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质量管理的经典理念——戴明的十四要点
(2014-05-15 15:57:17)
戴明(W.Edwards.Deming)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享誉全球。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戴明学说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始终产生着异常重要的影响。
戴明博士生于1900年10月14日。直到80岁,也就是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报道出他的新闻专辑"日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If
Japan Can…Why Can't
We?)之后,他的祖国--美国才终于发现了这位旷世奇才。
戴明的学说简洁易明,其主要观点"十四要点"(Deming's
14
Points)成为本世纪全面质量管理(TQM)的重要理论基础。以下就是其主要内容:
1.
创造产品与服务改善的恒久目的
最高管理层必须从短期目标的迷途中归返,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正确方向。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的,坚持经营,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新。
2.
采纳新的哲学
必须绝对不容忍粗劣的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
3.
停止依靠大批量的检验来达到质量标准
检验其实是等于准备有次品,检验出来已经是太迟,且成本高而效益低。正确的做法,是改良生产过程。
4.
废除"价低者得"的做法
价格本身并无意义,只是相对于质量才有意义。因此,只有管理当局重新界定原则,采购工作才会改变。公司一定要与供应商建立长远的关系,并减少供应商的数目。采购部门必须采用统计工具来判断供应商及其产品的质量。
5.
不断地及永不间断地改进生产及服务系统
在每一活动中,必须降低浪费和提高质量,无论是采购、运输、工程、方法、维修、销售、分销、会计、人事、顾客服务及生产制造。
6.
建立现代的岗位培训方法
培训必须是计划的,且必须是建立于可接受的工作标准上。必须使用统计方法来衡量培训工作是否奏效。
7.
建立现代的督导方法
督导人员必须要让高层管理知道需要改善的地方。当知道之后,管理当局必须采取行动。
8.
驱走恐惧心理
所有同事必须有胆量去发问,提出问题,或表达意见。
9.
打破部门之间的围墙
每一部门都不应只顾独善其身,而需要发挥团队精神。跨部门的质量圈活动有助于改善设计,服务,质量及成本。
10.
取消对员工发也计量化的目标
激发员工提高生产率的指标、口号、图像、海报都必须废除。很多配合的改变往往是在一般员工控制范围之外,因此这些宣传品只会导致反感。虽然无须为员工订下可计量的目标,但公司本身却要有这们一个目标:永不间歇地改进。
11.
取消工作标准及数量化的定额
定额把焦点放在数量,而非质量。计件工作制更不好,因为它鼓励制造次品。
12.
消除妨碍基层员工工作畅顺的因素
任何导致员工失去工作尊严的因素必须消除,包括不明何为好的工作表现。
13.
建立严谨的教育及培训计划
由于质量和生产的改善会导致部分工作岗位数目的改变,因此所有员工都要不断接受训练及再培训。一切训练都应包括基本统计技巧的运用。
14.创造一个每天都推动以上13项的高层管理结构
"十四要点"的核心是:目标不变、持续改善和知识渊博。
"质量是一种以最经济的手段,制造出市场上最有用的产品。"
--戴明
"质量无须惊人之举。"
--戴明
PDCA 循环
戴明博土最早提出了PDCA循环的概念,所以又称其为“戴明环”。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D、C、A四个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如下:
① P(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
② D(DO)——执行。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③ C(Check)——检查。就是要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④A(Action)——行动(或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PDCA循环有以下四个明显特点:
PDCA循环有以下四个明显特点:
1.周而复始
PDCA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依此类推。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W.E.Deming)首先提出的,所以也叫“戴明环”,如图5-1所示。
2.大环带小环
类似行星轮系,一个公司或组织的整体运行体系与其内部各子体系的关系,是大环带动小环的有机逻辑组合体。
3.阶梯式上升PDCA循环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循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
4.统计的工具
PDCA循环应用了科学的统计观念和处理方法。作为推动工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典型的模式被称为“四个阶段”、“人个步骤”和“七种工具”。四个阶段就是P、 D、C、A八个步骤是:
①分析现状,发现问题;
②分析质量问题中各种影响因素;
③分析影响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④针对主要原因,采取解决的措施;
————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措施?
————达到什么目标?
————在何处执行?
————由谁负责完成?
————什么时间完成?
————怎样执行?
⑤执行,按措施计划的要求去做;
⑥检查,把执行结果与要求达到的目标进行对比;
⑦标准化,把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制定相应的标准;
⑧把没有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通常,七种工具是指在质量管理中广泛应用的直方图、控制图、因果图、排列图、作关图、分层法和统计分析表等。
二、 朱兰的质量管理学说
“质量是一种合用性,而所谓“合用性(Fitness for
use)”是指使产品在使用期间能满足
使用者的需求。”“事实证明,TQM带给企业一个强烈的呼声,一个新的工作动力,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为此,我们对TQM必须全力以赴,再接再励。因为TQM给我们的企业经营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和体系。”
—朱兰
朱兰(Joseph
H.Juran)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所倡导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始终深刻影响着世界企业界以及世界质量管理的发展。他的“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被称为“朱兰三部曲”。他最早把帕累特原理引人质量管理。《管理突破》(Manaecment
Breakthrough)及《质量计划》(Quality
Planning)二书是他的经典之著。由朱兰博士主编的《质量控制手册》(Quality Control
Handbook)被称为当今世界质量控制科学的名著。为奠定全面质量管理(TQM)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兰的“突破历程”
朱兰博士所提出的“突破历程”,综合了他的基本学说。以下是此历程的七个环节
1.突破的取态
管理层必须证明突破的急切性,然后创造环境使这个突破能实现。要去证明此需要,必须搜集资料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而最具说服力的资料莫如质量成本。为了获得充足资源去推行改革,必须把预期的效果用货币形式表达出来,以投资回报率的方式来展示。
2.突出关键的少数项目
在纷纭众多的问题中,找出关键性的少数。利用帕累特法分析,突出关键的少数,再集力量优先处理。
3.寻求知识上的突破
成立两个不同的组织去领导和推动变革——其一可称之为“策导委员会”,另一个可称为“诊断小组”。策导委员会由来自不同部门的高层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变革计划、指出问题原因所在、授权作试点改革、协助克服抗拒的阻力,及贯彻执行解决方法。诊断小组则由质量管理专业人士及部门经理组成,负责寻根问底、分析问题
4.进行分析
诊断小组研究问题的表症、提出假设,以及通过试验来找出真正原因。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决定不良产品的出现是操作人员的责任或者是管理人员的责任。(若说是操作人员的责任,必须是同时满足以下三项条件:操作人员清楚知道他们要做的是什么,有足够的资料数据明了他们所做的效果,以及有能力改变他们的工作表现。)
5.决定如何克服变革的抗拒
变革中的关键任务必须明了变革对他们的重要性。单是靠逻辑性的论据是绝对不足够的必须让他们参与决策及制定变革的内容。
6.进行变革
所有要变革的部门必须要通力合作,这是需要说服功夫的。每一个部门都要清楚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不同的解决方案、变革的成本、预期的效果,以及估计变革对员工的冲击及影响。必须给予足够时间去蕴酿及反省,并提出适当的训练。
7,建立监督系统
变革推行过程中,必须有适当的监督系统定期反映进度及有关的突发情况。正规的跟进工作异常重要,足以监察整个过程及解决突发问题。
质量环quality loop(也机为质量螺旋即quality
spira)
朱兰博土提出,为了获得产品的合用性,需要进行一系列工作活动。也就是说,产品质量是在市场调查、开发、设计、计划、采购、生产、控制、检验、销售、服务、反馈等全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又在这个全过程的不断循环中螺旋式提高,所以也称为质量进展螺旋。
国际标准 ISO8402已经为质量环定义:
从识别需要到评价这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各个阶段中,影响质量的相互作用活动的概念模式。
未生的“8020原则”
朱兰博土尖锐地提出了质量责任的权重比例问题。他依据大量的实际调查和统计分析认为,在所发生的质量问题中,追究其原因,只有20%来自基层操作人员,而恰恰有80%的质量问题是由于领导责任所引起的。在国际标准IS0900O中,与领导责任相关的要素所占的重要地位,在客观上证实了朱兰博土的“8020原则”所反映的普遍规律。
生活质量观
朱兰博士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环境与质量密切相关。他说:“社会工业化引起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全球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质量的概念必然拓展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卫生保健质量以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桔神需求和满意程度等。朱兰博士的生活质量观反映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共同要求: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克劳士比管理哲学的基本原则及原理
克劳士比管理哲学基本原则:
·
·
·
·
克劳士比管理哲学基本原理:
·
·
·
·
·
·
·
·
·
·
·
克劳士比管理哲学的思想核心
当代最伟大的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先生提出了“质量管理四项基本原则”是其管理哲学思想的核心。
原则一:质量的定义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
什么是质量?质量即符合要求,而不是好。好、高、卓越、美丽、独特等形容词都是主观和含糊的,因此质量不分高低,也无好、差之分,而是分有、无。任何产品、服务或过程只要符合要求就是有质量的产品、服务或过程。过低顾客不能接受.过高则浪费资源。因此质量定义达成共识十分重要。
对质量概念的理解达成共识是成功的秘密武器。为了对质量定义达成共识,上级在对下级布置每项任务时,必须要明确要求、沟通要求,做符合要求的事。如果要求不明确则会陷于盲目,作为领导者。除明确要求外还须配置必需的资源并帮助员工符合要求。
原则二:产生质量的系统是预防,而不是检验。
质量是怎样产生的?是预防,而不是检验。产生质量的系统是预防,而不是检验,预防是第一位的,而不是事后检验。“通过预防缺陷可以使你致富”是克劳土比的名言。同时强调,预防问题高于解决问题。检验过程是在过程结束后,缺陷已经产生,而把坏的从好的里面挑出。检验只能反映事情的发生,是事后把关,不能产生质量。
而预防则可防止某些缺陷发生,只有预防,才能产生质量。尽管预防要发生一些费用,但整体上仍是较便宜的经营之道。
原则三:工作标准必须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
什么是工作标准?工作标准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
“差不多就好”是说我们将仅仅在某些时候满足要求,而“零缺陷”的工作标准则意味着我们每一次和任何时候都要满足工作过程的全部要求。它是一种认真地符合我们同意的要求的个人承诺。
“零缺陷”和“差不多就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工作标准。工作标准是零缺陷“。“零缺陷”是质量管理的又一次革命。“零缺陷”是一种工作态度,是一种心态,是质量工作的决心,即决不向不符合妥协的精神。要求我们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避免双重标准,克服“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传统陋习。
原则四:质量是以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来衡量,而不是指数。
怎样衡量质量呢?衡量质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货币现值),而不是指数(比例或数量)。克劳士比先生提出了与传统的质量专业人员所持的质量成本”不同的概念——“不符合要求的代价”。
他认为,“成本”似乎是理所当然应该支出的。用“成本”会麻痹管理者的头脑,而“代价”则不同。因为不符合要求付出代价,而这些代价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克劳士比提出任何工作都是一个过程,过程是一连串活动的结果。对每一项工作都可运用“过程模式作业表”进行分析,采取消除不符合之处和改进质量的五个步骤。通过这一过程实现PDCA的循环。
质量就是诚信,说到做到,讲究质量信誉就是企业质量文化。四项基本原则是一个整体即:质量就是符合要求,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来衡量,预防产生质量,必须以“零缺陷”作为工作标准去实现顾客满意,这就是建设企业质量文化的工作哲学。必须以 零缺陷”为核心,向“零缺陷”挑战,以各岗位的“零缺陷”实现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零缺陷”,通过自上而下,分阶段按步骤、不同层次的培训,比较系统地学习。克劳士比对于“质量和质量管理” 的认识一下子拨开了萦绕在我们头顶上的云雾,我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似乎找到了通向成功的道路。
对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B. Crosby)的评价,一直都存在着两种声音:质量控制理论与统计学派的不解与不屑之音、商界和管理实践派的拥戴与呼唤之声。这一点都不奇怪,正如福布斯集团主席把它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一次伟大的跨跃”,我更愿把它比作“亚历山大之剑”——当人们热衷于用“传统的智慧”争论“针尖上到底能站几个天使”的时候,克劳士比却当头棒喝:天使本来就不应该站在针尖上;当人们在冥思苦想“第3次做对与第5次做对谁更经济”的时候,克劳士比却快刀斩乱麻:第一次做对是最便宜的。因此,菲尔所掀起的是一场席卷全球的“质量革命”浪潮,深具颠覆性的力量。
20世纪还有一颗奇葩,那就是充满“追求卓越”的激情的汤姆·彼得斯。他同样掀起了一场戏方世界的“管理革命”,因此,他说“他是崇拜克劳士比的”也就毫不奇怪。因为他们两个人都先后扮演着“传统偶像杀手”的角色,自然惺惺相惜。汤姆曾经引用理查·斯考特的理论演化方格来描述管理理论的变迁。
·
·
·
·
来自"http://wiki.mbalib.com/wiki/克劳士比管理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