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大吉:happy 牛 year!

标签:
牛年大吉贺年短信高乾源文化诗经美学牛气冲天对联 |
分类: 诗经美学 |
牛年大吉!
诗经中的100种动植物(二十)
(《诗经美学》选 高乾源)
诗云:“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是全诗中更为神妙的,所谓体物而传神。画图绘物以传其神,但是总是有两种结果:一是物象不足不真不足以传神。二是物象太盛又压住了神韵。所谓神韵者正是“濈濈”、“湿湿”的感觉。所谓“濈濈”是羊角簇立,所谓湿湿正是众牛随着咀嚼而耳摇动。这是羊、牛物像中最传神的地方,《集传》又云:“湿湿,润泽也。牛病则耳燥,安则润泽也。”简单的两句中孕育着“科学”的道理,令人称奇。所谓传神正是令人惊奇难忘之处。“濈濈”、“湿湿”两字排迭又足见群聚之貌。
虽然在《诗经》中牛还是最重要的祭品,《楚茨》“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我将》“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 《礼记•王制》谓:“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牛羊猪三牲全备者,谓之太牢;只有猪羊者,曰少牢。但周王朝自先祖后稷起就重视农耕并不赞赏大量宰杀耕牛。“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西邻又可指周,东邻暗喻商。周胜殷商处正在周重农耕,重薄祭,轻厚祭,敬鬼神而远之,有了更加唯物的辩证法。这也可以说是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为周取代商准备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宋朝抗金名将李纲作《病牛》一诗以自励:“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王安石在《和圣俞农具诗》:“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耕牛无宿草,仓鼠有余粮。”
以上诸诗既写出了对牛的悲辛命运的深切同情,又是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的不公。赢得“仁人”的内心共鸣。
易曰:“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仁义是社会安定、人心平静的根本。《孟子》:“伊尹耕于有莘之地,而乐尧舜之道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诸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商朝的宰相伊尹在他祖先有莘的土地上耕种,以尧舜时的道德为乐。如果不是符合义的规范,如果不是符合道德价值,就是天下的利禄都给他,他看也不看。这就是孟子所说的道义观。如果行人能够想到人家丢了牛,会伤心痛苦就不会偷牛。如果他认为既然牛没有人看管,就是无主就可以带走,就必然造成社会的动乱、人心的焦虑。所谓仁义是社会安定、人心平静的根本。系辞说:“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就是说以“仁心”就能安定,并且人人也能相互友爱。孟子所说的道义观在很多农村仍然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三岁小儿也能知,到了大城市则未必能知了,到了国外牵人家牛(诸如偷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了。所以学习牛,还是要学习它的仁德之心。鲁迅先生称颂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更愿“俯首甘为孺子牛”,可以看到鲁迅先生仁德的精神品质。
我另写一首《牵牛歌》,祝各位博友牛年行好运,万事总吉祥。
“牵犁耕麦场,头戴弯月亮;
牵河越大荒,万牛惊奔浪;
(因篇幅长,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