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就近入学,如何面对孟母三迁。

(2015-05-27 22:55:37)
标签:

教改

月坛家长散步

孟母三迁

就近入学

分类: 教育
拙文《朝7暮7的教改-----对比2009年与2015年西城区小升初派位表学区变化》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a0ac40102x05d.html发表于2015年5月15日,比对了2015年小升初派位表与前几年的差异,发现差异最大的是月坛学区,2015年区教委将月坛街道辖区内的8中初中校抽离,又未做任何同级补偿,很令人讶异。
这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去年有很多家长问过我,如果8中初中本部转至宣武,那月坛学区将怎么办?当时我觉得这是西城区教委可以妥善解决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很难想象西城区教委不管不顾月坛学区家长特别是诸多大部委强势机关家长的意愿而胡来。

但一念成谶。
这个低级错误真的发生了。
什么原因呀?

表面上看似是在一场轰轰烈烈的贵族式教育改良运动中的一个漫不经心而已:
没有自家子女升学困扰的人们为解决基层人们大面积升学困扰而发动的教改,
难免在对孩子们大派位升学的具体细节没有亲身体验而无感,
一场已经持续了18年还将继续持续(对多数有子女升学困窘的家长来说是不胜其烦的折腾)n年的运动,这么一个小错误如果没人注意,则会象过往的无数错误一样,成为时间长河中曾经飞溅过的一星小沫沫。

怎么可能没人注意到呢?
尽管只是41个席位的出入,却影响到了一个学区12个年龄段的近万个家庭,这不再是飞沫,而是真的火星。
根据财新网的相关报道《北京教改触动学区房,重切蛋糕引发争议》http://china.caixin.com/2015-05-27/100813050.html
5月19、5月21、5月23日都有一定数量的月坛家长去区教委、市教委申诉相关情况。
而区教委也在第一时间于5月19日由赵副主任与家长进行了沟通,之后月坛街道各小学陆续也开了家长会,西城区小升初的大派位填表推迟了几天才开始。

月坛家长散步的影响,目前还很难做判断,据说因为月坛街道富集强势机关单位的缘故,小升初保障服务在检讨中。只不过,这个体系是竹帘后体制内的,普通家长看不到。而普通家长能够看到很多问题也已经暴露出来,
比如赵副主任无疑中说了今年幼升小人数是14000人,而小升初才9000人?
记得2009年西城(不含宣武)的幼升小入学人数是4300多人,加上宣武区的人数,原始入学人数仅仅7000个孩子(至毕业时增至9000)。6年间翻了一番,虽然有属相影响生育,但持续上升的入学人数,只能用有外来学龄童大量涌入解释,
由于教改政策封区越来越严格,限制跨区的结果反而刺激了更多的家庭投入到买西城房产的洪流中,这包括单位有保障服务但西城宿舍不足的员工家庭,也包括公务员体系中的诸多家庭,而当这类公务员体制中的基层干部都要为自己子女升学而买房以保障落实自家的保障服务名额的时候,教改的阻力可想而知了。更不用说连续两年的保障服务数量均未公示,且据我的了解是,很多单位都是今年有这政策,不保障明年,即便是非常强势的部委家长心里也不踏实。更不用说,大量盲目购入西城房子换取自家孩子入学机会的草根还不想拼孩子学业的家庭,唯一希望就在那张派位表,因为任何分区的优劣都会影响到房产价值的升降。
西城教改,早已经拐弯成为了房地产业的大促销。尤其是那最富煽动性的名言:西城学校各个精彩,早在2009年就由某网络大师喊出来了,只不过他自己忘性大,不断渲染214、154之不堪,也是激起此次事态的因素之一。

权贵的姥爷们,请再重新梳理一下教改头绪吧,
为什么你们执意要坚持就近入学作为教改的量化成绩指标并且不断地封区从幼升小到中考以迫使家长们在越来越早的时间点就要择区?
难道就因为你们自己家没有子女升学困窘,而无视中国家长的传统是“孟母三迁”?
但即便是孟母再世,也受不了太多的低级错误。

附财新网被河蟹新闻稿(结尾未收集全,很多信息并不准确,杨东平的话更是纸上谈兵):

北京启动新一轮学区调整改革,统筹分配教育资源,部分家长质疑分配的“公平性”及“透明性”,与教委展开谈判
  【财新网】(实习记者 刘佳英 刘韩)又到一年升学季,北京城六区先后启动新一轮学区调整改革,力图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缓解“择校热”难题。然而方案公布后,一些家长的不满接踵而至,更有部分学区房价格应声下跌。直到现在,还有家长奔走于区教委、市教委之间,希望改变划片结果。
  截止到今年5月底,北京市朝阳区和西城区在内的六个区域都出台了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化综合改革的大致方案,对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布局进行了调整,延续去年强校带动弱校、集团化办学的思路,坚持就近入学。
  “突如其来”的调整,使事先不知情的家长慌了神。近日,朝阳区和西城区部分小区的家长,因不满区教委公布的划片结果,先后多次聚集在区教委、市教委门口,质疑划片过程的透明性,以及划片的公平性。
  对此,有学者指出,政府政策的出台应经过充分论证,征求社会意见,否则改革阻力较大。另外,学区化综合改革意在均衡,但如果师资问题不解决,以强带弱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反而会打乱教育管理秩序。还有学者表示,实现教育资源均衡的关键是重点投入薄弱校、提高学校办学标准,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量”。
  到手的“学区房”没了
  李先生的孩子明年升小学,为此他特意在今年4月买了一处靠近花家地实验小学的房子,以为凭此“学区房”,孩子便可可顺利升入朝阳区区属重点小学。但买下房子才一个月后,李先生发现,到手的“学区房”“贬值”了。
  按往年情况,花家地实验小学(简称“花小”)的服务范围可囊括花家地北里、花家地南里等十余个小区,李先生所在的花家地西里也在其中。可今年朝阳区教委的划片结果显示,花家地西里被划出“花小”服务范围之外,归到南湖中园小学教辅中心校区。
  和李先生有着相同遭遇的不止他一人。5月12日上午,来自花家地北里、花家地西里、金隅丽港城、金隅国际、鹿港嘉苑、都市心海岸六个小区的近百名家长,聚集在朝阳区教委门口,高举着写有“请把上花家地实验小学的权力还给我们”的横幅,表达自身诉求。
  多名家长告诉财新记者,上述六个小区以往属“花小”招生范围,今年均被划出,此前很多家长就是冲着“花小”买得房子,如今划片一调整,“钱都白花了”。以李先生所在的花家地西里小区为例,该小区房价约为3万/每平方米,另一位鹿港嘉苑小区的家长则表示,他去年花了五百万买房。
  更大的不满还在于孩子的“上学”问题。在大部分家长看来,“花小”名气大,是朝阳区传统名校,而南湖中园小学教辅中心校区今年才刚刚建立,且正在装修中,基础设施和校园周边环境不尽人意。“这样做是毁了孩子!”一位家长愤愤不平地说。
  对此,据李先生透露,教委的解释是“不允许跨片招生”,原本花家地西里等小区属于南湖中园街区,因而从街道隶属情况来看,就应该上南湖中园街区片内的小学。另一位鹿港嘉苑的家长则告诉财新记者,教委还提到今年花小只开设六、七个班,与往年十几个班相比,没太多名额,容纳不了那么多小区的孩子。
  “花小”招生办亦持相似说法。财新记者致电“花小”招生办时,对方表示“花小”之前服务片区过大,学校都是人满为患,操场上孩子站都站不下,“不符合国家对学校的规定”,现在新建南湖中园分校,可减轻“花小”负担,分流部分孩子。
  教委的解释,家长无法认同。作为花家地北里小区的家长代表,李先生曾四次参与和朝阳区教委展开的谈判,目前双方未达成一致。“我们的主要诉求就一个,上花小。”李先生表示。
  学区调整引矛盾
  类似事件还发生在北京西城区。5月下旬,一篇名为《北京西城区“任性”的教改》的帖子在网上流传,质疑西城区教委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给月坛学区的“好中学”太少。一位张姓家长告诉财新记者,西城学区划片结果公布后,月坛学区的近百名家长分别于5月19日、21日、23日,前往西城区区政府、区教委、市教委,举着写有诉求的白纸站在教委门前。
  家长们不解的是,西城区今年学区划片调整后,其他学区教育资源的整体质量都有所提升,唯独月坛学区“不升反降”。现在月坛学区的“好学校”只有一个由“差校”33中和八中合并的八中分校,以及另一个只算得上是“三类学校”的北京市铁路第二中学。另一方面,差中学显得太多,今年教委把“历史悠久”的差校214中学划到月坛学区,却未明确改革方向。
  为此月坛学区家长已和西城区教委谈判多次,区教委解释称,月坛学区的5所小学都是很好的学校,这些好的生源如果能升入质量一般的中学,可带动其整体的教育质量。而且,33中和八中的合并是实质性合并,无论是哪个片区的孩子升入八中,都是在同一校址上学,不存在分校质量不如本部之说。
  事实上,无论是围绕“花小”还是“八中”、“214中”的矛盾,其都与北京实施的义务教育综合学区改革有关。近年来北京“重点小学”和“普通小学”的差距日渐突出,“择校热”愈演愈烈,以钱择校、以分择校、以权择校现象屡见不鲜。而均衡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严格实现学区划片就近入学,被决策者视为缓解“择校热”的主要办法。
  自2014年起,北京市西城区、东城区、海淀区等区域陆续启动学区化综合改革教育实验,统筹分配教育资源,划分学区片区,以优质资源为龙头,整合薄弱校,集团化办学。改革目标直指“择校热”难题。
  到2015年,北京城六区继续调整各区域内的义务教育资源布局,其中朝阳区整合53所中小学资源,南湖中园小学建教辅中心分校亦属整合资源之举,而西城区则重点针对“小升初”领域,把原先的7个学区调整为11个学区,扩大优质教育集团联盟,力图为“就近入学”排除障碍,让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好学校。
  在整个义务教育综合学区改革的过程中,强校带动弱校、以学区为单位均衡分配教育资源,是改革的主要着力点。只是,如何分配算作均衡,强校能否使弱校变强,对于这些问题,多数家长存有疑问,而这也正是导致花家地附近小区、月坛学区家长不满教委政策的主因。
  如何治本
  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看来,家长们的担忧不无道理。他表示,集团化办学,名校带差校打乱了正常的教育管理秩序。“教育部都没管好,如何让一个学校去管理另一个学校?”程方平认为,“把包袱甩给一个学校”,以弱带强难以奏效。
  此外,师资问题才是教育均衡的关键。程方平指出,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就一直强调教育均衡,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老大难”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主要就是因为教师流动性太差。他进一步指出,优秀教师如果无法下到薄弱学校,强弱合并就只能是名义上的合并。
  程方平还认为,教育部门很多政策的出台都没有经过严格论证,实施起来自然会遇到许多阻碍。“花小”划片和月坛学区划片引发的矛盾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花小”附近小区的家长们在一封《关于花家地实验小学划片调整方案的联名请愿书》中提到,北京市教委一再强调“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此次“花小”重新划片事先没有征求家长的意见,也没有给家长留出调整空间,属“不合情不合理”。
  与程方平的观点类似,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认为,“择校热”的根源在于“僧多粥少”,建名校集团、强弱校对口帮扶只是政府部门拿出的“软绵绵”的招数,所起到的均衡作用有限。重点投入薄弱校、提高学校办学标准才是政府部门应该亮出来的“硬招”。
  而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则考虑得更长远。他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基本教育资源均等化的同时,要促进教育得多元化,打破目前“千校一面”的状况,让孩子在“择校”时不盲目追求“重点”,而是着眼于自身的条件和需求,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校。
  财新记者了解到,北京不是唯一一个试点学区化综合改革的城市。今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就近入学压力较大的各重点大城市实现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政策既出,南京、成都等城市都和北京一样迅速推出了统筹教育资源的方案。■

搜索

复制

搜索

复制

搜索

复制

搜索

复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