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的营销学解析
-
《非诚勿扰》处处命中营销学原则。
-
《非诚勿扰》大舞台上的男女青年,是整个社会最为充满活力、最为多姿多彩的一个群体。
-
《非诚勿扰》通过各种角色之间大量的对话、说故事、才艺表演、人生感悟分享等手法,把亲和力诉求发挥得淋漓尽致。
-
《非诚勿扰》节目的实质,是将勇敢的男女嘉宾“那无价值的”相亲历程,“撕破”给观众看,从而导演了一幕幕感人的人间喜剧。
笔者从事图书行业的营销策划工作,曾有幸参与组织孟非先生的签名售书活动。今年春节后,第一次看到《非诚勿扰》时,就对该节目的策划极其仰慕,并对周围人预言《非诚勿扰》一定将超级火暴,因为当时就感到,《非诚勿扰》其实处处命中营销学原则。
细分市场的可进入性
单身男女青年是《非诚勿扰》的主角,也是《非诚勿扰》的目标市场。在人群中选择单身男女青年这一细分市场,是《非诚勿扰》营销布局的第一步,也是促使节目成功的核心环节。因为,比起少年儿童、中年人、老年人,青年特别是单身男女青年,无疑是整个社会最为充满活力、最为多姿多彩的一个群体。就像已经过去的年代,电视节目曾经出现过中学生智力竞赛、大专辩论赛、夕阳红等等一样,在现代气息愈来愈浓、各种思潮激烈交锋的今天,寻求真爱又勇于展示的单身男女青年,自然地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非诚勿扰》针对社会思潮的丰富性实际而准确实现的市场细分,直指敢爱敢恨、敢说敢当的新一代单身男女青年,使得江苏卫视能够轻松地征集到舞台的主角,即使在节目初创阶段。而且,单身男女青年这一细分市场,目标对象的数量大得惊人。一次节目里孟非先生曾说有15万人在报名等待。庞大的目标市场群体,为《非诚勿扰》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组织形式的可操作性
有言论批评《非诚勿扰》事先是有剧本的,我想,节目有剧本正是对观众负责的表现。可以想见,《非诚勿扰》每一集剧本的体例框架应该是相似的,包括孟非先生每天必说的介绍规则的台词。这其实是《非诚勿扰》的又一个营销优势——组织形式用同一形式反复地、有规律地出现。
因为体例框架基本固定,比起每集内容结构不同的连续剧类电视喜剧节目,撰写《非诚勿扰》节目剧本的工作量,肯定要少得多。于是,《非诚勿扰》节目主创人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节目内容的策划、把关、创新和提升,使每期男女嘉宾人选、讨论话题、感人场景、精彩亮点常变常新,从而使节目呈现出五彩缤纷、璀璨夺目的“多样性”格局。
传播效果的可掌控性
营销学理论认为,组织营销活动希望达到的传播功能,包括认知、相关、印象、兴趣、接触与认识、体验、好感、销售、忠诚度,共9项。前3项,在传播渠道上主要诉求的是冲击力;中间4项,主要诉求的是亲和力;最后2项是指在形成销售之后,要想办法建立包含消费者忠诚度的信任力,让消费者能够重复购买。
由于电视节目的独特传播优势,加之江苏卫视和孟非先生的影响力,《非诚勿扰》的冲击力诉求早已不成问题。尤为可贵的是,该节目极其重视亲和力的塑造,通过各种角色之间大量的对话、说故事、才艺表演、人生感悟分享等手法,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特别是孟非先生和乐嘉先生恰到好处的调度、珠联璧合的拿捏,每每触及嘉宾的灵魂深处,常常涉及社会的心声话题,把与现场人员和电视观众建立感情纽带的亲和力诉求,发挥得淋漓尽致。
观众需求的可满足性
现代媒体受众的心理需求,更多的是希望得到美的享受,最好是“喜剧”之美。表面上,《非诚勿扰》是以24位佳丽的青春美丽,抹亮舞台“美”的底色。深层因素则是,《非诚勿扰》将勇敢的男女嘉宾“那无价值的”相亲历程,“撕破”给观众看,从而上演了一幕幕人间喜剧。因为在民间,大家对于相亲这件事,大多怀着善良的成人之美的心态去密切关注并津津乐道,而且并不要求相亲的结果一定要成功。《非诚勿扰》以电视节目的形式记录相亲过程,给予众多观众表达祝福的心理满足。相信多数观众在看《非诚勿扰》时,会把台上的青年男女当作“邻家男孩”或者是“邻家女孩”去关注和祝福。
《非诚勿扰》的定位虽然是婚恋交友,可是呈现在广大电视观众眼前的一幕幕场景却是人间真人、人间真事、人间真情。几乎每一期,都会出现温馨的感人的场面,这些感人场面,全部缘自人间大美、人间大爱。奇妙的是,这些可能出现的感动场面事前无可预知,这又给善良的观众们,一份期待美好的吸引力。
http://imgcache.qq.com.qqdiy.info/a/s/m.ph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