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学习不轻,但往往压力不大,也就是学好学赖对今后人生有什么影响,他们一般都不太在意。我儿子学习常常马虎,不够细致,思想工作也不太好做。不是他听不进去,一是他这耳听那耳出,二是对他威逼利诱的效果越来越不明显了。
很早时,他要是不认真写作业,你只需往他身边儿一坐,他就立即专注起来。后来大些了,有了人权意识,就常提议你不要看着他,然后关起门来写作业,过后我们给他检查。再后来作业也不想让我们检查了,自然有时就考不好了,我只能半真半假地在他屁股上甩巴掌,然后和他关在一间屋里长时间谈心。别说,这样一弄,学习成绩上去了,其实这应该归功于他的态度端正了。
孩子的爷爷奶奶是绝对不会动孙子一根毫毛的,但孙子学习有波动也觉得是个事儿,就常和言悦色地对孙子说:你不是喜欢吃肉么?告诉你啊!这肉都在书本儿里呢!你要好好学习,你就有肉吃,不好好学习,你长大就吃不着肉。”我听了心里直笑,这套嗑儿是我小时候听过多少遍的了,那是当年我奶奶教导我爸的话。父亲小时候家里兄妹多,比较穷,“天天吃肉”自然就是个念想了,因此这种“诱惑”往往真的能成为学习上的动力。作家莫言小时候也穷,总想“天天吃饺子”,莫言的爷爷就曾对他说过:“饺子在书里,你要是能写出一本儿书哇,你一辈子都有饺子吃。”后来莫言真的写出了好几本儿书,成了著名作家,自然可以“天天吃饺子”了。可我总觉得这套诱惑方法过时了,现在城里的孩子,就是不好好学习,不也经常能吃排骨、吃肯德基么?恐怕连饺子都吃腻了。孩子在成长阶段,自主意识和自控力一般都比较差,极少主动积极地去做事。要让他们完成点儿任务,取得某些进步,“威逼利诱”仍然是不可抛弃的法宝,关键是如何与时俱进地进行“威逼利诱”。
“威”那显然是在利用家长的威严,迫使孩子听话。要想不怒自威,家长首先得率先垂范,不要让孩子用“你都这么做,我为什么不能?”来把你驳倒。在这点上,许多家长都做得不太好,比方说家长业余时间不停地上网或者打麻将,不珍惜时间,孩子就很难把课余的学习当回事儿。我以前下班儿吃完饭就上网,结果孩子就看电视。后来我尽量做到九点之前孩子写作业时我就看书读报,他写完作业我才上网,取得了较好效果。“逼”这个办法其实很糟糕!就是家长不由分说,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你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这有点儿南霸天的作风了,久而久之,孩子心里会留下阴影,也不会感到快乐。我对孩子有些习性虽然不赞同,但多半儿只是点到为止,不去逼他。比方说以前孩子总是吃肉不吃菜,这显然不利于他成长发育,我就经常给他讲些基本营养学及其影响,但家里做菜总是有荤有素,随他便儿。我只能用孩子理解的话诱惑他:喜欢姚明是吧?你要总不吃青菜,你就长不了大个儿。然后不停地给他买乔丹的光盘。想像乔丹那样儿玩篮球么?那么请吃青菜吧!其实我也知道孩子长得那么胖,用姚明和乔丹来诱惑他,实在不够高明。后来孩子为了庆贺自己投篮命中率提高,开始吃青菜了,好像多吃一盘青菜就离“姚明第二”的梦想近了些。再后来,变得荤素都能吃了。至此,用“大个儿”诱惑孩子吃青菜取得初步战果。
现在有教育专家总是呼吁对孩子用“激励”法,其实这是变相的“威逼利诱”法,只不过穿上了科学的外套儿戴上了圣诞老人的面具。“你一定能行!”“你是最棒的”。这话出自家长或老师之口,学生信你啊!不照你说的做就不是好孩子好学生啊!而且照着做了,一定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利诱嘛)。以前曾有老师对孩子采取不让人理解的利诱法,比方说,念书考大学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赚大钱,娶美女!”嗬!这诱惑多大啊!从男人的角度讲,最基本的生存目的大概就是这个吧?不管这诱惑多么小资产阶级,至少让孩子们有了“奔头儿”,这比那些“不好好学习,打断你的腿”的威逼法高明得多。
虽然现在的教育理论一套一套的,但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要和孩子交心,另一个就是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现在的学习对他未来的影响有多大。和孩子交心我做得还不够好,孩子总跟他妈说我威严有余和蔼不足。在学习与未来生存的关系上,我有时气急了,就对孩子说:“你爸你妈当年付出了多大的心血才得到今天的稳定生活?当初要不用心学习,能有现在这么好的工作么?你觉得学习是为我们学的?学习是你将来的饭碗,你不好好学习,将来饭都吃不上,更别整天想着吃糖醋排骨了,你就是站大岗都找不到活儿!你去看看那些站大岗的有上顿没下顿的,你要不好好学习,他们就是你的将来,你想成为那样的人么?”孩子一听这个未来,脸上就开始变得严肃起来,因为他多少理解了这种未来的生活方式给他带来的压力。
从人格上,“站大岗”的人与有工作的人是平等的。之所以拿这些人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例子,主要是这种关联是孩子最易理解的。对年纪不大的孩子,不可能讲太复杂的道理,“威逼利诱”最好能直达他们的痛点或快点。但是这种威逼利诱还是不要太随意,以免带来副面的影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