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闫红erlintu
闫红erlintu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78,038
  • 关注人气:2,90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徽因为何“群发情书”

(2014-04-10 11:37:51)
标签:

手机博客

杂谈

好吧,让我们详细地谈谈林徽因“群发电报”事件。

 

上篇里我引陆小曼的日记为证,林徽因给她的朋友们发出去的是一束信件,而不是如陈所巨所言,群发了“一字未易”的电报,徐志摩那首《拿回去吧,劳驾,先生》也证实了这一点。

寄信与群发电报的性质完全不同。

 

若是群发了“同一个稿子”电报,当然是戏耍。而寄出一束信件呢,我们先来做个现场还原,当时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异国他乡,他俩相处得不很顺当,这个20岁的女孩,想家想朋友想念过去的时光,实在太正常,何况,她在北平城里有那么多谈得来的朋友。从徐志摩到张歆海,都曾与她一起演戏、谈文学、参加各种活动,她于是给他们一一写了信,这很奇怪吗。那年月,文人之间经常书来信往,且看看胡适日记,几乎每天都在写信、寄信,给好几个人。


徐志摩说那信里说:“我求你,我的朋友,给我一个快电,单说你平安,也叫我心安”,看似口气过于亲密,但一则可能是文学加工,再则当时的文人信件,比这更亲密的不知有多少。

 

徐志摩给凌叔华的信里写:“你真是个妙人儿,真傻,傻得妙,妙得傻……”他们还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让徐志摩最兴奋的,也不过是信里提到了“心安”这个词,原也是普通的词,但提到“心”了啊,就像《围城》里的那位褚慎明,听到苏文纨说了一个“心”字,马上手忙脚乱,眼下,徐志摩也像他似的,顿起连绵绮思。


 

此外应无更为刺激的字眼了,因为,张歆海看过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信之后,都说“志摩没有希望”。那么,是否林徽因写给他的信更那啥?陆小曼说过,他在林徽因那里得到的爱的待遇比好,似乎林徽因对他更为青眼有加,但如果张歆海真的得到更多的暗示的话,他就不可能在看到林写给徐的信之前,认为“志摩有希望”的,他的待遇只是略好,还没到让他忘乎所以。


 

他并不是一个持重的人,否则就不会天天到朋友的情人、有夫之妇陆小曼家里坐着,哭哭啼啼地求她爱自己,若是林徽因暗示再多一点,都不知道他会颠倒痴狂到何种地步了。

 

到了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只是身在美国的林徽因给她北平的朋友们写了一组问候信而已,但女神在大洋彼岸掀动一下翅膀,北平的文化界就起了大的风浪,从徐志摩到张歆海,都争先恐后地奔往电报局,也就有了《拿回去吧,劳驾,先生》里描述的那出闹剧。

 

事到如今,我倒替林徽因后怕,若她只给徐志摩一个人写信,天知道他会闹腾到什么地步。林徽因对他的口气甚至不如张歆海热情,大概也是怀着一点戒心,但她天生强势,以为她的磊落,能让男人们屏退于禁区之外,而和她做纯友谊的交流。

也有人将林徽因的问候信指为高级调情。这也是中国国情,自古男女授受不亲,但凡有交往,或有想要交往的愿望,就必然是心怀鬼胎。谈人生谈文学什么的更是可疑,君不见琼瑶笔下,男女恋爱的前奏总是“看雪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

 

用交换书名的方式谈恋爱,用叙交情的方式试探,这样做的人一多,就使人忘记,真的有人,特别喜欢谈文学,对可以交换思想的友谊有着真实的需求。

 

林徽因似乎就是后面这种人。
 

无缘得见林徽因写给徐志摩他们的那一束信件,但林徽因另有写给沈从文、胡适、朱光潜等异性朋友的信,那些信恳切、热诚、发自肺腑,而且,她真的是太喜欢谈文学谈人生了,并不见丝毫暧昧。

 

相形之下,陆小曼写给胡适的那些英文信,亲昵不下于情书,常有“你要听我的,我说的都是对的对不”“我想着要等你的电话,所以一下午没有出门”之类的句子,可谓调得一手好情,要知道,那时候她还在跟徐志摩热恋,她总徐志摩奇怪,为什么人人都爱她?她到底做错了什么?

林徽因为什么那么喜欢谈文学谈人生?这跟她的求知欲有关,她母亲是姨太太,且已失宠,她获得的宠爱都是自己挣来的,她打小求知欲极强,被她父亲视为天才;第一方面,也跟徐志摩对她的影响有关。让我们闪回到1920年,看看徐志摩如何影响了她的一生。

 

1920年的春天,林徽因跟父亲来到英国,她后来的英伦记忆里,总是没完没了的大雨,父亲到瑞士国联开会去了,“我能在楼上能嗅到顶下层楼下厨房里炸牛腰子同洋咸肉。到晚上又是在顶大的饭厅里(点着一盏顶暗的灯)独自坐着(垂着两条不着地的腿同刚刚垂肩的发辫),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
 

徐志摩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她生活中,有他那个时候的照片,白皙,修长,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上去非常斯文,但就在这斯文的外表下,他又具备着非同寻常的,热情的能量。他曾在大雨天里到桥头等彩虹,被淋成落汤

鸡也在所不惜,林徽因问他怎么就知道雨后必有彩虹,他笑答:“完全是诗意的信仰。”

林徽因唯一的闺蜜费慰梅说:“多年后听徽因提起徐志摩,我注意到她对徐的回忆总是离不开那些文学大家的名字,如雪莱,济慈、拜伦、曼殊菲尔、伍尔夫。我猜想,徐志摩在对她的一片深情中,可能已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导师的角色,领她进入英国诗歌和英国戏剧的世界,新美感、新观念、新感觉,同时也迷惑了他自己。我觉得徽因和志摩的关系,非情爱而是浪漫,更多的还是文学关系。”

 

林徽因本人,亦曾在给胡适的信里肯定过徐志摩之于她的意义:“我也不会以诗人的美谀为荣,也不会以被人恋爱为耻……我觉得这桩事人事方面看来真不幸,精神方面看来这桩事或为造成志摩为诗人的原因,也给我不少人格知识上磨练修养的帮助……我觉得我的一生至少没有太堕入凡俗的满足……志摩警醒了我,他变成一种sim ulant(激励)在我的生命中……”

她同时说明她不会爱他,“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

她分得清思念与爱的差异,但别人分不清。像冰心就不客气地说:“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冰心眼中只有男女,对男女之外更多的东西是忽略不计的。

扯远了,还说1920年到1921年,徐志摩不自觉地扮演了这个16岁少女的精神领路人,灌输给她崭新的知识与文学理念,亲力亲为地展现出一种奔放不羁的活法,尽管这种活法给张幼仪带来很大的伤害,但在他极力取悦的那个少女眼中,无疑是非常神奇的。只是,接下来他们的故事与言情小说大相径庭,他爱上了她,她却没有那么爱他。
 

很多人考证林徽因那时有没有给徐志摩以暗示,她是否在诱惑他之后又抛弃他,张幼仪怨恨她也是因为这点,最可恨的不是小三,而是那个得逞后又放弃的小三。但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我们且以常理推之,林徽因当时已经跟梁思成见过面,父亲推荐给她的男孩,诚恳谦和,家境不俗,她为什么要另选一个已有妻室的男人,亲手制造出一个弃妇,作为一个弃妇的女儿她还没有受够吗?

 

当然,爱情来了,会欲令智昏,但看林徽因的一生,都是一个有意志力的女人,她后来爱上金岳霖,首先想到的,是向梁思成请教,说明她不会跟随自己的欲念,而是让理智做主。这是天性使然,也跟她的背景有关,前面说了,她得到的宠爱都是自己争气上进挣来的,她不可能像极有安全感的陆小曼那样任性胡闹。

她给胡适的信里说道:“我的教育是旧的,我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听其言观其行,并无出入,她可能根本就没在徐志摩和梁思成之间做过选择,对她择偶智慧的赞赏都是言者心声罢了。

所以,如费慰梅所言,林徽因和徐志摩的关系,更多的是是文学关系。只是,这种浪漫的文学关系影响了林徽因的一生,看林徽因写的诗,常有徐志摩诗作的影子,她后来那样孜孜于跟人高谈阔论,尽力追求自己的所爱,无视他人的目光,徐志摩也脱不了干系,而这种过于奔放不羁的做派,差点影响了林徽因的婚事。

 

上篇里引用陈巨来的那篇文章,提到梁思成抢着去为林徽因买烟台苹果而被撞折了腿,后来还有人讹传为买大鸭梨,但事实上,梁思成的腿,是1923年参加北京学生示威游行时,被北京军阀金永炎的汽车撞伤,他母亲李夫人还特地跑到总统府闹了一场。

 

梁思成因腿伤入院,林徽因天天跑去看他,不避嫌疑地帮他擦汗,在当时,一个未婚姑娘这样做实在是越格,本来就对“现代女性”缺乏好感的李夫人极其不爽,坚决反对这桩婚事,直到李夫人去世之后,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订婚仪式才在北京举行。
 

作为旧式女人,李夫人作如是想不难理解,让人费解的是,很多受过新式教育的人的想法并不比她高明太多,给男人写信是挑逗,谈文学是调情,搞沙龙是招揽裙下之臣,总之,在哪儿哪儿都敏感的人眼中,女人,也许就像有个在台湾被抵制了的广告所言,“不是在诱惑,就是在被诱惑”,他们无法想象一个女人还有别的追求。

 

好在,林徽因以她一贯的磊落与强势,将这些置之度外,她一直不放弃与人交流的快乐,写信邀请她喜欢的作家来聊天,而老金也一直住在她家后院,梁思成完全理解这一切,因为有她的意志力与节操作担保。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敢爱敢恨,勇敢的背后是承担,而不是,弄一个烂摊子让别人承担。

她不是被人意淫出的白莲花,她急躁、话痨,多管闲事,真性情,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沉静矜持;但她也不是被另外一些人妖魔化的绿茶那啥,林黛玉对薛宝钗说的,以前人人都说你好,我只当你心里藏奸。女人对男人都说好的女人也有这种怀疑,怀疑她心里藏奸。真实的她,在她的信件与文章里,只是愿意读她的传记的人多,愿意读她自己的文字的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