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什么是“物哀”
(2014-04-29 17:23:13)
标签:
情感 |
昨天谈到欣赏《源氏物语》涉及到“物哀”的概念。那么,什么是“物哀”?
朋友: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もとおりのりながMotooriNorinaga)提出的文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这个概念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本居宣长在他所著的《源氏物语》注释书《源氏物语玉の小栉》中,对“物哀”这个理念,及其在源氏物语中的体现,都有详尽的阐述。用现代的话说,「物,mono」就是认识感知的对象,「哀れ,aware」,是认识感知的主体,感情的主体。「物の哀れ,mononoaware」,是二者互相吻合一致的时候产生的和谐的美感。优美、细腻、沉静、直观。(《広辞源》)。
物,就是客观事物,凡风花雪月,天籁地默,鸟飞鱼跃,举手投足,一蹙一颦都可谓之为物,这个不用过多解释。我们主要来看“哀”是什么?先查说文,哀,闵也。谓弔者在門。傳曰:閔,病也。引申爲凡痛惜之辭。俗作悯(徐铉等认为非是)。那么,悯又作什么解释呢?悯,又作哀怜讲。可知,物哀的“哀”从翻译过来用的汉字来看,具有哀愁、怜悯、痛惜、病态等等的意思。
朋友:换言之,物哀就是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淡淡的情感,中间还夹杂着一层淡淡的爱和欣喜的情愫。「あはれ、aware」本来是个感叹词,可以用在所有的情感上,如同汉语中的「呜呼」、「啊~」。可是,到了平安朝,这个词就不再表达激烈的情感了,多用来指称和谐沉静的美感。本居宣长在《紫文要领》中对 “物の哀れ”的阐述道:
他说,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地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里把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进一步说,所谓辨清,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比如说,看到樱花盛开赏心悦目,知道这樱花的赏心悦目,就是知道事物的情致。心中明了这樱花赏心悦目,不禁感到“这花真是赏心悦目啊”,这感觉就是物之哀。然而不论看到多么赏心悦目的樱花,都不觉得赏心悦目,便是不懂事物的情致。这样的人就是不懂得物之哀。
朋友:本居宣长在《源氏物语玉の小栉》中又进一步解释了什么叫做懂得物的“哀”的:
「あはれ」这个词,本来是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遇到什么时,心有所感而发出的叹息声,用现在话讲,就是「啊~」、「哦~」之类。比如赏月观花,赏心悦目之余,不禁发出“啊~(ああ),真漂亮的花呀”、“哦~(はれ),好一轮明月”这样的感叹。二者加在一起,就是「あはれ」。汉文中的「呜呼」读做「ああ」也是这个道理。感于物,似乎多指好的事情,其实不然。辞书上说:「感,动也」,就是心动。不管好事坏事,心中有所触动,不禁发出「啊~~(あはれ)」的感叹,都是有所感。所以说,「感」字正好对应了「あはれ」这个词。汉文中有「感鬼神」之说,在《古今和歌集•真名序》中就有这句话。《假名序》中,也有「使鬼神也为之心动(鬼神をもあはれと思はせ)」这样的文章。所以我们知道,「あはれ」就是心感于外物的意思。以上是对「あはれ」这个词的原意和转意的考察。
「物の哀れ」也一样。不论是什么事情,不论遇到了什么触动人心的事情,知道为什么感动而实有所感,便是「懂得物之哀」。否则,遇到该感动的事物而心无所动,没有感触,叫做「不懂得物之哀」,是没有情趣的人。悟性好的人,遇到令人感触的事情,便会情动于中而不得不发。这时候若无所感触,此人一定生性愚钝,欠缺感物生情的情趣。《后撰和歌集》纪贯之的一首和歌,其序中说「大家聚在某处帘子前(给垂帘后边的高贵夫人)讲故事,我听到帘子后边有女人的声音说:“这个老头的这张脸看起来太懂得物之哀了”。于是做歌,歌曰:「あはれてふ言に験はなけれども言はではえこそあらぬものなれ」。歌意是说:“虽说「ああ」「はれ」呜呼哀哉地叹息并没什么实用,可是碰到触动人心的事儿,总会情不自禁地叹息啊。”懂得物之哀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是这样。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这裏最关键的一点是一种“众生平等”。物哀不是可怜,确切说用同情也是不对的,它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站在一个优势的心理位置对外界的情感施舍,物哀是一种“平等的哀愁”,通过“感”与万物建立一种情绪上的“合一”。忽然在万物万事中找到一种“感”的相通,仿佛“同命相怜”,互相珍重,在万物中找到一种“情致”。川端康成经常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物哀比悲哀恬淡。恬淡到什麼地步?恬淡到“静寂”、“闲寂”甚至“空寂”的地步。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把物哀的这种空寂写到极致。伊豆从编织舞女熏子的境遇开始,透过熏子纤细的美(这里就带上病态了,一定要有一定的“病态”才够得上这种美和哀)来反映她内在的悲伤和沉痛的哀愁;同时,作为男主人公中学生“我”又蕴涵著深邃而郁结的情感。作者有意识地将似爱情又非爱情的情感色调淡化、“物哀”化。在这裏,川端把两人的悲从属於美,又使美制约著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韵致。理解了伊豆就大致领略了物哀是什么了。
2014-04-29,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