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
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771
  • 关注人气:18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漫山寨路——拾穗者探索发现南漳古山寨实录

(2013-09-30 14:44:33)
标签:

2013

拾穗者

山[寨

保康

荆山

分类: 南漳堡寨

《魅力襄阳》2013年第9期

http://s13/mw690/54523105gx6D3wzAPJq1c&690

http://s15/mw690/54523105gx6D3wAgaJg1e&690

http://s14/mw690/54523105gx6D3wATXCB0d&690

http://s5/mw690/54523105gx6D3wD6nM884&690

http://s1/mw690/54523105gx6D3wDC8a410&690

http://s15/mw690/54523105gx6D3wJG3bE9e&690

漫漫山寨路

——拾穗者探索发现南漳古山寨实录

□李秀桦

 

    在荆山山脉和沮漳河之间,匿藏着许多奥秘,南漳古山寨聚落就是其中之一。2005年,当我在本地报纸上看到有关古山寨一鳞半爪的报道开始,到2012年,我和拾穗者团队的同伴们数度深入探访这一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拍摄照片数以万计,动态影像20余小时,并在国内媒体上进行大量宣传报道,发表文字10余万字,图文作品50余篇次。2009年9月18日,武汉三特索道集团正式与南漳县政府签署开发南漳古山寨的合同书;2011年9月28日,春秋寨旅游景区正式接待游客。2012年4月,由湖北省文物局推荐的南漳卧牛山寨、春秋寨、张家寨、樊家寨、青龙寨和尖峰岭寨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2012年6月,南漳县被评为“古山寨之乡”。 2013年5月,春秋寨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南漳古山寨近四百座山寨中已经有16座山寨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春秋寨、卧牛寨、张家寨、嵩华山寨、樊家寨和青龙寨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缘起和中国国家地理报道始末

 

    第一次和山寨亲密接触是在2005年的暮春,当时我参加了因纽特户外俱乐部组织的一次自助户外活动。自助旅行讲究亲历感和独特体验。是夜,一行人支起各自的帐篷,在卧牛寨宿营。第二天,天刚露出鱼肚白,我独自一人走出帐篷,在树影婆娑和清新雾气中,围着湮没在树木野草中的古山寨,搜索,拍照。神秘、奇特的感觉一直在心里弥漫。第二天返程中,我第一次登上春秋寨。这座修建于悬崖之上的山寨,三面环水,地势险要,更让我兴奋不已。

气势磅礴和神秘莫测的古山寨给我以强烈震憾!
    回到市区后查找资料,知道南漳现存有名称的古山寨达200多座,有可能是亚洲现存的最大山寨群,而且已经有卧牛寨、春秋寨和青龙寨进入了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如此重量级富矿,外界却所知不多,多少有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味道。

    荆山大山褶皱中分布的大量山寨聚落,它们是怎么形成的?是否为南漳一地所独有?它们中间有什么样的必然联系?神秘的古山寨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刀光剑影的故事?我产生了继续深入探访山寨的想法。回家后,我写了一篇有关山寨的文章《探访神秘的石器部落》,发表在《襄樊晚报》。因为常年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而古山寨是从未在国家级媒体报道过的题材,就试着给杂志社编辑尹杰发了电子邮件,做了一个选题沟通。《中国国家地理》是国内著名地理类杂志。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但稿件一般都是和专家约稿,图片也是大师级人马操刀,象我们这样名不见经传的人敢于和杂志社联系,只能说无知者无畏了。但很快,杂志社通过了这一选题计划。

    为了深入探究南漳古山寨,2005年5月长假期间,张玉涛、邵爱民、邓粮和我,以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成员为主组成山寨探访小组,借用朋友们的越野车一起赴春秋寨、卧牛寨、青龙寨采访拍摄。第一天晚上,宿营在春秋寨下。探访行程在东巩镇文化站长叶经房、板桥镇副书记王礼甫和保康摄影师柳虎的帮助下,对南漳比较重要的三座山寨以民间工作的方式做了比较深入的调查,山寨的形制、分布情况开始在大脑中清晰起来。

    12月,我、邓粮和一帮热爱户外的朋友们又驱车到春秋寨拍摄,当晚宿营在春秋寨下,第二天到达了人迹罕至的斑竹坪村的秦王寨。山寨呈现出多样化的结构和形态,让我们兴致勃勃。大家觉得这个选题虽然新颖,但拍摄和调查的工作量很大,必须克服很多困难才能完成。

    在工作中,一般采用这样的模式,我负责行前计划行程,张玉涛、邓粮等负责摄影,邵爱民采访、测绘并负责绘图。后期又加入了褚连生和阳光的动态影像记录。另外,我和邓粮还分别负责与采访人联系和交通保障工作。团队队员分工协作,在非专业背景和无相关学术训练下极力做好专业的事情。

    2006年3月,油菜花开时节,为了积累杂志报道用图片,张玉涛又到东巩拍摄,当夜露宿在春秋寨山脚下。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拍摄到春秋寨的经典精彩画面——茅坪河大拐弯,大片油菜花田——气势磅礴,信息丰富,构图影调无懈可击,后来这幅作品在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展览获得了优秀作品奖。

    在当地报纸陆续报道的同时,我也开始为《中国国家地理》撰写稿件。责任编辑尹杰按照杂志要求多次和我沟通,让我把报道一定要做翔实、丰富,要有亲历感和可读性,重大历史事件要查阅地方志等文献资料。

    为了加强图片的视觉冲击力,2006年7月, 杂志社委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画报社资深记者陆穗斌,顶着炎夏的酷暑,赶到南漳进行古山寨群落的专题拍摄。叶经房全程陪同,摄影师陆穗斌在返回长沙途经襄阳时特意和团队成员见面交流。

    按杂志社编辑尹杰的要求,我们又将山寨的文字做了调整和修改,尽可能将报道做的翔实、准确、好看。为了准确统计山寨数量,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黄洪斌不厌其烦地为我联系东巩、巡检、肖堰等乡镇的山寨名录,用传真发到我工作的单位,为绘制山寨分布图提供基础材料。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张兴亮在紧张的硕士论文过程中,数易其稿,为我们赶制出南漳古山寨分布图。

    经过几易其稿,2006年11月,《中国国家地理》用12个页码发表《南漳古山寨》专题,引起轰动。这也是有关襄阳历史地理题材首次在《中国国家地理》这样的专业杂志刊载。本地报纸和电视台为此专门做了报道。

 

    民间力量参与南漳古山寨保护

 

    如果说早期的山寨探访还有猎奇和个人兴趣的成分,那么后来团队多年持续对古山寨的田野调查和报道宣传工作就包含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2007年年初,鉴于古山寨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我以拾穗者团队的名义,从古山寨调查研究、妥善保护、宣传工作、申报文保、规划利用等方面提出意见,呈送给时任南漳县委书记程宝清。

    拾穗者的公益活动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也得到南漳县委领导的高度肯定。2007年2月,程宝清书记在致拾穗者的一封信中写到:“正是得益于你们这样的有识之士的极力推介南漳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特别是南漳的古山寨、古民居和古建筑以及史载中的和氏璧得以面向世界,这一系列的义举是为我们南漳人民办的大好事,对于提升南漳形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南漳县政府速作出反应。3月26日,南漳县召开“南漳古山寨保护实施方案座谈会”,成员李俊勇、艾子、邵爱民、禇连生、张玉涛等应邀出席。会上,大家各抒己见,见仁见智,并就某些问题达成共识。2007年4月6日,南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以“南政办发[2007]27号文件”形式,下发《南漳县古山寨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文件中指出:“古山寨保护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并结合实际,为子孙后代保护好这笔十分丰富、特别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达到永久保护、永续利用的功效,切实打造‘文化南漳’品牌。”南漳县政府采纳民间团队建议迅速作出保护山寨的决定,这是文化遗产保护之幸事,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会议精神以会议纪要方式报送县有关领导决策。此次会议,意味着政府与民间组织良好互动的肇始,合力保护、宣传文化遗产,形成了一个好的开端。

 

    古山寨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的延伸

 

    2007年5月,襄樊市被列入湖北省文化遗产普查试点单位,南漳县被列入全市文化遗产普查试点单位。我意识到古山寨的春天快要来了。

    南漳民间文化遗产廊道引起世界关注。6月14日新华社播发《南漳发现聚集数以百计文物的遗产廊道》消息后,南漳民间文化遗产廊道成了媒体关注的热点。7月4日,新华社湖北分社社长冯诚再次率领专班实地采访,2008年9月23日在新华网以《南漳古寨古民居,隐在深山人未识》为题对山寨、民居、古法造纸进行了深度报道,把南漳古山寨再次推向公众,引起轰动。

    南漳文化瑰宝古山寨、古民居、古墓葬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继新华社向全国推出之后,又迎来新一轮对外宣传和推介的高峰。2008年11月号《旅行家》杂志社用近40个页码的篇幅再次向世界推介南漳的文化现象。其中选发大量团队成员的山寨、古法造纸和端公舞的文字和图片。

    南漳山寨众多,我们所考察过的山寨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具有深入田野调查的必要性。2006年冬天,我们又对东巩张家寨、龙凤观、雷公寨,肖堰的卢家寨、聂家寨、尖峰岭寨分别进行了拍摄采访。

    在对山寨历史文化的梳理中,我们仍然有很多困惑和认识上的盲区。拾穗者的理念就是“回到田野,守望故乡”,2007年5月,拾穗者又以捡拾者和探索者的姿态,重装出发,探索荆山山脉秘境,发现山寨聚落之谜。华中科技大学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石峰也加入我们的考察队伍,这也是一次民间团队和专业院校互相学习的机会。这一次我们不仅仅是寻访点状分布的山寨,而是将进入荆山山脉腹地,梳理河流水系、山脉走向和山寨建筑的相互关系。同时,对民居建筑做了文献资料性记录和古山寨聚落的比较,记录百姓生活、历史传说,寻找一切与古山寨聚落有勾连的蛛丝马迹。通过行走荆山山脉、沮漳河水系的部分地区,田野调查内容涉及到对南漳西南地区及保康龙坪山寨和民居的许多方面,共探访薛坪、龙坪、板桥、巡检等地的9个山寨和4处民居,并探访到我们从未探访过的洞寨类型——张家洞、简家洞,收获多多。

    因为古山寨,我们也和专业院校结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郝少波的几名学生就是以山寨为题完成的。其中之一张兴亮的吃苦耐劳、胆识、毅力、韧性之好,为人称道,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襄樊南漳地区堡寨聚落研究》后记中写道:“在寻找(山寨)的过程中,襄樊“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让我看到了我的前面有一大批热血沸腾的人士在努力,我感到民间对于民族文化根基的追寻是那么热切,这种真实的情感让我感到欣慰,更加坚定了我深入下去的决心。”研究生石峰的严谨认真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2007年一起考察结束后,完成学位论文《襄樊南漳地区堡寨聚落研究》。另外2010届研究生杨蕾、龙琳、彭罕之也参与了谷城山寨的田野调查。彭罕之研究生毕业论文是《山寨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团队还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设计学系的研究生丁冠蕾安排了南漳民居测绘的详尽路线,考察了板桥、东巩、巡检等地的民居,收获颇丰。为华中政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也做了一些联络工作。郝少波教授曾专程从武汉来襄阳参加团队年会,给予指导。参与实践的学生将自己的专业教科书送给我们。我们在和学院的交流中学习到许多建筑史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在此,我也建议南漳有关部门出版以上提到的有关山寨著作,并多开展一些山寨研究工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为了进一步扩大山寨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摄影爱好者关注古山寨和地方文化,我们联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将东巩纳入到协会的创作作风基地建设。2008年9月,准备好申报材料,我和邓粮利用协会在上海召开会长扩大会的机会,赴上海与会长沈澈见面,落实了将东巩古山寨和高跷做为主要内容的创作采风基地。11月,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将批准信息发布到官方网站并制作了标牌。这是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在湖北省的第二个创作采风基地。

 

    南漳古山寨和河南楚长城比对研究

 

    南漳县发现的大量古山寨,具有明显的军事特征。那么河南楚长城的规模和形制如何?古山寨和楚长城有亲缘关系吗?通过李俊勇同学——南召县委副书记武志军的安排,拾穗者抱着这样的疑问来到河南南召,为南漳古山寨与楚长城寻找相同的“血脉”和变异的“基因”。2008年11月8日至9日,拾穗者一行9人专程抵达南召,探访了南召楚长城遗址的代表工程周家寨(金斗关)和韩信寨(九里山楚长城),并与南阳及南召楚长城研究者举行座谈,交换了有关楚长城研究与保护等多方面的意见。之后,11月11日《襄樊日报》、12月2日《襄樊晚报》分别以《南漳古山寨与楚长城有无关联》、《南召楚长城与南漳古山寨》为题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报道。大河网、中国记忆网以及襄樊一些地方、官方网站均载录了此次活动的实况。襄樊DV联盟制作的网络DV节目被置为搜狐首页。此次活动拉进了两地民间文化工作者的距离。

     “楚长城的认定虽未尘埃落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南召的石头城是古代遗留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先人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也许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在保护中,期待更多的考古成果,用有文字的文物来甄别、定论。” 成员李俊勇考察结束后在文章中写道,“两天的考察,最令我们钦佩的是南阳人的文保意识。在对待‘楚长城’方面,南召自上而下的重视程度令人击节。他们多次邀请罗哲文、吕济民等著名专家考察论证,召开学术研讨会;在县内成立了由县领导任会长的由官员、学者及文保志愿者组成的‘楚长城研究会’,编辑出版《楚长城》杂志、旅游画册及学术活动简讯,举办楚长城展览;商界也不甘落后,他们组建了‘楚长城旅游开发公司’,并积极吸引台资,盘活楚长城旅游资源;就连当地老百姓也自发组建‘农民义务文保队’。可以说,南召人乃至南阳人不遗余力的宣传、保护和利用楚长城。如果利用现代网络搜索‘楚长城’、‘周家寨’、‘南召’等关键词想必是数不胜数。无疑,楚长城已经成为南召最重要的文化品牌。”

    事隔一年,抱着同样的目的,南召楚长城研究会会同大河网文化遗产、影像河南版,中国记忆网河南版、湖北版以及南阳楚文化学者专程抵达南漳,回访南漳古山寨,探索南漳古山寨即是楚长城的可能性。
    2009年11月6日,河南代表一行七人风尘仆仆抵达襄樊。河南方成员是:中国长城学会会员贾建伟、涂月超、孙乐,大河报记者乔伟辉、南阳电视台记者城南旧事(网名),南阳师范学院讲师唐新、南阳资深记拍队员张铭勤。
    7日晨,拾穗者成员李俊勇、魏遵明、颜京利、李秀桦和本地文化志愿者会同河南方成员,驱车直达南漳县肖堰镇,受到该镇党委书记、镇长陈红的热情接待。南漳地方文史专家、文物普查负责人庹先沮亲自陪同,两省(河南、湖北)四市(郑州、南阳、襄樊、十堰)考察团队员一行18人联合探访了肖堰镇卢家寨、东巩镇鸡公寨和春秋寨。经过两天实地踏察和举行座谈会,对南漳古山寨的形制、遗存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之后,《襄樊日报》、《大河报》、《南阳日报》均对考察活动进行了报道。

 

    民间团队挖掘本土文化的酸甜苦辣

 

    行走在古山寨的探索和发现无疑是快乐的,但也的确付出了诸多艰辛和对文物古迹保护现状的忧虑,真正的“痛并快乐着”。因为团队成员都是业余爱好者,没有专项经费,每次都是AA制分担租车费用、食宿费用等。只有在周末才能去山寨做田野调查和拍摄,而山寨大多又分布在人迹罕至的峻岭山巅,荆棘丛生,道路难行甚至无路可行,困难之多可想而知。为了节约费用和就近拍摄,前期工作中往往就地野餐露营,与山寨近距离接触的同时也体会了更多的生活乐趣。

    记得2007年冬天探访山寨的时候,为了节约时间,拍到理想的图片,我们往往周五就租好车,一下班就连夜出发。大家在车上吃上几个冷包子充饥,到达目的地后才在镇上找一个旅社住下。

    山路难行,加上野外作业,难免出些小意外。张玉涛的贵重镜头摔坏过,损失惨重;邓粮、李俊勇的脚被乱石砸伤,被荆棘扎穿,好久才得以恢复;张玉涛和阳光被马蜂蜇伤。当然这只不过是小插曲,若干年过去时,都将是美好的回忆。

    成员中会驾驶的不少,但往往要提前租车,为团队付出很多额外劳动和责任风险。有时候从汽车租赁公司租来的车辆车况不佳,路上抛锚发生过;路况恶劣时,陷车推车是家常便饭。

    在探访山寨的几年中,各界朋友们对我们给予了大量帮助。特别要提到我们和叶经房的缘分,因为此前知道他是熟悉东巩地方文化的“山寨大王”,为了有效率工作,我就冒昧找到他,每次都毫无犹豫骑摩托车过来为我们当向导。他带着镰刀走在山路的最前面为我们做开路先锋,热情地为我们讲解山寨结构和地方掌故。记得2005年5月第一次去东巩探访的晚上,经济并不宽裕的他在家里让贤惠的妻子做饭,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腊肉和舍不得喝的雪莲酒招待我们。性格豪爽、为人热情的老叶为了让我们喝酒尽兴,本来就喝高了的他,站在门口不让我出门。后来,他多次要求加入团队,经过团队集体讨论,破例发展叶经房为市区以外的唯一一名成员。团队也因叶经房而骄傲。2001年以来,叶经房为了宣传南漳古山寨,攀爬山寨近400次、编写资料10万多字、拍摄照片4000余幅。他走访了500余人次的群众或民间老艺人,查阅了大量资料,编写了《东巩镇历史文化资料》和《东巩镇民间文艺资料》,复印资料300余册。古山寨的知名度和春秋寨景区的开发凝聚了叶经房多年来发掘、宣传、推介南漳古山寨的心血和汗水。2013年2月,叶经房当选为“襄阳百杰”。

    还有时任板桥镇副书记的王礼甫,在繁忙的公务中间亲自接待了我们两次,而我们每次都是十几人的队伍,令人感动。东巩镇财政所干部李仕国义务为我们做向导和参加接待工作,朋友李勋福义务为我们提供车辆并做向导。我们还要感谢市委党校教授晋宏忠为我们提供学术支持和对我们的鼓励;摄影师殷杰、摄影师柳虎、车友张可健为我们初期探访活动提供交通工具;市人大常委会政研室主任黄洪斌为我们收集山寨名录。还有南漳县文化局原副局长庹先沮、博物馆馆长王红玲、巡检镇文化站长王世容、长坪镇文化站长陈宝林,对我们工作提供的切实帮助和支持。在此衷心感谢以上老师和朋友们!没有他们,拾穗者对山寨的探访既不可能那么深入,也不会坚持那么长时间,更谈不上出什么成果。

    岁月悠悠,山寨无语。南漳地区的古山寨对我们来说仍然有许多未知之秘,而拾穗者探索的脚步也不会停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