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正视简体字的文化缺陷
严辉文
不久前,香港知名演员黄秋生发微博称: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引发舆论热议。对此,有论者指出,繁体字到简体字的演变,只是载体和工具的变化,不会构成对文明内涵的损害与削减;黄秋生之说只是一种调侃,我们对待繁体字和简化字不必厚此薄彼。(见7月18日《光明日报》)
简体字的诞生,是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应该说,这历史性的一“简”,也并非全是空穴来风全无道理的。上世纪50年代国内开始推行简体汉字,最终以1964年公告,1986年修订的《简化字总表》为国家标准。据称简化的原则是约定俗成。有人考察其中388个字的来源,发现汉代和以前就出现了111个字,而1949年以后出现的仅有1个字。这似乎是简化字也不简单的证明。
不过,这又是太匆忙太莽撞的一“剪”。简化字辩护者说,文字是在不断演进中的,繁体字只是简体字过去的形态。是的,从甲骨文开始,汉字总在演进,但是这种演进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绝不是一种行政力量或者政治因素的推动;是一种文化传承中的渐进,更不应该是一种由外力驱动的突变。不错,一些古人也写过某些简体字,但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是一种个体性而非全局性的书写、小面积的书写而非整体的替代,背后存在着个人习惯、通假、避讳等多种原因,这只是一种个人书写的缺陷,或者是偶一为之不伤大雅的行为。
突如其来的大面积推广简化字,如今惹出来的麻烦和问题还真是不少见。比如首先造成了中华文化的地域区隔。中华文明不仅在台、港、澳地区,也在整个东亚、整个世界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力。除新加坡之外,日本、韩国等国家,还有台、港、澳地区都使用繁体字,与我们所使用的简体字简直就是两个世界。辩护者称,对大多数国人来说,简体字已经成为日常工作生活交流表达的熟练工具,上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绝大多数不识繁体字,也没有谁觉得不正常。但是一旦交流起来,一旦学习古籍麻烦就来了,正如黄秋生所说,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
在交流障碍之外,民国以降,随着钱钟书、季羡林一代国学大师的离世,所造成的文化落差;以及现代以来,以国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日本、台湾与在大陆的差距,与简体字的横空出世之间到底有没有关联呢?
简化字就是对中华文化的粗暴化简。尼赫鲁曾评价中国字说:“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汉字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作为音、形、义的神奇组合,在全球是最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如今简化字的情形如何呢?比如,在简体字里没有“鬆”字,以“松”字来代替,鬆字自有蓬鬆、輕鬆的意境,与松树大相径庭。再比如,在简化字中,皇后的后与前后的后也是一样的,但在文化本来的意义上,两者相去甚远。类似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质而言之,有些简化字就是不折不扣的错别字,错别字能够传承文化么?说简化字造成了中华文明和文化的断层,毫不为过。
多年来,人们对于简化字所造成的文化混乱,已经深有感触,而有识之士也在通过多种途径大声疾呼:恢复繁体字。至于能否恢复、何时恢复,这也许取决于到顶层设计的力量,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信仰中华文明的人,不能忽视简体字所带来的文化缺陷,应是起码的文化自觉。
0720长江日报长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