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济群法师
济群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39,283
  • 关注人气:13,4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它为什么那么快】

(2013-08-02 10:21:21)
标签:

济群法师

佛教

六祖坛经

禅宗

顿教

杂谈

分类: 修学理路
【它为什么那么快】

  顿教的修行则是从真心入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在迷惑系统之外,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成佛的力量。修行所要做的,不是成就什么,而是直接体认这个觉悟本体。

  这一见地为大众修行提供了信心。我们都知道,学佛是为了成佛,但怎么才能成佛?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这个目标遥远得仿佛是个神话,又渺茫得让人失去信心。每天在苦苦修行,不知怎么才能把这个“佛”给修出来,结果越修越没信心。但禅宗告诉我们,这个目标不在别处,就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做的,不是踏破铁鞋,而是回到当下,反观自照。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消息!

  同时,这一见地也缩短了凡圣的距离。学佛的人,常常觉得自己是愚下凡夫,业障深重。在这种罪恶感中,成佛简直是无法想象的。有些宗派刻意渲染凡夫的业障,使人妄自菲薄,觉得自己根本没能力成佛,只有等待佛菩萨接引。即使准备依靠自力者,想到三大阿僧祇劫的遥遥无期,也会让人心生怯弱,失去修行动力。而《坛经》告诉我们:“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何其痛快!佛和众生之间,并不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差别只是在迷悟之间,在明与无明之间。

  所谓迷,即迷失觉悟本体。如果不能体认觉性,就是凡夫众生。而在体认的当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与佛无二无别了。为什么著境?因为我们处在无明、迷惑的系统,而这个系统是有粘性的,必然会对境界产生粘著。因为粘著,就会彼此纠缠,彼此阻碍,烦恼由此而生。而觉悟本体具有无住的功能,在无所得中,超然物外。

  所以,禅宗修行是直接建立在觉悟本体之上。比如禅宗所说的三宝,并非通常认为的佛像、经典和僧伽,而是我们自身本具的觉、正、净,是为自性三宝。我们具有觉悟本体,就是佛;具有念念无邪见的能力,就是法;具有清净无染的特点,就是僧。

  而禅宗所说的戒定慧,也有别于教下的持戒、修定、发慧,所谓“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当心安住于觉悟本体,便不会胡作非为,当下具足戒;也不会随境而转,当下具足定;更不被无明所覆,当下具足慧。

  可见,顿教是立足于真心,所有见地和修法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教下往往采取否定的态度,以此解除无明,解除迷惑。而顿教则采取肯定的手法,直接帮助我们体认佛性,体认觉悟本体。在汉传佛教的传统中,与顿教一脉渊源极深。其重要依据典籍,如《涅槃经》、《楞伽经》、《金刚经》等,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影响至今不衰。

  《涅槃经》中,提出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关于此,还有一段为人乐道的典故。《涅槃经》的翻译,除已经佚失的《梵般泥洹经》(后汉支娄迦谶译)、《大般涅槃经》(曹魏安法贤译)、《大般泥洹经》(吴支谦译),现存最早的是法显所译的六卷本《大般泥洹经》,其中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于身中,无量烦恼悉除灭已,佛便明显,除一阐提”之说。当时有位义学高僧道生大师,乃罗什门下四圣之一,他仔细分析经文后,认为此经翻译尚不完整,主张一阐提人皆可成佛。这个观点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被群起而攻之,认为他离经叛道。道生大师在长安无法立足,来到苏州虎丘。据传,他曾聚石为徒,论及阐提亦有佛性时,群石频频点头。这就有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美谈。

  此后不久,大本《涅槃经》传入,印证了生公的观点,大众无不服膺。生公即于庐山开讲“涅槃”,穷理尽妙。直到生公去世,仍有许多弟子绍承师说,专弘涅槃,使涅槃学从此盛行。梁武帝时,达摩祖师东来,开宗传禅,以四卷《楞伽》印心,并以此经授慧可:“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此外,还有《圆觉经》、《楞严经》等如来藏系经典的弘扬,为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