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小升初模式东城化

标签:
小升初点招登记入学集团化校额到校 |
分类: 教育 |
所谓小升初东城模式,是指市教委提倡的一种新型小升初模式,特点是通过名校合并弱校实行集团化内部选拔、普校优秀生靠校额到校在中招得到弥补等方式以压缩奥数等点招空间、迫使普通家长乖乖接受派位摇号,以东城区为试验先行者,并且经过这几年的磨合,起码做到了没引发家长群体性到教委找说法。
先简单介绍一下东城小升初情况,有兴趣深入研究的家长可翻阅我15年16年关于东城小升初的实际记录,笔头比脑子记忆更清晰,其中,16年还是比15年有很大变化,这大别是16年取消了三好生及5下6上成绩等明确录取加分标准,使2016年的全区录取变得异常朦胧,而15年的学区派位(当年称为2派),16年的学区派位(当年称为3派),都很明确由摇号决定,基本上没有明显人为干扰痕迹,(初步看保服没有混在学区派位里)。
我们以比较接近现在的2016年版本为例介绍东城小升初模式,东城的牛中学通过集团化合并特差校,如一中被五中集团化了,龙潭中学合并进广渠门中学(而且在某些考试中,龙潭中学平均成绩非常高,不仅高出本校,且进入全区前列,只不过考生数量极少,10几个孩子而已)以实现学区表面均衡,而没有强中学的学区如东华门学区,则靠中考校额到校弥补,所谓校额到校就是学生分数不够,但只要名次高,学校就有对应名额保证学生进重点高中。
这明显是一种“机会平等原则”的思路,实际对很优秀的学生很有利,这其中还预存了很多通道,以帮助优秀学生从小升初摇号中的不幸中走出来,用心极其良苦。
但这种方式对普通孩子并不算友好,普通孩子只能乖乖走摇号派位,结果是对口中学不会特别差的学区,家长多已经听天由命了。
另外顺便说一下插曲,9年一贯制试点则属于试点状态,由于5分前校长杨春林坚决改造小学部的态度及行动都很坚决,以致东城新9年一贯制学校的试点行动远远快于其他各区。
但在东城模式中,即便是机会平等,由于散乱的多学区制存在缺乏优秀强校的天窗学区,这其中,著名的一师附小对口中学争议,很能说明问题。一师附小处于非常薄弱的永外地区,但家长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不逊色于其他学区,在2014年房教改之前2012年及以前,有一些一师附小的孩子通过老教协点招去西城著名中学上学,但随着封区及学区固化,一师附小面临这没有对口中学问题,于是在家长的持续呼吁下,东城教委联系了景山学校来帮扶一师附小初中的,但景山学校在16年变卦了,于是东城教委又重新联系其他学校,重新谈对口问题。
东城模式在2016年的实践过程中,波澜不惊,很多优秀孩子已经考取外区如海淀民办朝阳公立点招而远走了,也有些优秀孩子在全区派位中很幸运地被区重点级的强校慧眼识珠录取了,其他家长也都没有太多抱怨,毕竟公认很差的中学已被强校合并。
这个模式极大挤压了东城自身的点招空间,突出现象顺天府学这个教育机构在点招的作用已经不大了。这个作用是今天想提醒的重点。因为这种东城模式,迫使东城家长在考虑要不要孩子参与竞赛时有顾忌,一般说,东城孩子学奥数比例很高,但参与竞赛度不高,以后会变得很低。
目前看,东城模式将是未来京城小升初的方向,因为这是市教委的工作思路。
只不过,各区表现形式不同,如朝阳作为教育弱势区,点招这几年如火如荼,这种机会均衡模式直接还会在相当长时期内维持传统的点招优秀生。
丰台是12中一枝独秀,丰台教委也难有超越于其小富即安传统教育理念的新理念,先别说其他的,丰台建设好东高地强生源区的中学,目前看都很难。
推广东城模式对海淀未来的影响最大,因为对市教委而言,有挤压奥数点招的极大需求
今年年初,社会纷传言的海淀取消点招,并未成为现实,反而在台面下变本加厉的各校积极招良孩纳优生,但无风不起浪无鱼水不深,此次海淀的全区登记入学,已知并未用在大规模点招,这在升学空间上便是对点招行为的巨大挤压,点招生被迫需要找其他渠道入学,这种措施将影响未来每年每届数以千计少儿的学习规划,因为点招越来越难了。
而西城区呢?一如既往的复杂。
首先,西城是首善之区之首,一直在各方面走在前列,从不屑于采用其他区模式,只不过西城区所谓利用教育高地实现全面教育均衡的2014房教改,令人瞠目地刺激了京城学区房连续3年全面跳涨200%-300%不等,已然造成了严重社会问题,乃至中央及新市长亲自操刀,连出n多抑制措施,现在西城教改任何新举措的第一步已经不是教育本身了,而是抑制高价学区房,不给
其次,东城城模式压缩点招空间的意义在西城不切合实际。
这三年西城对点招的打压最严厉,没有根绝但已经杜绝了海淀区、朝阳区那种大规模的点招。这三年西城区在这方面做得远比东城严厉,严厉到自己已经伤筋动骨了。举例说,我朋友孩子今年初三,是海淀名校学生,在校内做了西城一模,按成绩及对应名次,已经属于西城100以内的,而她在海淀总排名远远达不到这程度,因而家长也颇有些受诱惑,考虑是否带孩子冲入西城,而我一个同学一直说他孩子在实验中学很优秀,却排名700多(象是在分班上被骗了,他家是初中转学过来的),这是题外小插曲了。但西城这几年因房教改而流失了大批优秀高端学生而有目共睹,有耳共闻的还有保服生数量虽有减少但依然很有数量,而不为公众共睹的却是条子依旧横行,甚至于各校优秀生中有相当比例的是保服优秀生及条子优秀生。也就是东城模式所起的抑制奥数作用的前提在西城小升初中早已不是主流。虽然西城各牛中仍然想法设法收集优秀孩子,但在小升初阶段能做的还是有限,远没有昔日动辄4个班的招生规模。只不过不想要的弱条子生,却依然神通广大的不断要挤进来。
最后,西城的教育不均衡,远远超出普通家长的想象力。
东城模式在西城推广,最终还将导致社会达尔文现象的恶化,所谓社会达尔文在小升初上说白了就是拼爹有利:
也就是拼爹的依然坦途顺畅,而普通家长只能让孩子接受命运的审判,
虽然曾经有区相关领导自诩西城学校各个精彩,但市教委给出的公开数据却不是这样,而显示的是西城的重点中学之间在中招升优率的差异都非常大,好的如13分,差的则是回民中学这样不重视学习的弱校,难以均衡。今年西城小升初在对口中学划分上,已经摒弃了严格11学区对口细化的做法,将学区宽泛化,这是回归教改之前的学区宽泛划分的正确做法,所谓正确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西城区前后多少届教委领导班子及群众的集体智慧,西城当年的点招可与刘姥姥匹敌,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月坛家长散步事件于今不远,前车之鉴对各方人士来说记忆犹新。西城区大多数家长还是非常理智,没法糊弄,学校好就是好,差就是差,家长可以忍受差校,但不能忍受把差校说成好学校的一次又一次欺骗。凡事脱不过一个理字。
那西城教改能有啥好思路呢?拭目以待吧。以前,宣武小升初模式就为家长们称道,虽然不符合现在的政治正确,但也难讲如此摇摆不定的升学政策会不会有宽松的一天,当年与宣武小升初齐名的崇文小升初,现在也还是给优秀生以喘气的空间,世事如棋局局新,但历史又总是循环的,2014年重复了一下1997年,谁知道2018年又会重复哪年套路呢?相信西城区教委最终会走出自己的均衡满足1-5阶层家长需求的西城非学区房模式。
但对草根家长来说,万变不离其宗,孩子上学仍是学字当先。成绩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