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8海淀寻游之悟璋和尚塔-金仙庵塔

标签:
旅游 |
分类: 北京古塔 |
昨日雾中游,今天雪中行。继续西山寻塔之旅。第一站阳台山金仙庵悟璋和尚塔。按照有孔铜钱指引,走金仙庵南侧,大雪掩埋了道路,随着感觉走了。中间和铜钱兄通了个电话,终于在金仙庵的西墙外与塔隔墙而望。
塔脖的琉璃
塔基下的盗洞
金仙庵的围墙
墙内我来时的脚印
最后终于从金仙庵北墙外走上了金街正路,我已下山,正有人上山。
有孔铜钱:
打水处坐西朝东那片建筑门前广场的南端,有铺石路去往鹫峰,从铺石路的开始处,向西南走小路上山,约200米转向北,有悟璋和尚塔,建于清代,为覆钵式砖石结构塔。高约15米(我看到许多文章认为高约20米,我认为不妥),塔座为方形石质须弥座,四周雕花,塔座上方为八角形平台,由平台向内收圆,再以绿色琉璃瓦的仰莲承托塔身。塔身为砖砌覆钵体,塔身上方承托十三重相轮,塔顶为汉白玉宝盖,宝盖边缘铭刻“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字样。塔的独特之处在于:塔座与塔身之间的绿色琉璃瓦仰莲与周边树木相映争辉。
双塔邨人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25923301010ezw.html
碑额正书:万古流芳。
金仙庵悟璋和尚碑记:
和尚俗姓刘氏,祖籍盛京,后迁顺天府大兴县,道光甲辰秋九月十一日寅时建生。初为长春宫御前总管,赏加花翎正三品,后侍坛于杏林。蒙济祖先度法心,归于禅门,在京西北安河金仙庵出家,法名上悟下璋,潜心修道,深知佛理。自进庙之后,见梵宇摧残,发心募化,重修开山,添建殿庭,改名金仙寺。兴修三年有馀,未满僧愿,于光绪二年夏五月二十八日申时圆寂。兹有义弟李乐元、刘诚印,建修寿塔,并立碑记之。赞曰:山川神灵,诞彼开土。了身皆空,观月在水。既得薪传,明彻妙理。如雾开天,廊然万里。植杖金仙,重兴旧址。山亏二篑,法云西指。锡迹已遥,禅容在迩。今兹塔成,永镇河涘。孰襄厥功,惟刘与李。备具颠末,立石以纪。
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南书房行走甲戌状元陆润庠题。
注释:
李乐元:即李连英(1848—1911),原名李英泰,字灵杰,道号乐元。入宫后慈禧赐名李连英,被误写为李莲英,似乎不写成“李莲英”便不规范。殊不知,档案、碑文均为“李连英”。
刘诚印:原名刘多生,法名刘诚印,又名刘明印,道号素云道人,又号符合子,祖居山东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明代迁至直隶东光县(今河北省东光县)。道光三十年(1850)定居北京。
双塔邨人2011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