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地利纪游之一:去格拉茨唱歌

(2008-08-07 22:48:01)
标签:

杂谈

    好些得知我要去奥地利的人,都有点羡慕又充满好意地向我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不错啊,你终于可以去你的圣地朝拜了!大家都知道我这个人一直都很崇洋哈欧,而且附庸风雅古典音乐很多年,还时不时动不动就喜欢拿莫扎特什么的来说事儿。而奥地利,除了刚刚结束的欧洲杯以及一百多年来一直卖着水晶饰品的施华诺世奇swarovski大家比较熟悉之外,好象也就只有古典音乐闻名于世了。

    我这次之所以能得到这么一个大好机会,不用自己掏腰包去奥地利,说起来还真的跟音乐有关。我有一个哥儿们——跟我同年同月同日在同一个医院来到这个世界的哥儿们,认识一个专门通过搞合唱比赛来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组织里的人。这个组织很厉害,有本事也很喜欢把世界各地那些经常在业余时间里聚在一块儿唱歌的人,以“世界合唱比赛”为由头随便拉到任何他们看中的地方去搞个唱歌大派对。我这哥儿们地震前某天跟我聊天,说起这个组织今年要在奥地利的格拉茨开派对,我说我想去,他便拿着《新周刊》跟这个组织一忽悠,于是,我就借了《新周刊》的光,顺利踏上了我的朝拜之旅。

    把我的奥地利之行,定位为音乐朝圣还是比较靠谱的。不过老实说,在我以及和我同龄的许多文学爱好者的印象里,奥地利的作家诗人就不比其音乐家弱多少。比如一个叫茨威格的奥地利作家,现在读他小说的人估计不太多,但在1980年代中期,我敢打赌,他绝对可以打入“中国读者最喜爱的10个外国作家排行榜”的榜单。而名气更大的作家卡夫卡,虽然他的故居在布拉格,他一直在那个城市生活,但没人说他是捷克作家。卡夫卡是1924年去世的,在他死前6年,捷克斯洛伐克才因为一战结束而从彻底瓦解的奥匈帝国的执政者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独立出来(捷克在1993年又与斯洛伐克分家)。据我去过布拉格的朋友说,卡夫卡故居之于布拉格就像莫扎特故居之于萨尔斯堡一样,是每个游客的必去之地,但是,他们现在在捷克朝拜的,却是一个当年的奥地利作家。

    与卡夫卡情况相同的是诗人里尔克,他也出生在布拉格,但享受他的伟大诗人荣耀的却同样是奥地利。但我去奥地利之前做功课的时候,却没有查到这个国家的哪座城市有他的故居可供游人瞻仰,这让我感到有点沮丧。我原来还准备背下几首他的诗歌,然后去到他的故居,在他躺过的床前默默地颂读给他听呢,但既然连他的家都找不着,这种雅兴就显得多余了。倒是另一个伟大的奥地利人弗洛伊德的在维也纳的家,现在开辟为博物馆。后来我去维也纳,在一场瓢泼大雨中找到弗洛伊德博物馆,当我赶在闭馆前20分钟按响弗洛伊德家门铃的时候,有那么一两秒钟,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来找弗洛伊德医生就珍的病人一样,好玩极了。

    和一些其他国家不同,奥地利在一个游客的心目中,似乎很难找到什么特别著名的“景点”,而在这个面积差不多正好和我们的重庆市那么大的国家里,我们一般只知道一些城市的名字,像维也纳、萨尔斯堡等,而我这次奥地利之行的目的地格拉茨,在我开始操办这件事情之前,几乎完全不知道,拿出地图一查,竟然发现这还是奥地利仅次于维也纳的第二大城市。

    欧洲一些国家真有意思,其城市规模一二三四五排下来,完全不是我所理解的常规套路。你看,奥地利最大城市无疑是维也纳,首都,城市人口接近160万,而老二格拉茨呢?人口却只有23万,放在中国也就一县级市,这之间的差距真是大得离谱。好像英国、法国也差不多是这个格局。伦敦和巴黎人口规模基本已在千万上下了,而他们的老二呢?英国二城伯明翰人口96万,法国二城马赛人口80万,我还真不知道生活在这种老大与老二之间如此超大悬殊的城市格局中的人们,他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就好象是跑步比赛,人家冠军几十秒就跑完了一圈,你跑了2分钟却也得了第二名,你好意思吗?我想起以前在一本什么书里看到的,作者讲到美国的情况时说,纽约其实不是美国人的,全世界的人一说美国就是纽约,而其实,纽约是个大杂烩,纯正的美国味道要去小城市找。这个观点用在欧洲,我想也一样说得通。

    由于种种原因,和以往几次出远门不太一样,这回我没能搭上大部队,只能像个散兵游勇一样孤身上路。出发时心里有点发毛,但硬着头皮给自己打气:一个人又怎么啦?我又不是第一次出门,好歹也见过一点世面吧。更何况,一个人多自在啊!

    我是乘坐经停法兰克福的航班再转机前往格拉茨的。位于欧洲大陆地理位置正中心的法兰克福空港是一个大枢纽,与巴黎戴高乐、伦敦希斯罗并称欧洲三大机场(因为此行,这个“三大”我也算凑齐了)。据说这个机场有将近400条航线连接全世界200多个城市,中国飞往欧洲大陆那些没有直飞航线的城市的航班有至少一大半可以在这里转机,堪称欧洲门户。本以为这么大的一个枢纽,转机会很麻烦。即使我晕头转向即使我语言不通,但是,跟着感觉走,按照路标行,半小时不到,我竟然就连入境带转机把整个事儿给办完了,没费一点周折。好玩的是,通关的时候,把关的那个官员问了我两个问题。先问:“你要去哪里?”答:“格拉茨。”又问:“去做什么?”我本想照实回答说:我要去那里报道第五届世界合唱比赛,但一时心急,把背好的台词给忘记了,愣了几秒钟,张嘴说了一句:“去唱歌。”结果那哥儿们哈哈大笑起来,冲着旁边的同事说了声“他去格拉茨唱歌”,于是手举章落,把我给签放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