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709--玉树7.1级地震的学者讨论(4)-葛肖虹 下

(2010-04-18 01:54:09)
标签:

杂谈

玉树地震的背景分析:我们该防范什么?

从大地构造背景看,玉树和汶川地震的大背景是一样的,都是由于印度洋洋脊扩张使印度板块以50-60mm/yr的速度向青藏高原嵌入,引起高原壳-幔物质向东蠕散诱发的地震。青藏高原是中-新生代以来多块体拼贴的集合体,有前寒武纪基底组成的刚性地块,也有居间洋盆闭合的褶皱带和缝合线,通俗讲:“软硬相间”,在印度板块挤压的背景下必然发生块体间的错移和滑动。最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赵越研究员提出的“块体运动、碰撞诱发地震”的理论应该是研究我国地震的很好思路。

 

 7709--玉树7.1级地震的学者讨论(4)-葛肖虹 <wbr>下

3.环青藏高原地震背景图

 

 

具体说青藏高原北部的巴颜喀拉(昆仑)地块在向东蠕散的过程中,北界昆仑左行走滑断裂引起了20011114日的昆仑山8.0M地震;地块向东蠕散受到华南板块川中地块的阻挡,在龙门山逆冲断裂带发生了2008年“5.12”汶川8.0M大地震;巴颜喀拉(昆仑山)地块南侧边界NW向玉树-鲜水河左行走滑断裂引起了玉树7.1M地震(见图4)。但是根据震害报道玉树以南的德格、白玉都有强烈破坏,而从图4.可以看出德格、白玉正好沿着NNW向的金沙江断裂展布,那么有没有可能是NNW向金沙江 (玉树-德格-白玉)断裂带和NW向玉树-鲜水河地震断裂带在玉树相交所引起的应力集中,才是诱发玉树地震的主要原因呢?

 7709--玉树7.1级地震的学者讨论(4)-葛肖虹 <wbr>下


4.四川地震构造图

 

7709--玉树7.1级地震的学者讨论(4)-葛肖虹 <wbr>下



5青藏高原东部GPS形变图

 

 

从图5.青藏高原东部GPS变形图可见,羌塘-理塘地块向东南蠕散的速度比巴颜喀拉(昆仑)地块要快,这也许就是引起玉树-鲜水河断裂左行走滑的原因,同时羌塘-理塘地块向东南的快速蠕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预测的思考。

汶川地震给了我们一个教训:在GPS变形不强的龙门山地区,恰恰是块体运动受到阻挡,应力集中、能量积蓄的部位,也是引发大震的部位。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是不是应该预测一下,羌塘-理塘地块向东南的快速蠕散在什么地方会受阻,会产生应力集中和能量积蓄?这个部位也就是下一个比较大的地震会发生的地方。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防范?只有尽早在一些可能发震的地区加强动态监测,使地方政府能够及早对该区危险房屋(特别是学校、医院、高层居民楼)预先进行修整加固,提高抗震性能,才能避免地震发生时再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为此我想做如下预测以供讨论和参考:

 

 
7709--玉树7.1级地震的学者讨论(4)-葛肖虹 <wbr>下

 

6.川滇藏地震构造图

 

 

从图6可见羌塘-理塘地块的东北边界是NW向的玉树-鲜水河断裂,东部边界是SN向的小江地震断裂,而西部边界则是金沙江断裂和澜沧江断裂,羌塘-理塘地块南部被哀牢山-红河断裂所截,也是图5所示,块体向南变形矢量减速和转向的部位,说明羌塘-理塘地块向东南的快速蠕散在这里受到阻挡。从历史地震的分布看,震中像串珠状分布的集中区有如下:昆明以南的玉溪、通海、石屏地区,有过7.0M地震;大理地区,有过7.0M地震;川西盐源、盐塘地区有过6.0M地震;雅安、泸定、康定地区,处于玉树-鲜水河断裂和龙门山断裂交汇部位。

以上四区都处在向南推覆的晚新生代(N2-Q1)弧形推覆构造带的前沿,它们分别是通海弧、大理弧、盐源弧、小金河弧,都可能成为阻挡羌塘-理塘地块向东南快速蠕散的应力集中区,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注意。

我国地处亚洲,是全球唯一的由多陆块拼贴而成的复式大陆,又处于全球两个巨型地震带——环太平洋和中亚地震带交汇部位,因此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存在多条地震活动带。我认为“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应该体现在地震发生后尽一切力量抢救生命,更应该体现在按照综合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地震多发地区的房屋(特别是中小学、医院、集中居民区)进行改建加固或重建,达到抗震烈度的水平,保障人民在地震灾害来临时少死人或不死人,使生命财产的损失降到最低,连智利、墨西哥都能办到的事,我们也应该能够办到;

国家应该尽快改革地震工作的管理体制,加强地质、地震、气象多学科专家在地震监测、会商方面的合作研究与决策作用,总结我国历次大地震在地震预报、抗震救灾方面的经验、教训,继承李四光的遗志,尽快走出一条多学科预报地震的新路,为世界人民做出贡献。

 

2010.4.16于北京 

 

参考文献

1.         葛肖虹.川西盐源推覆构造的探讨.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4(1)36-43

2.         葛肖虹,任收麦,马立祥,吴光大,刘永江,袁四化. 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 地学前缘,2006, 13(6): 118-130

3.         马杏垣主编,国家地震局编委会,中国岩石圈地球动力学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P:49,51,5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