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展关键词:不冷清 很专业 有看头
(2008-10-23 22:23:11)
标签:
it |
分类: ICT产业观察 |
通信展趋于理性和专业
这几天组织周刊记者和编辑集体参观学习时,碰到很多很专业的观众向展台讲解员询问企业技术和产品的详细情况,问的很专业,回答的也很精彩。对于通信行业的记者和编辑,听到这样一问一答的专业对话,让在场的每一个记者都清楚的认识到通信这个领域是需要多么的深入和专注才能够作好。
都说今年通信展有些冷,也许这话对,今天的温度很低,白天也许就5,6度,的确有些冬天的味道。有人以摩托罗拉、北电、TI等企业的缺席来说明本届通信展的冷清,也有人以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主管领导不来看展为由说政府对通信展不重视了。我想这些说法都有些片面。通信展并不是需要所有企业来参展,最关键的是是否与自己的客户群相吻合。另外,随着产业成熟度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当前的经济形势,在各种支出上的理性也是企业考虑的。因此,部分企业不来参展并不能代表产业的冷暖,恰恰说明企业更加趋于理性。至于政府部门的态度,恰恰说明了这个产业已经步入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阶段。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更多的是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和监管措施来保证竞争的有序性,而不需要过多的去参与产业的市场行为。
就如同我在开头提到的,这个领域需要的是专注、创新和持久力。正因为如此,这个产业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在过去几年,此起彼伏的并购以及在通信展上的新老面孔正应证了这样一个特征。
而对于通信产业而言,它的发展是永无至尽的,尤其是在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上更显突出。通信产业与传统产业甚至说与整个人类文明的融合将产生巨大的创新空间。尽管当前可能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让很多人对市场前景比较悲观,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产业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尽管有一时的萧条,但从长远看,通信产业将是一个稳定、持久和创新的产业。
我想没有人怀疑本次通信展趋于理性和专业。远离了闹市区,走进新国展,2008北京国际信息展在没有开幕前,甚至在开幕第一天,很多人都担心缺少人气的通信展会成什么样子。更多的人发牢骚对这里的交通以及周遍设施都表示不满。但是,当通信展接近尾声的时候,这样的担心和牢骚越来越少,反而大家都感觉这样的展览会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展览会。因为,对参展商而言,他们发现所接待的每一个人都几乎是专业人士,所问的问题都需要企业专职的讲解员来回答。
最关键的是,我在过去的几天中发现,在每一个展台,在每一个业务展示区面前,观众的驻足时间明显变长了,同参展企业人员的交流明显增多了。而在以往的通信展上,因为人流很大,从而也造成接待区的混乱,各种角色人员的混杂,让参展企业的人员很难分辨出那些人是自己的有效客户或者说有效的观众。因此,从态度上,甚至说在效果上反而很差。在过去的几天,我们在很多展台上驻足聆听观众和讲解员的互动过程,足以说明本次通信展的专业度。
至于说有看头,我想能够不辞辛劳到新国展去看展的人都不虚此行。几个简单的例子,就无线领域,HSPA+、EV-DO R A/B、LTE的演进路线已经非常明晰。爱立信、上贝、华为、诺西、中兴、高通等企业均以模拟商用环境现场演示这几项技术的应用情况,通过流媒体播放、FTP下载、大容量数据传输等,形象地介绍了这几项技术的实际运载情况。在光通信领域,在过去几年,40G/100G更多的是在概念上或者少数企业的天下。而在本次通信展上,华为、烽火、中兴、爱立信等企业纷纷宣传自己40G的产品。另外,TD-SCDMA的整体亮相,42家企业的风采,40多种业务的展示等等都是最全面的一次。三大新运营主体的亮相,已经能够让业界清晰的感受到未来运营格局和运营风格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产业而言,无疑透露着巨大的商机。
我想值得看的东西非常的多,要介绍清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好还是去现场看一看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