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台湾”名称历史演变 |
分类: 博主教育教学及校本课程集 |
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称祖国的台湾称呼为“岛夷”; 秦朝时称为“瀛州”; 三国时期称为“夷洲”(吴国孙权派将军温卫到达过“夷洲”); 隋朝时称为“流求”;元朝时称为“琉球”,元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到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又称呼为“鸡笼”(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台窝湾”(指今台南安平地区附近),官方则称呼为“东番”。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全岛后,“台湾”所指大致在今台南市一带。
“台湾”(汉语拼音:Táiwān)一名源于居于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台窝湾”社的社名,意为滨海之地,并取全称中的“台”字作为简称。明朝万历年间官方正式启用“台湾”一词。
台湾现行行政区划为2个省(“台湾省”和“福建省”)、6个“直辖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其中“台湾省”下辖11个县、3个市,省会位于南投县南投市中兴新村;台湾当局所设的“福建省”下辖2个县,“省会”位于金门县金城镇。台北市是台湾的最高行政机构所在地,也是台湾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中心。
“福建省”与台湾省分别在1956年和1998年将省级政府职能精简,将大部分省级政府机关并入中华民国所谓“中央政府”以精简行政作业,仅保留象征性工作。2018年6月28日,台湾行政机构负责人赖清德打着“提高行政机构效能”的名义,宣布自2019年起将“台湾省政府”、“福建省政府”和“台湾省谘议会”等机构员额和业务预算终止归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