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天,又看了一遍《范海辛》,这应该是第六遍看了,因为中间有一遍没有记录。
曾经在看过四遍之后,写过一篇影评《吸血不惊情》。
现在再看,感觉那个标题其实是不贴切的。
2004年的电影,即使隔了10年,特技仍然出色,剧情也仍然吸引。德库拉伯爵仍然优雅,吸血鬼新娘仍然美艳,范海辛仍然英雄迷惘。
这次看,感觉女主还是较弱。倒是觉得,科学怪人越来越可爱。由七个人拼凑而成的他,外表邪恶而心灵善良,他对人类有着情份,虽然我这次想到,他的知识来得可疑——他怎么知道那么多——但这个角色的设定,很有意思,正和一些人类、魔界都形成对比。
开始,安娜是想杀掉他的,但到后来,对他说“谢谢”,这声谢谢,代表着认同,所以,他感动了,也更加英勇。
相比那些爱憎分明的片子,这部片子,其实最大的特点在于模糊:
德库拉伯爵虽然邪恶,但他的父亲仍然不忍心亲手杀死他,而是将他放逐到冰寒之地。
范海辛在变成狼人的时候迷失了本性,杀死了安娜,亲手杀死爱人的痛苦,如同撕裂,但那个凶手,是失去心智的他,又是不是他自己?天际微笑的安娜,意味着家族救赎的成功,如她所说,死亡并不是那么可怕,这算是唯一的安慰了。
本质上来说是魔幻版的007,只是有很多的悬念在戏外,所以有种特殊的张力。如果不去设想戏外的故事,把支离的情节拼凑起来,可能难以做到,好好地理解这部片子。
在看了这么多遍以后,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片子,也觉得是难得的事。对我来说,经过10年考验的东西,也真不多。就算有一天,不再喜欢了,曾经喜欢过,都是难得的记忆。所以,还是要做一下记录。

在第四遍看过这部片子之后,我想,我总该写点什么了。
我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是在2004年,一位朋友的推荐。身为IT人士,对于影片的特技有近乎苛刻的要求,或者说,鲜能从中得到乐趣,因为,在看到炫目特技的时候,头脑里涌现出来的,往往不是迷醉,而是剖析:用什么软件、什么技术制作出来。
所以,我对这部片子印象深刻,乃因为特技让我忘记剖析而只是欣赏,并且,能够欣赏四遍之多。怪物们变形的过程非常顺畅自然,绝不是《西游记》那样突兀的摇身一变,变形的过程中,甚至可以感觉到内心的挣扎——当然,这是在观影过程中加进去的主观感觉。
虽然同是名为德库拉,也是吸血鬼题材,但这部片子,当然和《吸血惊情四百年》没有关联,吸血鬼在欧洲的历史渊源流长体系严谨,但并不必用到一部片子里去考证,有趣的是,我这次看,才把德库拉叫范海辛的本名“加伯利尔”和《Heroes》中的Sylar的本名,以及《康斯坦丁》中大天使长的名字关联起来,之前倒是忘却,那个故事,算是隐线,并没有在本部中揭示,查了一下相关的几部,似乎都并没有再提及(《伦敦任务》还没看,这个结论下得有点早,所以用“似乎 ”做个限制)。“上帝的左手”似乎是范海辛的宿命。其实这部片子也可以说是007的吸血鬼版,象到不能再象的地方就是美女再加一个不断提供新式武器的小修道士。
片中阴冷悸怖的气氛,非常符合对古欧洲的联想。当穿越一个个地区的马车和地图上的疆域重叠一起的时候,黑森林、大河、拱桥、石棺……那的确就是想象中的欧洲,如果说吸血鬼是迷人的传说,这自然被人诟病,但不可避免地,这也许是《夜访吸血鬼》的后遗症。渴望长生或者被迫长生的吸血鬼们,华丽忧郁的造型,邪与正,又岂是那么分明的事情?在吸血鬼的世界里,也有其规则、秩序,繁衍种族的渴望,不只是人类才会有。——也许这部片子,本来就不必带有立场去看。
站在吸血鬼猎人的立场,要保护人类不受侵害,同时,也要保护某个家族传人的安全,避免他们在吸血鬼被消灭前死去,保佑其祖先得以升入天堂,宗教的作用倒不仅仅体现于意识,而是体现于行动,迷惘的范海辛,在执行起任务时并不含糊;家族出了吸血鬼,因此希望狙灭它从而获得救赎,这是威肯和安娜兄妹的立场;科学怪人长相凶恶而实则善良,并不愿与人类为敌,对于制造了他的科学家,他充满了感情,他不愿意助纣为虐地帮助吸血鬼的后代获得生命;……
安娜说,他们并不把死看得多么可怕,那也许是因为,因为怀有伟大的使命,即使为之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是以,片尾,她虽然死去,但仍在天空中绽开微笑,那也代表着,她和她的家人,终于得上天堂。片中其实充满了死亡,被吸血鬼害死的人们,死得不甘心;而吸血鬼自己,也是不甘心地土崩瓦解,照这样来看,似乎只有怀有使命感的人们,死得安心——生命诚可贵,使命价更高?
想得多了,其实,看一部片子,可以是纯娱乐,未必一定要挖掘或者赋予意义。乱花迷人眼的场景中和曲折离奇的情节,思绪从现实中飘离,明白到,这平行时序的世间,其实存在着用幻想编织的无数的另外的世界,不再把现实当成唯一的存在,那也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