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流水
流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009
  • 关注人气:7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汪传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及其基础功的习练方法——跟汪永泉老师学拳心得(刘金印)

(2011-06-23 16:00:29)
标签:

杨氏太极拳

杂谈

汪传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及其基础功的习练方法(刘金印)
——跟汪永泉老师学拳心得 
(在北京市永泉太极拳研究会内部讲座上的发言) 
我有幸在1981-1987年跟汪永泉老师学习杨式太极拳。目的主要是养生,着重习练基础功。经老师言传身教,循循善诱,自己坚持习练,受益匪浅。对汪传杨式太极拳的基础功初步有所领悟;体质增强,慢性病明显好转,一直工作到76岁。
现在,我谈点学拳的见闻和体会,作为内部交流,仅供参考。
杨式太极拳博大精深,汪永泉先生受到杨家两代拳师的教益,得其真传,造诣很高,他所传杨式太极拳(以下简称“汪传”)有继承、有发展,有不同于他人所传的特点。对此大家都在探索、研究。我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汪永泉先生高超的太极功夫 
这里主要讲具体的见闻和感受。
(一)使进击者“如钱投鼓,如球碰壁还”。不论对方身形、手势招术如何、力量大小,只要和汪先生一接触,立即被击发出去。揉手可以不用打轮、找时机,沾手对方就出去。真是“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举两事例。
1、抗战胜利后,有个美国兵跟汪先生比武。他重拳出手,被汪先生反击到旁边矮墙之上。再试几次,都被击出。他称赞:中国太极拳厉害!
2、解放前,有个蛮不讲理的青年,举扁担朝汪先生打,被抛出两米以外,再不敢近前。
(二)意气拿人,沾手对方就失重。谁和汪先生接手,只要轻轻一接触,就如手扶柳条,脚跟不稳,身体前倾,关节发僵,很不得劲,难以发力。他是用意气拿人,控制对方,不用攥、杵、抓、压、反关节手法。真是“用意不用力”,“接手四梢空”。
(三)引进落空,令人“一激灵”。接手后,他腕子微鼓,对方倒吸一口气,全身僵直,失去自控能力。引进落空这样的效果,这是汪先生独特的功夫。
(四)腕手灵活,能两指把人弹出。汪先生手臂各关节非常灵活,发人主要用手,少用肘、肩,不怎么动腰胯。如“挤”,右腕挨人,左手两指点弹右腕脉门,就把对方击发出。在汪先生晚年,有个来访者马步桩站在汪先生面前。汪坐在藤椅上,用右手两指点弹其左臂,该人横跨步跳出。换用左手指,效果同前。该人说,会过不少武林高手,从未见过这样功夫。
(五)发人轻灵,对方舒服。从接手到把对方发出去,接触点始终不接实。发人手法很轻。对方感到接触点有股热流冲来,就被轻巧地发出去。不但没有被击打的疼痛感,反而觉得舒服。
二、注重内功修炼 
(一)要学练、研究“汪传”,需要先从整体上对汪先生关于太极拳的认识及其指导思想进行了解。
汪先生经常强调,要学好、练好拳,先要对太极拳有个正确的认识,指导思想对,才能路子正、方法对,有成效。有的路子、方法,一时也许让你有点进步,但局限性大,难以得到真功夫。太极拳是内家拳,必须看重内功的修炼,练拳有内外之说。外,指的是姿势、拳架;内,是内功。练拳要内外相合。太极拳强调,外形的一举一动都和内气分不开,必须有内气的支援,否则就是“妄动”,论胳膊、踢腿,不是打太极拳。内和外,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矛盾的对立统一,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本质的。内和外不是半斤八两、平起平坐的。“意气为军、骨肉为臣。”意气居领导、支配的地位。内气推动内形,不能外形拽内气。里不动,外不发。要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明了这点,才知道为何盘架子。盘架子是神、意、气的运行,主
1、松的基础是静,在静的情况下练松。先练静,后练松。
2、“松沉直竖、中正安舒”是打拳的第一要义。先要把身形调直,百会穴对准会阴穴,保持不变(只有海底针、栽捶、指裆捶少数势子例外)。
3、松的关键,是要心气放松。
4、松要求:
(1)全身松。全身神经、关节、筋肉、皮肤、内脏都要放松。
(2)全过程松。练拳从始至终都要松。在每一点停下来,都是松着的。
(3)从上向下松,还要从下向上松。
5、各个部位如何松,汪先生讲得很多,仅举几个要点。
(1)虚领顶劲重在“虚”字。可保证全身松沉直竖,防止出现僵直或松懈。
(2)开胸张肘,空胸下气。胸、背、肩肌肉放松。
(3)气沉丹田。肚皮、横膈膜始终保持松舒状态。不能气压丹田、气冲丹田、气注丹田、丹田较劲。
(4)松腰。腰不能用力。每个姿势都有其合适的腰,交换姿势要换腰。
(5)松胯;圆裆。不能支胯、尖裆。
(6)松膝。膝不能吃力、僵死,要灵活自如,能转动。
(7)尾闾中正、下垂,逐节向下松,如入水中。
三、汪传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杨式太极拳有不同于其他式太极拳的特点,“汪传”在其基础上又有发展,有自己的特点。
汪先生在教学过程中,处处都讲到杨式拳的特点。他也作过概括性的表述,三点或四点。每次用语不尽相同,但观点是一致的。他用的词语有:自然、舒服、舒适、合适、大方、舒展、得意、美观、轻灵、圆活,等等。我选择其讲的较多的、有代表性的,讲五点。用以私狻巴舸碧氐恪?lt;/font> 
(一)自然。练拳时身体各部位都没有拙力影响,保持自在的和谐状态,轻松自如,舒适安稳;没有一处吃力、僵滞。呼吸要自然,不要强求呼吸和动作配合。汪先生说,有些人练拳,揪着心,憋着气,拿着劲儿,端着架子,自己跟自己较劲,矫揉造作不自然。这样练拳不利养生、出功夫,还可能出毛病。练拳要顺其自然得其妙领。汪还说,无论练养生或技击,都要追求一种“无”的境界。无即有,有即无。练拳时什么都没有,用拳时什么都有。
(二)舒服(舒适、合适)。指身心轻松愉快,周身合适。其反面是打拳感到不舒服,“皱憋”,吃力,难受,很累,甚至腰酸腿痛,大汗淋漓,等等。舒服要贯穿在整个练拳过程中。自己舒服,别人看着也舒服;发人舒服,被发的人也舒服。
(三)得意。称心如意,感到满意。打拳要悠然自得,自得其乐,自我欣赏,自我享受。其反面是皱着眉头苦练。
(四)大方(开展,舒展)。指自然,无拘束。打拳要舒展大方,不要自己跟自己较劲,自己束缚自己,缩手缩脚。汪先生提出改“含胸拔背”、“沉肩坠肘”为“开胸”、“阔背”、“松肩”、“张肘”,这是对杨式太极拳的特点的发展。
(五)轻灵(灵活、圆活)。练拳时周身轻灵、圆活,不笨拙,无僵滞处。揉手时,接手、发人都轻松,无阻力,发人用“寸劲儿”,“不超过三斤的劲儿”(杨澄甫语)。
自己要意气放松、圆活,犹如一个大气球,不能有凹凸处,不瘪、不扁。发人用气球“崩”人。
轻灵、圆活在拳谱中经常讲,是“汪传”的一个突出特点。
四、知己之功 
汪先生把太极拳功法分为两步功:知己之功和知彼之功。
知己之功具体功法是松、散、通、空。目的是涵养内气,强健体魄,“百病不生”;得太极劲儿。知己之功是基础功,也是养生功,只是二者在练法上稍有不同。
(一)松。松对练拳来说,至关重要,是最基础的功夫。松,才能散、通、空,才能谈得上神、意、气运行,才能养生治病;才能技击取胜。汪先生说,揉手,松者胜,谁更松,谁就赢;有僵滞处,就算输。
如何练松?
1、松的基础是静,在静的情况下练松。先练静,后练松。
2、“松沉直竖、中正安舒”是打拳的第一要义。先要把身形调直,百会穴对准会阴穴,保持不变(只有海底针、栽捶、指裆捶少数势子例外)。
3、松的关键,是要心气放松。
4、松要求:
(1)全身松。全身神经、关节、筋肉、皮肤、内脏都要放松。
(2)全过程松。练拳从始至终都要松。在每一点停下来,都是松着的。
(3)从上向下松,还要从下向上松。
5、各个部位如何松,汪先生讲得很多,仅举几个要点。
(1)虚领顶劲重在“虚”字。可保证全身松沉直竖,防止出现僵直或松懈。
(2)开胸张肘,空胸下气。胸、背、肩肌肉放松。
(3)气沉丹田。肚皮、横膈膜始终保持松舒状态。不能气压丹田、气冲丹田、气注丹田、丹田较劲。
(4)松腰。腰不能用力。每个姿势都有其合适的腰,交换姿势要换腰。
(5)松胯;圆裆。不能支胯、尖裆。
(6)松膝。膝不能吃力、僵死,要灵活自如,能转动。
(7)尾闾中正、下垂,逐节向下松,如入水中。
8)脚心“吻”地。脚趾向外舒展。不能“入地三尺”。 
(9)两肩、臂松活,关节连着,又像不连着,“嘀里当啷”的,犹如鞭绳。肌肉要放松。
(10)虚腋。不能夹腋。腋下如夹个皮球,球不能扁、丢。
(11)腕要灵活。不能出死弯儿,不能“折”腕。
(12)手要松软灵活。“十指露缝掌洼心”。手心含一气球,无论手的姿势如何变,球都不能脱落。手是雷达、方向盘,是管侦查和掌握方向的,不是发力、打人的,手不能用力。
(二)散
只有松不成,还要散。散是进一步松。前面讲要从上向下松,从头到脚松,这时容易把全身重力都压在下肢。现在讲,还要从下向上松,从脚外侧松;松踝关节,松膝,松胯,松腰。从腰向四周散,意气从中心舒散到四肢,手心脚心。散成肩圈、腰圈、胯圈。汪先生强调,散是立体的,向上、下、左、右四周散,散成一个大气球。散是意气的舒散,不是骨骼向外撑,肌肉向外涨。
散,涉及开合问题。开合贯穿整个练拳过程。这里说的开,是意气从中心向四周舒散,开要舒服。合,是意气从四周自然地回到中心,合也要舒服,合不是收缩,不是聚。一个姿势可以有几个开合。
这里讲的是知己之功的散。知彼之功还有散的功夫。
散的问题,前人讲的较少,汪先生对散有新的发展。
(三)通
把意气通过手指通出去一尺到三尺,这是技击的练法。通出意气一定要收回到中心,只通出,不回收要伤内气。收回后,再通出去,再收回来,循环往复进行“内外气交换”,有利养生和技击功夫增长。但必须经过长时间修炼,有了一定的功夫,才能进行。养生练法,一般说来,内气不外泄,只通到手心和脚心。到了高级阶段,也可以进行“内外气交换”。
(四)空。“浑身透空”说的是一种想象,一种感觉。“身上什么都没有”,无意想干什么,舒服,不吃力。对技击来说,发劲儿时向外一松,和对方脱离。对方还击,找不到着力点,感觉打在空上。
松、散、通、空,要贯彻到练拳的每个姿势中去。走每个姿势有四个步骤:
1、起点。对准方向,换好合适的腰,意气松、散、圆,周身舒通。
2、运行。平送腰胯,进行到合适的程度。
3、重点。正姿势,“亮相”,意念稍一集中,马上松开。不是一紧,而是一松,要舒服。
4、变换。在运行将到终点时,意气即开始收回,换腰,过渡做下一个姿势。变换时要保持中正安舒。姿势与姿势之间的变换,衔接要自然,不能间断、停顿、猛变换。要保持意气运行通畅自如。
知己之功必须通过长期盘架子才能有收获。杨澄甫要求弟子们每天练八趟架子,每趟一小时左右。初学者要严格按照规矩一招一势认真习练,反复矫正。架子练熟后,要求逐渐减少拙力,开始习练内功。架子要天天练,功夫才能逐渐增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达不到目的的。功夫也写作“工夫”,必须花工夫,才能得到功夫。
五、知彼之功 
知彼之功就是技击的功夫。知彼之功具体招术很多,我不怎么懂,只能根据了解,作几点概括和介绍。
1、有句口诀“周身合适,万法之宗”。必须初步具有松、散、通、空的基础功夫、太极劲儿,才能习练“汪传”技击功夫。否则难懂、难会。
2、知彼之功要招术结合。招是神形手势、具体动作方法;术是内功,神、意、气。其中术更重要。汪先生
对方的“中;保持自己的“中”,不被对方找到。以“中”碰“中”,和以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击发对方某个部位是不相同的。 
“中”是什么?“中”在哪里?“中”是中心的简称,中心不是重心,在中心之侧,不固定,没有阻力。用意气击发这点,能动其全身,把对方轻脆地发出去。“中”难学、难懂,必须经老师言传身授,自己有相当功夫和实践经验才能掌握。“一碰就是对方的‘中’”,这是汪先生独到的功夫。
7、“以散打散”。技击,以散打散和以聚打聚不同。发人是一松,而不是一紧。散是把对方的力散化,放掉不要;或留一半作借力之用。把对方来力散了,对方就紧了,失去技击反抗能力。
8、功夫上手。也叫劲源移位,汪先生把劲源移到手上,手中有个气球,代表自己的“中心”。手中球不停地旋转,“接力不过腕”,朋、捋、挤、按、采、挒、肘、靠都在手中行。一般不需要动腰、胯、步法。功夫上手是懂劲儿的最高阶段,是汪先生独到的功夫。
9、气球“崩人”。自己像个大气球,无边无际,对方摸不着边。不管对方身形手势招术,不在接触点上和对方争,而是用气球化、发,用气球“崩人”,用神、意、气发人,用“想法”发人。这是比听、问、拿、放更高级阶段的功夫。
六、崇尚武德 
崇尚武德是“汪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汪的太极拳的造诣很高,德艺双馨,注重武德。他热爱拳术,无私奉献。培养出一批水平高的弟子;口述笔录出版了《杨式太极拳述真》,把成果贡献给社会。他继承和发展了杨式太极拳,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他水平很高,但自称只达到太极拳的中级阶段,距“入化境”阶段和“神明”阶段尚有距离。对他种拳术、拳师,只讲特点,不论短长。他说,不管哪种拳,学好了都好。以武会友,点到为止,不自恃艺高,给人难堪。他热心教育工作,授拳认真负责,循循善诱,倾其所有,没有保留。他收徒弟,先要考察其人品,“访徒弟要三年”。他说,教育后辈,要崇尚武德。第一,要把练拳的道德讲通;第二,要把火性炼化;第三,要把后天之为练柔;第四,要把傲性去掉;第五,要把好斗之心免去。教学生,须先要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再传技击之法。以后还要不断地让他们克服这些缺点。他把“推手”改称“揉手”,有从武德方面的考虑。
我是学炼养生功的,对技击功只是跟着听讲、听劲儿。没有学练揉手、大捋,所以“汪传”真是“一知半解”,不怎么懂,水平能够有限。今天讲的只是个人的见解,难免有不当、片面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