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庆城路。光饼、锅边和闽王祠

(2009-11-30 06:23:06)
标签:

美食

光饼

鱼丸

王审知

福州

闽王祠

庆城寺

元宵

井大路

锅边

分类: 福州旅行之风景美食

新浪福建生活首页推荐 探访福州老街庆城路

http://fj.sina.com.cn/zt/qingchenglu/index.shtml

 

在福州生活了十几年,许多小巷都没有走过,所以从今年的国庆节开始,我利用每个周日的时间,寻访福州老街老店,一早出发,天黑回来,中午也舍不得休息。走在福州的老街,品读福州的历史文化,尝着老福州美食,对这个城市有了更深的热爱:秀美的山与磅礴的海江交相辉映、丰富的物产、宜人的气候、深厚的文化积淀,城内有处处有温泉的独特体验,体会着什么叫宜居城市,有福的福州人!

庆城路由庆城寺寺名衍生而来。西起井大路口,穿过“元帅楼下”口,经化民后巷口和大斗彩巷口,东接五四路,是东西走向的街巷干道。庆城寺本是闽王旧宅,于后晋开运三年(946年)所建,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赐额庆城寺,并立有高丽铜佛及二石笋木塔,大殿为木构主体建筑,二层八角形,分离三节,上节为八组城廓,中节为八组人物,下节为八组静物。二十四组都是木雕,线条清晰、镂刻精细,充分体现了当时福州木雕的艺术风格。后人为纪念闽王王审知的功绩,将其改名为闽王祠。这条古街上,不仅有庆城寺,还汇集了不少福州和各地美食,附近的居民真是有口福。

庆城路。光饼、锅边和闽王祠

庆城路。光饼、锅边和闽王祠

庆城路。光饼、锅边和闽王祠

庆城路。光饼、锅边和闽王祠

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 位于庆城路闽王祠内。唐天祐三年(906年)哀帝李木兄敕建,高5米,宽1.87米,厚0.29米,碳质黑色页岩,圭形,碑额篆书《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碑文楷书,叙述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政绩。于兢撰文,王倜书。白花岗岩刻椭圆形覆莲,碑座高0.91米,宽2.14米,长2.71米。

闽王祠的开放时间:试开放,时间周六与周日上午9:00--12:00,下午2:30-5:00

  

庆城路翠竹园的福州光饼,品种十分丰富,有芝麻的,有烤肉味的,有包肉馅的,有甜味的,味道香极了。我特别推荐。

庆城路。光饼、锅边和闽王祠庆城路。光饼、锅边和闽王祠

  

福州光饼

光饼是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此饼最早是百姓为戚继光抗倭大军的准备的军粮,后流传民间,故称“光饼”。此饼制作简单,食用方便,耐贮存,用绳子贯穿其中,背在身上,既便于携带,又利于作战,为战胜倭寇立下了功劳。光饼传到民间后,经历代制饼师不断改进提高,色、香、味、形更美,经久不衰。

 

庆城路的连江锅边,果然回头客不断。

料品丰富,现煮现做,嫩而不糊,味道鲜美,顾客络绎不绝,就着刚炸好的芋粿,那个香啊,我特别推荐。

庆城路。光饼、锅边和闽王祠庆城路。光饼、锅边和闽王祠

庆城路。光饼、锅边和闽王祠庆城路。光饼、锅边和闽王祠

庆城路。光饼、锅边和闽王祠

 

鼎边糊(又称锅边糊),是用大米加清水磨成浓浆,摊在锅边,半熟后铲入正在熬煎的虾、蚝干、海蛎汤中,煮制而成。与刚出锅的芋头糕、海蛎饼、虾酥等配食,是福州人最爱的早点佳品,一直流传到台湾等地。芋粿,福州传统风味小吃。以早米、白芋为主料,故名"芋粿"。做法是,将早米浸泡后磨浆,白芋刨成细丝,调和搅匀加花生、芝麻、盐巴等配料上蒸笼蒸熟,切成小块,下锅油炸而成。皮呈金黄色,外酥香,内软嫩,味美适口,多与鼎边糊、肉粥、鸭羹粥、豆浆等配食。

 

一转弯到井大路,厦门蚝干一品粥店,蚝干鸭心粥,一碗9元,米香蚝干香。

庆城路。光饼、锅边和闽王祠

 

附注:

王审知(862-925),河南光州固始人。885年随兄王潮入闽到去世,在闽总共39年,其中在榕有32年,他实行“保境安民,发展生产”的方针,富有开拓精神和采取“每以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一系列积极措施。重视社会、经济、文化三者关系和协调发展。对当时福建的社会安定及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重视社会安定。天复元年(901年),他在福州的子城广筑罗城,周围四十里,设大门及便门十有六,水门三。天祐二年(905年)又在罗城南北两面,扩筑南夹城与北夹城,城墙都以钱纹磷砌成,因附于罗城形如半月,所以又称南门月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又筑南北夹城。贞明二年(906年),王审知把自己的第三女琅琊郡君出嫁给吴越王钱鏐子钱传珦为妻,次年(917年),南汉主刘隐的女儿清远公主也嫁给王审知的次子延钧为妻,使闽境更加安定。

致力开展经济建设:(一)发展水陆交通。筑罗城的同时,还挖护城濠,建有去思桥、津通门等。在福州正街筑还珠门,建南关桥(今称安泰桥),开河通活桥浦,引潮贯城,建沙合桥(又名九仙桥)等。(二)扩大内外贸易。从此,福州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积极“招来蛮裔商贾”、“敛不加暴”,泉州因而闻名于世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三)重视农业生产,引进中源的先进耕作技术。(四)发展手工业生产。如闽北山岖,茶厂很多,官焙三十八处,民焙一千三百三十六处。在福州西南,建炉治十三所,供铸造铜钱文为“开元通宝”。后来又铸大铁钱,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景象。

发展文化事业:(一)重视人才的使用。对文人杰士很爱惜,专门设有招贤院等有关机构来接待他们,聘任做闽国官员,发挥他们的才干;据《新五代史》记载,当时避乱入闽的就有王倓(唐相溥之子)、杨沂(唐相涉从弟)、徐寅(唐时知名进士)等,王审知对闽中知名人也很重视,对义存、师备、神晏等宗教界名流尊重,礼聘他们官做,如任翁承赞为相、黄滔为节度推官等;(二)创办学校,发展教育。“建四门(高等学府),以教育闽中之秀者”,知名人士黄滔等担任“四门博士”(三)搜求书籍,命管内军州搜集缮写各家遗书,奉献给唐政府,充实编史资料等;(四)修复和创建寺、塔等。兴建和修复的共有二百六十座寺和六座塔。如雪峰寺,灵山开元寺,建有:“寿山塔”和“塔院”,并在寺中藏经二套。在福州于山之麓,建“万岁寺”,“报恩多宝定光塔”,并建塔寺几百间,藏经三套,在雪峰山建枯木庵和开凿大池,在鼓山建禅院(今名鼓山涌泉寺)。建大中寺的慧光塔和乌山石山神光寺的神光塔。建木塔,俗称“新塔”(今废)。建罗汉寺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