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8)班 杨思凝:从《清明上河图》论宋朝人生活
作者:初一(8)班 杨思凝
来源:两宁两京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b5e6900102wgik.html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也是传世人物画的杰出代表。恢宏的气象,生动完美的表现技巧,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得这幅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古画,至今仍被公认为举世瞩目的国宝。[1]
那么《清明上河图》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画作?作者张择端有着怎样的经历?“清明”与“上河”含义到底如何?画面反映了北宋末年的哪些社会现实?特别是该画历经千年是如何得以保存至今的?
《清明上河图》三段分别画了什么内容?传世的《清明上河图》为绢本,长约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展现出北宋都城开封汴河沿岸的社会生活风貌。[2]
画面的内容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始为城郊的农村风光,寂静的原野,略显寒意,渐而有村落田畴,柳树低垂。有回城的轿马人群,行走于稀疏的树石、潺潺的溪流之间。渐而人物增多,房舍逐渐稠密,河道也渐显宽广,画面的气氛随之热烈。中段以“虹桥”为中心,形成了全画最为紧凑、最为热闹的场面。
虹桥横跨在汴河之上,桥身全由巨木架成,有梁无柱,结构精巧,规模宏敞,形制优美,宛如长虹。桥两端连接街市,来往行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与桥下紧张的水运相互呼应。桥下河面狭窄,水深流急。商船上,船工们也是热火朝天,有的撑篙,有的掌舵,有的放桅杆,有的掷缆绳,有的呼喊指挥,十分纷繁紧张。过桥的行人也不由驻足观看,情不自禁地指点提醒、呼号助力,一时间,多少人手忙脚乱,鼎沸一片。
后段为城门内外的景象,城楼高耸巍峨,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寺观等应有尽有。街市中有专营沉檀株香、罗锦匹帛、香火纸马的。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的,还有沿街叫卖零食及小百货的。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男女老幼、士农工商、无所不备。
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所作的《清明上河图记》中,对《清明上河图》中人物的刻画,作过十分生动具体的描述:“人物则官、士、农、贾、医、卜、僧道、青隶、筒师、缆夫、妇女、减获之行者、坐者,
授者、受者,
间者、答者、呼者、应者、骑而驰者、负者、戴者抱而携者、导而前呵者、执斧锯者、操备镭者、持杯婴者、袒而风者、困而睡者、倦而欠伸者、乘轿而塞帘以窥者。又有以板为舆,无轮箱而陆曳者,有牵重舟溯急流,极力寸进,圆桥匝岸,
驻足而旁观,皆若交欢助叫,百口而同声者。”[3]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画家把当时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惟妙惟肖地绘进了这幅画卷,这不仅体现了作者非凡的写实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入的了解。
参考资料:
[1][2]百度资料。
[3]新华网资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