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择校路,十载育儿情 --------从幼升小到小升初的漫长回忆(35)
(2015-04-07 16:47:43)
标签:
北京教改中考多校划片择校冲动强烈9年一贯制 |
分类: 教育 |
第三十四章呕血篇 2015年解读政策:为草根安排的均衡与权贵安排的减负(中)
谈论对政策的理解,先要清洗“洗脑”现象。
很多家长特别是外省长大毕业分配或留京的家长们没机会了解政策的制定过程,往往对政策有盲目崇拜的心理,盲信盲从,俗称“洗脑”现象。
其实大可不必这样。这些政策的制订,正常情况下代表了制订政策的人或其所属阶层的意愿。而在阶层分化严重又缺乏公众知情权的国家里,更常见俗称一刀切的政策,这类一刀切的政策更直接有利于操刀人及其所属阶层,往往不考虑其他阶层的感受。举北京城市建设中的一个实际小例子来解释一下,交通繁忙的平安大街没有设置人行天桥及地下通道,并不是疏漏,而据说是长官的意志所致。不设天桥是为了领导出行安全,这对普通人来说很好理解,但不设地下通道也出于安全考虑,这是没有安全防卫知识的一般民众想不到。这个措施的结果怎样呢?不仅街道两边居民穿行不便,就是车祸也不断,具体数字一直不对外公开。
由于体制缘故,政策制订者往往不需要向公众解释制订法律的前因后果,所以很多草率制订出来的政策甚至法规便在常人眼里显得非常突兀,很无厘头,俗称拍脑袋政策,比如2013年1月1日出台的闯黄灯违章政策,很快就被废除了。
但2014年的9年制义务教育改革,却不是匆忙出台的拍脑袋政策,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当然,酝酿时间太长,反而拿不定主意也是问题,演变到现在,形成边进行教改变修正政策的边整边改格局,令家长格外困惑于政策细节的朝令夕改,尤其是2015年4月1日教育部的官方媒体《中国教育报》又报道教育部决定抑制择校冲动,见后文附录。这些都是后话,先从头理一下2014教改的来龙去脉吧。
2014年教改政策源于2012年8月份北京大规模整治奥数培训市场、强制奥数与小升初脱钩的运动。在那次运动之前北京市已经更换了主管教育的副市长,当国家级别的CCTV以高规格连续曝光北京的小学奥数培训市场以后,就形成了大规模的灭奥运动,战果是毁灭了西城区各重点中学的培训班(仅一家尚奄奄一息地存在着)及相关坑班老教协。
在2012年底,我们就已经听说教委正在酝酿新的小升初政策,可以让家长们不用忙乎孩子们的奥数,令奥数逐渐自行失去作用而达到灭奥目的, 而孩子们只需要搞好课内学习就可以。那时候,家长们公认的以课内学习为小升初依据的最好模式是崇文模式,崇文区一直以几次统考的平均成绩为依据,学习好的孩子可以和汇文、文汇、广渠门这些崇文优秀中学实行双向选择,学校择优录取。这样的模式会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从奥数杯赛吸引到课内考试上来,确实是有效的灭奥手段。从当年的东城情况,颇有崇文模式重现的倾向。但最终没有实现,原因还是教改的减负思想制约了相当长一个阶段内任何以成绩作为升学评判标准的做法。
除此之外,也有消息说要回到1997年大波轰的状态,这个消息来得比较晚,那是在2013年12月份得到的西城消息就是2014年西城小升初全部大波轰,而且之后就有家长私下告诉我,西城区委已经首先取消了区委自己的共建,然后在幼升小和小升初全面取消西城区的共建,当时听到的时候既震撼又有些不以为然,别的不说,仅仅中南海干部职工子弟的共建怎么可能取消呢?
岁月如梭,北京教委2014年新政经过了一年多时间深思熟虑之后(尽管后来不断在修正)终于公诸于众了,均衡减负为原则,以逐步实现9年制义务教育为解决小升初困境的手段,教改权力下放给各区,并以东城为试点区,摸索经验。
2014年教改政策是逐步公布的,1月份公布东城区,4月份公布西城区。而最大的教育强区海淀区基本没有大动作。相比之下,西城区委很积极地投身于幼升小和小升初的教改中,格外引人瞩目。
当然从2015年教育部3月底会议的有关讲话,还必须事后诸葛亮式地补充教育部教改的一个核心想法:小升初,公立学校不许择校,想择校去择私立校。从这个视角去看北京教委2015年的很多教改举措,如私立学校小升初可跨区招生,就很好理解了。只不过,这个想法在上海行得通,但在权贵密度最高的首都北京困难重重,执行起来难免变形,。
东城区教改的具体细节如29章所述,需要补充的是不仅上级领导对政策有决定力,甚至家长对政策执行阶段的修正也有影响力。如和平里学区的安外三条小学,在2014年上半年的教改中没有任何利好消息,经过家长们的不断呼吁,终于被确定为有30%的比例直升171中学。此前,也有永外学区尤其是一师附小的家长因学区中学较弱而不断呼吁,终于盼来了在景山帮助下,一师附小建立9年制直升学校的初中部,在2015年小升初中,一师附小有一定比例直升景山北校。其他不再赘述。
在30章已经介绍过西城区的教改,西城由于区委挂帅,因而在取消共建、杜绝低级别条子方面做得最彻底,受其影响2014年小升初点招生数量也萎缩到每校个位数的地步。以前罕见派位生的超级中学也有派位生出现。在此次教改中,受益最大的西城学生是20%的推优生,甚至出现了推优名额少于录取名额的现象,当然即便如此,也有推优踏空的现象,在轮盘赌式的大派位中,有优秀的孩子派进差校而差生派进超级中学,东城区也有这样的现象,现在东城采用的补救方式是彻底牺牲中考的公平性,将差中学与好中学对口合作,凭中考成绩差中前40名直升到好中学。西城区未来会不会采取东城的方式尚不可知,西城区目前的做法更象是干脆不承认差中的存在。
在西城教改一片均衡声中,有个异类学校特别引人瞩目,那就是以教学管理严格出名的13分。这个原本由差中改造的学校以中考成绩强而受家长青睐及追捧,在以减负为核心理念的2014年教改中,几度说是要被13中合并,但在2015年的较新传说中,13分还是13分,仍然有自己的一片生存空间,只不过在中考被录取序列中,13分不是优质校队列,而是和大批渣中一起位列普通中学行列,这也许有深意,但对13分家长来说无疑是福音。
西城区作为全国首善之区,教育资源的雄厚程度,无可质疑,始终吸引大批家长迁入,而在教改的浪潮中,各方势力合力放大甚至夸大了西城教育优势,因而成为最首要的择校冲动强烈城区,连教育部都为此专门提出要推行多校划片。参见附录的下文报道:
附录:中国教育报的相关报道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4/01/content_433142.htm?div=-1
教育部研究部署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
在择校冲动强烈城区推行多校划片
本报北京3月31日讯(记者
听够了官话、套话以后,知识层的家长们该怎样面对呢?且在下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