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吴龙贵
吴龙贵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652,308
  • 关注人气:3,2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户给了你大数据,你用来“杀熟”?

(2018-03-22 21:22:40)
标签:

时评

杂谈

财经

近日,有网友一行十人去看电影,然而却发现了一件很“诡异”的事情:在某票票APP上,同一部片子、同样的电影院和场次,不同账号却显示不同价格,并且,平时不怎么买电影票的人买的是最便宜的,而会员等级最高的反而票价最贵。此前也有媒体报道,某旅行服务网站利用大数据“杀熟”,预定同一酒店、同一日期和房型的房间,“熟客”的价格,要比用该网站用得少的用户,价格高出不少。(《中国经营报》3月22日)

会员等级越高,票价越贵,这一违背消费常识的“杀熟”现象,并非个案,说它是商业潜规则,也不算过份。其基本的运作原理是:平台通过消费者留下的信息进行大数据运算和分析,得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支付能力,进而为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不同的价格。一个经常看电影的人,通常来说购买力较强且对价格不太敏感,不妨“杀一杀”,而很少买电影票的人则是具有成长性的潜在客户,施以小惠以诱导其二次消费。当然,杀与不杀,商家和平台都是最终的受益者。

“杀熟”不是网络时代的新事物。但在传统商业模式下,“杀熟”是一种双向行为,甲乙双方彼此都熟,一方固然存在欺诈行为,但另一方多多少少也有“熟人好办事”的贪小便宜心理。所以即便被“杀熟”,也不能仅仅归咎于一方的责任。而网络消费下的“杀熟”,只是单向度的“熟”,商家对用户很熟,而用户有对商家却是完全陌生的。信息绝对弱势之下,用户被区别对待,则是非常无辜的被动挨宰,相当于拿用户的忠诚来惩罚用户。这种“杀熟 ”,不仅是对用户的经济盘剥,也是对用户的一种精神敲诈,让用户感觉自己像个被任意戏弄的傻瓜。

自由市场下,商家对自己的商品具有充分的定价自主权。只要明码标价、一视同仁,你就是把一根铁钉卖出一艘航母的价钱,也没什么不可以,毕竟,消费者眼睛不瞎,可以做出自己合理的判断。但你不能搞价格黑幕,并且看人下菜碟,给甲一个价,给乙另一个价,甚至依据同一个人的需求程度不同,给出不一样的价,这就不是定价自由,而是价格欺诈和消费歧视。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明文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利用大数据“杀熟”很明显是悖离了商业诚信和公平交易的违法行为。

网络时代,消费者不可避免地要把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给商家和平台,这一方面是无可奈何之事,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商家能够合理利用这些大数据,更好了解用户和用户需求,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和更好的消费体验,对冲隐私泄露的危害。本是两全其美的事,但现实是,用户给了商家“大数据”,商家却拿它来“杀熟”,这不仅是坏,而且是蠢。

很简单的道理,“杀熟”既然门槛很低,也就意味着手段拙劣,很容易被发现。一旦这种劣迹被曝光,消费者当然会想办法应对,比如多下几个APP进行价格比对,或者用技术手段清除消费痕迹。甚至有网友担心,如果我们从不还价,也从不给差评、不退货,就会被系统认定“太老实”而受欺诈,所以我们得多“搞事情”,让系统认为我们不好惹,这样才能享受更好的服务。

话虽偏激,但依着我们一些消费平台的尿性,也不是没有可能。你暴露的隐私越多,商家可以给你下的套就越多,大数据就这样变成了一把宰客的刀。问题是,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知情,被人卖了,还乐滋滋地帮人数钱呢。

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斗智斗勇,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极大地抬高交易成本。更不要说,“杀熟”也是对企业诚信和声誉的重创,谁会相信一个喜欢撒谎的熊孩子?

亚马逊在2000年9月中旬曾经做过一次著名的差别定价实验。试验当中,亚马逊根据潜在客户的人口统计资料、在亚马逊的购物历史、上网行为以及上网使用的软件系统,确定对68种碟片的报价水平。通过这一定价策略,部分顾客付出了比其他顾客更高的价格。不到一个月,就有细心的消费者发现了这一秘密,纷纷在网上以激烈的言辞对亚马逊的做法进行口诛笔伐,直接把亚马逊骂成狗。亚马逊立刻怂了,第一时间停止了这一实验,首席执行官贝佐斯公开道歉,并表示:亚马逊“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未来,都不会利用消费者的人口资料进行动态定价。”

8年前就已经臭大街的老“梗”,为何还会被我们的企业用的不亦乐乎?为什么失败的教训未能吸取,坑人的伎俩倒是无缝对接?无耻无畏的底气又源自哪里?说到底还是因为消费者太弱势,而监管又不够给力。就像卖假货可以辩解成“发错货”一样,“杀熟”未必不可以像网友调侃的一样,佛性企业不“杀生”。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此地无言(ID:qmmccjf)

用户给了你大数据,你用来“杀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