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落于北京建国门外的北京友谊商店(Friendship
Store)是八十年代中国最“热门”的涉外商场。当时我就在与之一墙之隔的中信国际大厦上班,耳闻目睹了“老外”用“外汇券”大肆购买中国紧俏商品、独享“非国民”待遇的“市场繁荣”。同时也因为自己能自由进出这家(foreigner
only)的商场而沾沾自喜。那个时候对中国人而言“去友商”是最时髦的名词,在这里你用外汇券可以买到其他地方根本买不到的进口烟酒、服装鞋帽以及北京市场定量购买的粮油食品等。万宝路、茅台酒,听装可口可乐和五光十色的进口糖果是那时最让人羡慕不已的时髦商品。
友谊商店也曾吸引了众多的世界名流: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和夫人巴巴拉曾来这里购买过茶具;尼加拉瓜领导人丹尼尔·奥尔特和夫人也曾光临购买中国丝绸;巴基斯坦前总理贝纳齐尔·布托曾深夜光顾友谊商店,享用31种美式冰激凌……那时,出入友谊商店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上周日,出于一种对“老地方”的回忆,我携朋友20年后又走进了北京友谊商店。虽值周末,商场内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年热闹的购物人流,从一楼到三楼,宽敞整洁的售货大厅,商品品种似乎比过去增加了好多倍,但店内顾客门可罗雀。只有一楼有一两个老外在“闲逛”。以经营字画古玩的三楼更是空荡荡的没有一个顾客,只有三五个售货员在“扯闲篇儿”。
大约是从1998年正式取消了外汇券以后友谊商店的销售就每况愈下了。
如今,不管是老外还是游客都可以在北京其他地方买到比友谊商店更便宜的景泰蓝、丝绸刺绣以及中国字画;而旅行团也更愿意把游客带到离这里不远的秀水市场(Silk
Market)。看来,市场经济真的给了曾经高高在上的“贵族”商场一记响亮的耳光:“爬得越高,跌得越惨!”,“皇帝的女儿也愁嫁”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