业让它壮大,可以用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的论点来代表:一个具有潜力的产业,在成长的痛苦期间得到政府的协助,将来就可以在全球市场上,和其他国家的对手竞争。所以,政府或课征关税,或给予补贴,等到国内幼稚产业“长大成人”,就可以收获果实。 

  只是,政府补贴就是人民被迫要拿出自己口袋里的钱,去支持政府官员心目中认为“有前途”的产业。 

  姑且不论这些官员是根据什么标准认定,事实上唯一值得政府补贴的产业,乃是这个产业在取消补贴后,还能把当初补贴时让消费者付的代价连本带利捞回,可以说,唯一值得补贴的产业,就是那种即使补贴取消,也能获利的产业。但如果真有这种产业,那又何必劳烦政府来插一手? 

  无数经验显示,让政府官员取代市场,选择哪种产业“有前途”,绝大多数的结果都以失败告终。甚至,连诺基亚这种顶尖企业,也可能在一夕之间崩溃。企业原本就有起落,政府何须多事,重压纳税人的钱?这是芬兰政府的体认。 

  从芬兰的例子看回台湾。台湾从政府到民间企业都说,要效法芬兰的小国经济策略,才能走向全世界。但我们是否已经看到,环境改变对政府官员决策能力的考验?这些年鼓吹政府扶植特定产业的声浪始终不绝,例如双D(DRAM、面板产业的先例:几年下来,已花了纳税人500亿元纾困,约占台湾GDP的0.3%。台湾政府真的清楚,自己砸的钱,是替未来种下希望,还是只是为几棵根已腐烂的大树,勉强延续生命而已?(撰文:旷文琪、邱碧玲,《商業周刊》) 

  我的读后感!
       看了这篇站在台湾立场上采写的文章让我思考同样的问题,作为大国大经济大市场我们在扶持企业创新,在扶持重大专项时又是如何考虑问题的?比如过去十多年政府强烈支持的TD-SCDMA,曾寄希望于打破欧美垄断,建立可以抗衡其他技术的国有技术体系。对于这种思路本无可厚非,因为对于大国大经济大市场,如果不去扶持国有技术,自然无法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从经济增长以及希望进军海外市场等多个角度来讲,都有重大意义。

       但从目前的TD-SCDMA发展以及后续TD-LTE的发展看,以及TD-SCDMA和TD-LTE产业链中国企业的发展看,我认为有必要去反思一些基本政策层面的问题。我想,TD-SCDMA对我国政府层面支持产业升级,支持技术创新等环节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当前,政府在物联网、云计算、微电子、操作系统、新能源等若干领域仍然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更应该去思考如本文中提到的一些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