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中国人,今后请少读些《三十六计》

标签:
中国人小聪明国民性郎咸平三十六计文化 |
分类: 小猫说书 |
某位部队少将、教授讲的《三十六计》又在《百家讲坛》重播了,这让我很是反感,倒不是因为这位讲得不好,我只是感到,把《三十六计》当作国学的重点加以传播,不太适合,为什么?《三十六计》毕竟不过是本不超过百年的伪书而已。
有人说此书历史悠久,据《南齐书.王敬则传》里记载,王敬则70岁时,发动自己旧部叛乱,并得到十万百姓的参与,但是由于起兵仓促,计划不周密,佷快陷入腹背受敌之境,他的朋友东昏侯本想起兵响应,却发现征虏亭已经失火,这位东昏侯便急忙派人联络王敬则,想听听他的意见,王敬则说:“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这应该为“三十六计”的最早出处,但此处三十六不过是一个虚指,言其多而已。真正的见书,却是很多人说不清的,何人何时所写很难说清。
如果你翻过历代兵书目录都不会见到《三十六计》,不仅如此各种类书中也不会见其踪影,也不见于私人藏书目录,我还特地翻过《明代各省各县刻书考》和《清代各省各县刻书考》,都不见此书任何痕迹。而且,国内图书馆所收版本也无与其对应的。
我又查了国家图书馆,最早的一个版本是1962年,其下还有一条注释:
1941年自甘肃邠州一书摊中发现手抄本《秘本兵法》,无年代著者可考,成都兴华印刷所翻印此书。1961年10月解放军政治学院图书资料馆据翻印本打印。
查了其他网站上面还说:
据已知的材料,《三十六计》最早付梓刊行的版本是1941年由成都瑞琴楼发行、兴华印刷厂印制的一个翻印本,小32开,土纸,旁注小字“秘本兵法”,无作者和年代。它根据的是同年在陕西彬县(当时称邠州)发现的一个手抄本。1943年叔和先生“在成都的一个冷摊上”偶然得到了这个翻印本,并在1961年9月16日《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上予以介绍,这才引起了世人的关注。1962年8月,叔和将翻印本赠给北京的解放军政治学院。现今市面上先后出版的众多《三十六计》皆源于此。同年,在政治学院任职的无谷(姚炜)先生又根据此翻印本对《三十六计》进行了译注工作,并在内部出过油印本,译注者在《前言》中说:“目前手头尚未找到第二种本子。”其间,武汉军区“为研究我国历史上的儒法斗争”,于1973年编印了《三十六计今译》。
看了这些叙述,看来此《三十六计》应该是一本难得的孤本,居然是孤本私家书,那么他的文字就不应该出现在同时代其他书里,可是最近淘到一本书,却分分明明的看到了这个“海内孤本”的文字。
这本书叫《洪门志》中华书局出版,民国三十六年七月(1947年7月)发行,编者是朱琳,这是一本讲述洪门历史与帮会规制的书,在其第十四章“各种考录”便收录“三十六着”一条目(原书115至116页),除少数几个计名与现今流行本《三十六计》略有不同外,其余全部相同。看来可以看成这书来源并非秘本,而是此书。散文家秦牧在1947年2月11日、12日的《华商报》上发表文章《流氓经》中说“三十六计”在“线装书中极难稽考,但普通人有这么一说”,恐怕当时“三十六计”还未成书,起码是流传并不广泛,所以估计此书应是民国年间的人编的托古伪书,但编的并不高明, “狡兔三窟”,“朝三暮四”,“釜底抽薪”,“下井投石”,“斩草除根”,“顺手牵羊”等等,这些四个字四个字的成语,出处各自不同。例如“李代桃僵”,出自《汉乐府》,“掩耳盗铃”,是李渊读《吕览》的感慨,“朝三暮四”,见《庄子》,“金蝉脱壳”出自关汉卿曲,“斩草除根”,见于魏收《移文》,三十六计包含这些内容,一观便有臆度拼凑的嫌疑,只是这臆度拼凑得十分好。这些内容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流氓的精神,《三十六计》无妨称之为流氓的经典,流氓的哲学,当作一种流氓精神看待,可谓得其神髓。
此书真正流行开始于1979年,无谷(姚炜)译注的《三十六计》自1979年公开出版,此后被国人奉为经典。最近郎咸平教授在他的新书中批评今日之中国人重视小聪明,小计谋而无大智慧,正是为此书之流行做了最好的注脚。
因此,周瑜、吕蒙之辈所具有的仅仅是“小聪明”而已,鲁肃才是大智慧。人们之所以欣赏周瑜的小聪明而忽略了鲁肃的大智慧,正是由于大多数人往往只满足于小聪明,对他人或自己的小聪明津津乐道。
但愿“聪明”的国人今后少读些《三十六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