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没来由地失眠,周五晚索性不睡了,重温《遥远的救世主》改编的《天道》。对以前觉平淡拖沓的前半部,有了新的认识。那不是拖沓,而是行云流水般地,通过镜头的调度,音乐的舒展,把丁元英和芮小丹的生活状况,处世态度,他们安静的内心,思考、觉悟、渐渐相知相惜的过程,展现给观众。许多场景,是在古城里来回。我想念起聊城来。
哪天一觉醒来,忽然想见谁,忽然想去一个地方,可以收了行李,提腿就走,这就是“随心所欲”的幸福了吧。我们活在世上,这么多的责任、压力、规矩要守,“随心所欲”,实太奢侈,只能心向往之。我有时候是可以有这样的冲动和行动的。重返聊城,就是为这一部作品,这一对知己,赴一场心灵之约来了。http://s8/mw690/545b533fgce572c8f28e7&690
http://s4/mw690/545b533fgce572d6c9d43&690
从飞机上透过朵朵白云俯瞰齐鲁大地,我深深陶醉于这种随心随性的幸福当中。脑子里细细回味着那些时常盘旋于心的芮小丹和丁元英在古城里一场场的对话。感谢将《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推荐给我的Z哥,我们因这本书结下了深厚情谊;感谢2007年深秋飞上海途中,坐我身边看移动DVD的大叔让我第一次看到了《天道》里的古城,促成了我那次聊城之行。这三年来,这本书,这部剧,对我内心的丰富,无可言喻。能执着于什么,让心灵满满的,是多么幸福!http://s2/mw690/545b533fgce5732735501&690
早春时节的古城,阳光暖暖的,花粉柳绿。虽然到处在改造施工,以迎接旅游名城的验收,但运河两岸和东昌湖畔,仍是静美的。我住了三天。每日沿着古运河漫步到东昌湖,穿过古城走到光岳楼外,登楼俯瞰方正的古城和四周浩淼的湖水,重访山陕会馆、海源阁藏书楼、宋铁塔,我在熟悉亲切的场景中,一点点咀嚼着,回味着。
http://s11/mw690/545b533fgce5733dd09ba&690
http://s7/mw690/545b533fgce5734941086&690
http://s5/mw690/545b533fgce5736a32d24&690
http://s3/middle/545b533fh90815b175012&690
2007年秋第一次来这里时,我乘船游览了东昌湖。这次没有上船,而是绕湖漫步。小丹成功审讯完王阳明后,独自在坐东昌湖岸思考“道法自然,如来”的那块石头上,坐着一对窃窃私语的年轻情侣。被韩楚风质疑过“和我在一个桌上谈元英,你凭什么”的小丹,之所以能够和丁元英站在一个高度对话,就是因为她的自性本来和善于思考。我临着早春湖面吹来的微微凉风,凭吊着这天国的女儿。
湖畔临西关桥的广场,是小丹跳街舞的地方,晚上仍是不少当地人跳舞运动的场所。丁元英就是在这里,第一次跟小丹提出了警察避险问题,小丹,则以“生命价值与作为价值”回答了他。来到这里,想到小丹“当生则生、当死则死”的坦然,油然敬佩。
小丹工作的公安局场景,取自聊城供销社大院;叶晓明的音响店,也在这附近。小丹一出场抓贼的地方,是古城外那些常见的红砖旧平房,记得孔繁森的母亲以前也是住在这样的房子里的。古旧的古城是平民居所,天国的女儿生活在这里,曾日进斗金的商界奇才丁元英也隐居在这里,豆豆起初的创意,就叫人刮目相看。http://s3/mw690/545b533fg7b08b9961bc2&690
http://s14/mw690/545b533fgce57402459cd&690
http://s1/mw690/545b533fg7b08b9a713c0&690
http://s8/mw690/545b533fg7b08b9d03e07&690
绕过光岳楼出古城门,转弯处是小丹请丁元英吃功夫面的古风面馆。其实这里一直是家普通的羊肉餐馆,当地人说,聊城是没有吃功夫面的。功夫面这一节,是两人第一次关于文化属性的对话,电视剧拍得很到位,每一句对白我都记得,常在脑际回旋。
登上有600多年历史的光岳楼,四方水路环绕的古城在眼皮底下巍巍然,古人的规划智慧令人敬佩。浩渺的东昌湖无边无际,春风拂面,小丹和丁元英那些对话一一在耳际。觉悟内心,是需要慧根的,读此书几年了,自己在繁忙浮躁里心境沉浮着,竟不如过去那么安静了,心里怅然。“凡是需要证明的感情都是错的”,丁元英的这番话掷地有声。我问自己,究竟是“着相”了么?为何对自己的状况总有那么些的困惑、隐隐不安的内疚及焦虑?在旅途上,思考的空间总能更远一些,观照自我,真是需要冷静地梳理一番……
http://s5/mw690/545b533fg7b08ba1afd84&690
http://s12/mw690/545b533fgce574556eeeb&690
山陕会馆布局紧凑科学的山门、过楼、戏楼、夹楼、钟鼓楼、南北看楼、关帝大殿、春秋阁等古建筑群,以及繁复精妙的建筑雕刻,时隔两年,我仍记忆犹新。那些重叠飞扬的斗拱,五彩雕塑的门楣、梁柱、屋檐、戏台,无处不在的精致砖雕、石雕、木雕,美得只让人轻轻叹息。此番重访,已没有了那年秋天的浓荫蔽日,连古戏台上那些一板一眼的票友也没有了。游人甚少,我坐在大殿前冰凉光滑的石阶上看书,在此重读《遥远的救世主》的一些章节。偶有一声鸟鸣,更添了清幽。
http://s1/mw690/545b533fgce57495c43a0&690
http://s8/mw690/545b533fgce5749a53ba7&690
http://s15/mw690/545b533fgce574d837d8e&690
http://s13/middle/545b533fh90816b23305c&690
http://s4/middle/545b533fh90816d378883&690
http://s16/mw690/545b533fgce574cd2978f&690
http://s8/middle/545b533fh90816e7689d7&690
http://s10/mw690/545b533fgce574fcd6d89&690
聊城自古名人辈出,书香袅袅,仅明清两代,朝廷就录有东昌籍(聊城古名东昌府)文科进士290名,占山东省录的近十分之一,其中,状元3名。在古城的街巷深处,古琴古筝馆、书画店非常多,虽然规模都不大,但足以见得古城的文化气韵。
我崇敬的学术大师傅斯年先生也是喝东昌湖水长大的,他的故居就在古城中学旁。
海源阁在古城墙外,由清道光年间进士杨以增始建。它与江苏常熟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的“八千卷楼”、浙江吴兴的“宋楼”合称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计藏书22万卷,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每每参观这样的私人藏书楼,心情总是沉重的,更感慨古时读书人的执着,穷几代人财力和精力,藏书、抄书、扩增、保护……读书,爱书,真的融入了他们的精神气里,比活着更重要了。
http://s7/mw690/545b533fgce57518ef6e6&690
http://s2/mw690/545b533fgce57539a6141&690
http://s12/mw690/545b533fg00f697cbf40b&690
http://s11/middle/545b533fh9081731cbd6a&690
http://s2/mw690/545b533fgce575d60e191&690
我还打的士出城,去找王庙村。的士司机说没有这样名字的村子,自然是没有了,那是小说啊,我笑笑,随意让他开往五十多里路的冠县方向的村庄。这一带公路收费站很多,司机为了省钱,借道村庄小路,经过好几个村子,都给手握锄头铲子的老妇们栏了下来,要钱。虽然要得不多,只一两块,但那些老妇横着武器索钱的架势,但我心里很不舒服。电视里王庙村那样的场景,这里的农村都很相似,的确是穷啊,在春旱的风沙中,多数农家都是黄土垒墙,连砖都用不起的,而且卫生条件也很差。要知道,豆豆原著首版是2005年5月,原著的故事是从1995年开始的,十多年过去了,这里的农村还是如此模样,此时我是多么理解冯世杰的渴望啊。这样的农村让我黯然,连照片都没有拍。
http://s16/mw690/545b533fgce57644ac6ef&690
冠县有着黄河故道最大的梨园,鸭梨生产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成方连片的梨园达三十多万亩,自古有“堆雪铺玉三千顷,飞甜流香十万家”之名。可惜春旱,梨花多数未开,我亦没有什么心情寻花问柳,连古梨园风景区都没进就回城了。
回城的路上,望着窗外鲁东北平原干旱贫瘠的田野,我深刻理解了豆豆的高度。小丹要的“礼物”,丁元英的“神话”,更让我肃然。
城郊结合部有规模不小的基督教堂,需要找精神寄托的人们为数不少。谁才是自己的救世主?能明白的人又有几何呢。豆豆的创作立意所带的社会责任感,同样令我肃然。
http://s6/middle/545b533fh90841f725915&690
http://s14/mw690/545b533fgce57691a3f2d&690
在聊城寻觅小丹和丁元英足迹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和这座古城内外的一切,如此亲近。虽然知道现实生活中他们是不存在的,但敬佩他们的知己感,他们在觉悟人生过程中的相知相惜,他们心灵的境界,他们思想的高度。我不仅是为了追随这种敬意,而且,也让自己在这样的行走中,更深入地思考、观照自己的内心。
有朝一日,我还要去耶路撒冷,在老城和圣殿山石灰岩广场回味小丹和元英的对话,去哭墙聆听小丹的祈祷,去特拉维夫体验他们久别重逢的激情。
我希望,在一个美丽的海边,有一条开着野花的小路,通往青青的山坡,小丹就安眠在那里,我和丁元英一样,静静地,永久地,守望着这样一种永恒。
http://s2/mw690/545b533fgce576d325ab1&690
我2007年11月第一次造访聊城:《古静聊城》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5b533f01008d20.html
2008年1月第一次读豆豆作品和观《天道》感:《让人长久思索的好书——<遥远的救世主>》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5b533f01008by6.html
读豆豆的第一部作品:《感读<背叛>:人生难得一知己》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5b533f0100bpsz.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