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的灰色高墙,难以表现拆除掉的古朴厚重的老城墙

安庆的镇城之宝——秀丽的振风塔,家乡人称之为宝塔
古城的尴尬
安庆是一座古城,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以前我在外地上学,每当乘大轮回家看到越来越近的振风塔时,心情总是激动不已。后来我在外省看过类似的塔后,越发感到安庆振风塔的秀丽和风雅。家乡人爱称它为宝塔不无道理,它确是古城的一件瑰丽之宝。儿时常结伴上塔,一直爬到顶层,从一个带铁栏杆的小窗口,俯视向东流去的滚滚大江。
我小时是在安庆老家上的学,对古城印象最深的是它有一座环绕周边的完整的城墙,在东南西北四方都有带城楼的城门。小时最初是居在东门的城内附近,叫做城门口,我站在自家门前就能看到城门,每到夜晚城门紧闭,城楼上有微弱的灯火闪烁。城门上有“纵阳门”三个大字,传说是曹操骑在马上写的。城墙上可以走人,在清明时节我常带着自制风筝拿到城墙头上放,不过都是些简单的粗制品,如长方形的亮瓦,或者是由七个园圈拼起来的所谓七星。
后来我的家搬到西门城外,这里有完好的城门。我深深记得,城门是木制的,在又大又厚的城门上钉着很大很大的大铁钉。我在读初中和高中时,每天四次穿过这里的城门。家门口是一条主干道,叫玉琳路。当时不知其意,这次回老家看见路旁的碑文,才知道此路名是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宋玉琳而立的。该路曾更名过“胜利”路、“解放”路,现在又改回为“玉琳”路,并立碑记述。
紧对长江的南面可能由于出入人多的原故,城墙设有两个城门,分别叫大南门和小南门,这里是当地回民集中的住处,建有清真寺。回民制作的五香牛肉脯,还有油煎牛肉包和绿豆小园,是我儿时记忆中的美食。
北门城外,有安徽最早的安徽大学,五十年代改为海军学校,当时还能看到黄头发、大鼻子、大块头的前苏联专家在这里出入。在它右边是安庆名胜风景区,有以荷色和红菱为特色的菱湖公园。日本人统治期,这里是禁区,我每当跟大人路过时,从远处瞻望,充满着神秘和恐惧。
对这座四方都有城门的完整的城墙,我没有查出它的始建时期,由于传说曹操曾在东城门前立马提字,有可能始建于此时。非常遗憾的是,它在20世纪50年代被完全折除,城楼上古迹连同曹操的马上楷书,通通扫地出门。其实,当时拆除的不只是有形的城墙,而且还是安庆作为古城的根基。
这次回老家,听说安庆有城墙,我很诧异,在我记忆中不是连根拔掉了吗?连根拔掉的东西,就像人死而不能复生一样,怎么又冒出城墙了呢?我一定要去看过究竟。啊,原来是现代人新建的一段灰色的高墙。我用数码相机拍了几张照片,这是不折不扣的假货,实在可悲。按常理讲,古迹被复制一定要说明,这是复制品,决不能以假乱真。更何况拆掉的城墙是不可能被复制的,只能在旧址上做出标志。可惜,由于以后的盖楼和筑路,恐怕连想做旧城墙遗址的标志都难了。
安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古城,东周时期安庆就是当时的皖国所在地,今日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东晋诗人郭璞称这里“此地宜城”,所以安庆又叫“宜城”。后来我在外地上学时,还称宜城人自诩。
我小时,不论走到那条大街小巷,都能耳闻目睹安庆城的史料和古迹。如龙门口,倒爬狮,天后宫,三步两个桥,五档坡,吴越街,钱牌楼,四牌楼,等等。尤其是昔日的四牌楼集中着安庆的传统名店,金字招牌比比皆是。有天宝成银楼,专卖金银手饰,有麦陇香,胡玉美,制作特色食品,有余良卿百年老店,善制有特殊疗效的膏药。全国各地的名优产品,这里应有尽有。这次回来,我当然要去走走看看。可喜的是这段路作为步行街,保留下来了。但,不无遗憾的是昔日的繁华不见了,过去的传统商品被当今的二流、三流的廉价服装所取代,这样的步行街已无多大意义。
这次回老家主要是清明上坟,我没有多停留,但收获很多。会见了阻断51年之久的表兄弟,到我中学念书的一中看了看,在老城区转了转。我回来后,思虑良久,安庆古城,面对复制的城墙,面对二三流的廉价服装,多多少少显现出它的期盼和尴尬。
吴裕隆
2007-4-14

辛亥革命烈士宋玉琳碑石,立在玉琳路首

以荷色和红菱著称的菱湖公园

此街以狮子在石柱上倒爬而得名——倒爬狮。看得出这是重建的石坊

钱牌楼——这座汉白玉石坊系明嘉靖刑部尚书钱如京所建,遗憾的是它是在残存的基础上复制的。前面一条街为钱牌楼街,街区里有座戏院,是我儿时神往的地方,它已不复存地。眼前呈现的复制石坊与现代电动车,似乎有点错位

在四牌楼步行街,二三流服装替代了以往传统名贵商品,这样的步行街无大意义

金字招牌尚在,不见了昔日的盛世

会见阻断了51年的表兄弟

我到念中学的地方站了一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