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不在乎春晚已有些年头了,但每年都在看,因为每年都陪父母过年,一起看春晚就像一起吃年夜饭,图的是一大家子团聚的温馨。所以,春晚更像一盘饺子,是一种约定俗成。
春晚一年不如一年,似乎已经不需要任何理由来说明了。不过,每年春晚或多或少总还有一些能让人记忆的东西,比如赵本山的小品,虽然发人深省的内容不多,但来自黑土地的一份质朴的狡黠,还能引人一笑,过年不就图个乐呵吗?能让咱会心一笑,也就够了。
本山大叔就这样忽悠了咱十来个除夕夜,赵氏小品成了春晚一道必不可少的菜,也可以说是每年春晚的“开心果”。
一道菜吃多了终究会倒胃口,无论如何色香味俱全。人的视觉和味觉一样,反复刺激的结果就是感觉退化。本山能为春晚撑十来年,说心里话已经很不容易了。不易啊!
有句很流行的话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去年,本山用小沈阳实现了华丽转身,保住了赵家班的人气指数,聊算一种积极的变化。原以为今年本山会继续推陈出新,却不料小沈阳又沦为“小跟班”角色,甚至说是枚“道具”也不为过。本山大叔好像要通过春晚,再次证明“我是主角”。
主角意识没有错,错的是没有自我超越,越不过前面那些杆了。今年春晚本山的小品《捐助》,拖沓冗长,平缓单调,就是本山本身的表演也了无新意,还有点拘谨。无论故事内容还是表现形式,甚至形体动作,没什么灵气,没什么亮点,更没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惊喜。说白点叫“包袱”里没什么货,说文点叫江郎才尽,江河日下是这个节目给我的唯一感觉。
按说本山已经是大名人并大忙人了,有传媒公司要经营,有赵家班子需打理,有电影电视剧等拍摄,没有必要再来趟春晚这趟浑水,抬高自个大佬的“江湖”地位。若非这样,那就是CCTV硬拉扯来的,用名人效应拉兄弟一把,为日薄西山的春晚支根“拐”。即便这样,也得看看人家有没有好节目啊,如今的观众早不是“一张脸”就能忽悠的了。
小品作为一种文艺表现形式,近二十年来走上前台,被观众喜闻乐见,大概是暗合了社会的“速成”心理,也算是一种异数了。就本质而言,它的表现空间是有限的。时至今日,要想玩出点花样来相当不容易,本山那么聪明的人岂能不明白?
面对今年的春晚,我只想说一句:本山大叔,别“忽悠”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