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中的哲学——人格同一性和能动性
(2009-08-20 00:37: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你生命中的休闲 |
人格同一性(Identity)和能动性(Agency)
人格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差不多是影视作品最为感兴趣的主题之一了。科幻、心理、惊悚、恐怖、魔幻等各种题材的电影都拿personal identity吸引眼球。一般来说,当人们问及如下一些问题,就触及了personal identity。
•
•
•
•
•
•
•
•
哲学上,identity也是个古老而广泛的论题,personal identity只是其中之一,涉及到哲学中差不多所有的领域。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上对此有详细介绍,就不赘述了。科幻电影中的personal identity哲学大致如下:
第一,个人身份 / 人格同一性:何谓人?(personal identity:what is it to be human?)
如Thomas Nagel很赞的论文“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所提到的,what is it like to be human?从古希腊古中国就开始问这个问题,柏拉图还为这个遭到过羞辱(直立无毛两足动物与拔光毛的鸡)。曾经和一位计算机专业的院士聊过类似问题,好像当时谈的是智能。他是典型的还原论者,一步一步追问什么是计算机所不能做到的智能,最后归约到人工智能就是智能。这十分类似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人工智能》,里面那个可爱的机器人小孩,一直在寻找究竟怎么才算作一个人。那么,到底什么是作为人不可缺少无法删除的标志呢?为什么zombie就不是人了呢?为什么与人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就不是人了呢?
一类科幻电影是假设未来出现上述情况,人类应该如何面对?比如Harrison Ford的名作《银翼杀手》(Blade Runner),描述的就是人类在无法分辨人类与机器人的时候,企图扼杀与自己一样行事和思考的机器人。电影反对了那种人类至上观点的,主张一视同仁的平等。类似的电影还有《人工智能》(A.I.),《黑客帝国》(Matrix series),动画版对此描述尤为突出。
第二,个人身份 / 人格同一性:唤醒自我(personal identity:recalling the self)
如果放在古代,这就是丢魂与叫魂的话题了。而在现代,这往往被冠以失忆和回忆。因为除却身体上和神经上的标记,作为一个人,可能还需要的是意识(consciousness)、心智(mind)和感情(feeling)等等(加上宗教因素的话,还有灵魂soul),而这些却又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于是故事就发生了。比如电影《撕裂的末日》(Equilibrium),讲述了人们找回感情、找回自我的故事。吴宇森的《变脸》(Face/off)也大概如此。
当然,我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归根结底是依赖于我们的记忆的。即便我们的身份获得的是社会认同,那也需要记忆来确认和固定。要是记忆出了问题,也会发生很多故事。这里强烈推荐《记忆碎片》(Memento)这部电影,突显了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大部分发现和成果,比如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知觉与表征,决策与推理等等。如果左手认知心理学书,右手philosophy of mind书,仔细寻找此片中的印证,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类似的还有《记忆裂痕》(Paycheck)、《全面回忆》(Total Recall)、《机器战警》(RoboCop)。
第三,能动性(Agency,行动力、代理、代表力)
作为人,大概还需要一种能动性,也即是自主做出选择并付诸于行动的能力。这是很矛盾的事情,没有能动性,就好比很多恐怖片中的僵尸(zombie),没有思考没有决策,空有一副躯壳。但是一个人的能动性会影响他人,即便是在理性的决策下做出的,其后果往往也是不可预见的,也可能导致很多灾难性的后果。在电影《科学怪人》(Frankenstein)中,科学家能动地制造了一个复活人,但复活人却滥用能动性,导致一系列悲剧。电影《球体》(Sphere)描述了当人具有自由意志(free will),而现实也依照自由意志展开的情境。其中,神秘的球体会将人的自由意志马上变成现实,将能动性大大加速和强化,所谓善恶即在一念之间,最终道德制止了这场悲剧。《超人》系列也有这般色彩。如何恰当地用自己的能力正确地行事,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对超人也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