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年择校路,十载育儿情 --------从幼升小到小升初的漫长回忆(33)

(2015-01-27 17:01:24)
标签:

教育

9年制义务教育改革

中考

分类: 教育

第三十二章 2015开年的短暂喧嚣-------探索12年一贯制

2015年伊始,教委对北京中考改革谈论了很多,甚至在9年一贯制还没成型的现实情况下,谈论到了12年一贯制。

和高考情况类似,中考这种应试体系中的大考,带给学生甚至家长的负担非常重。从小升初到中考,只有短短3年,其中又有一年时间被用作中考复习,从目前情况看,消灭错题率是提高成绩的主要方式,中考成绩好的著名学校,鲜有不以魔鬼训练著称的。而经过自恢复高考以来的30多年的积累,各优秀中学所积累的中考复习资料汗牛充栋,有足够多的训练题可供学生们去做。由于中考是应试体系中的选拔考试,如果想拉开分差,那么考题的难度就势必形成“猴子摸高越摸越高”式的不断加码增长。而2014年的中考难度降低了,结果也不出人意外的没有拉开分数差距,甚至于丰台12中的中考成绩最为突出(北京中考试卷统一,但各区自行组织判卷。)

分差拉不开以后,除了考试的临场发挥更重要以外,对相当数量的普通学生还有个近乎灾难性的打击,那就是20%以上的中考学生有加分,一般5分以上,因而,无加分学生的名次被加分生甩下几百名并不奇怪。在各种加分之中,最常见的是少数民族加分,有调查称北京中考有20%的学生拥有民族加分,而根据户籍统计,少数民族仅占京籍居民的5%左右。而特殊情况下的军人子弟加分为20-30分。

很遗憾,目前的教育改革新政,不从提高教师待遇、改进学校教学这类教育实质问题着手,家长们所看到的教委更穷尽心思增添了五花八门的升学限制及各项约束,各类名额分配,甚至于热衷于摇号、抽签、大派位这样的表面文章。幸好这类表现,在中考尚不算突出,但在小升初这个无硝烟的战场上则是愈演愈烈。

别说12年制了,取消小升初统考18年以来,9年一贯制也是刚刚受到重视的。

9年制也并不是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的灵丹妙药,这可以从景山、育英、更不用说育才这几个著名9年制学校在取消小升初统考以来这些年的发展状况略见一斑。当学生多爱玩不努力学习的时候,再好的老师也没有办法扭转社会上某些阶层所流行的这种读书无用风。而且,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留级制度早已名存实亡,在2014年也已经正式取消了,过去被认为是不合格的学生堂而皇之的继续升学直到9年毕业,而且令我们这些家长记忆犹新的是,在我们自己小时候,这些同学对学校的教学秩序往往能产生最有破坏性的负面影响,至今的情况并没有太大影响,反而随着社会各阶层的严重分化以及应试体系强加给孩子们的负荷级数增长,使得不学、厌学学生的情况比以前更为复杂,比例也比过去更高。而推行12年一贯制会怎样,更难想象。

在上海,最好的小学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普遍比较弱。北京目前最好的小学都是公立学校。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北京是否将步上海后尘,使得优质教育也私有化,目前还看不到这种迹象,尤其是部委子弟有在公立优质校就读的政策保障,很难想象实验2小、史家胡同小学那些豪华礼堂、豪华综合体育馆等豪华设备会被均衡分配或干脆闲置,而发改委子弟纷纷就读私立学校的前景,在廉政反腐的大形势下也很难想象。

取消小升初统考已经18年了,当年的小学毕业生,都已经长大成年,这18年,一届又一届的孩子及他们的家长经历了越来越激烈的小升初竞争,现实中,18年以来的均衡教育一直在进行中,而中学的分化甚至小学的分化日趋严重,最明显的京籍家长择校由暗流转为洪流,弊政倒逼出来了择校转向更激烈的择区狂热,又因封区弊政更加固化了区际教育优势,而这一切的现实,在公开场合,鲜见官方的正视现实,反而是报喜不报忧。已经持续18年的促教育均衡的工作,其实施结果与工作初始目标愈行愈远,这个时候又加上弱化中考,甚至取消中考,能否达成均衡减负的目标,更难乐观。

取消中考,又将如何?直到2014年,中考还是有一定的淘汰率的,除了因户籍而回乡或出国的学生以外,也有考试不及格而不能升入高中的相当数量甚至有干脆直接走入社会不再就学。取消中考,势必又有这些成绩不合格的孩子进入高中,搅乱教学秩序甚至校园秩序,教委会有良策吗?曾经有位普通中学中的强校校长曾经说过,他们和优质中学的差距就在于60-70%的精力不是用在教研,是用在维持教学秩序,但当所有中学都将面对教学秩序维护问题以后,学校成绩与学校管理的严格度就成明显正比了,尤其是在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高中阶段,几年下来,管理的差距又将造成新的教育不均衡,原来的教育均衡又被打破。而且事与愿违,这类管理严格的学校往往被冠以衡水中学、黄冈中学、毛毯厂中学的名义,与教育集中营成为同义词,如果再严格执行教委减负政策,这将引发另一场学多学少纠缠不清的拉锯战。

弱化中考,是政策制订者的人为意愿,目前看到的手段是通过降低考题难度达到弱化中考的目标,目的则不仅仅是政策制订者嘴上所说的降低难度减少学生负担那么冠冕堂皇,实际上,难度降低,学生做题负担不仅没有降低,反而需要更多时间去刷题,去练习做题准确率及考试稳定度,否则在半分领先的孩子即可站满半个操场的现实中,很容易名落孙山,多年的努力只剩下泪痕。

无论弱化还是强化,并不能改变北京的高中校际巨大差异,开篇我已经介绍过我自身的经历,在很多普通中学都隐约存在着一层与重点中学隔离的高考成绩幕墙,无论学生多么努力,多么用功,都难以突破这层阻隔,个中原因可能是多种因素如教研实力、生源水平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至今,这种鸿沟反而更加蔓延,如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数量高度集中在海淀、西城的几家超级高中,甚至形成了有目共睹的海淀、西城与其他所有区的巨大区际差异。这种差异如何弥补,不仅没提到有关方面的议事日程,反而被无视。各区采用自我封闭,不许尖子生向超级中学流动的办法,并不奏效。种种问题,不再赘述。

9年一贯制都未做好的情况下,讨论12年一贯制,除了一如既往地给家长们增添新的心理慌乱以外,也只能说是有关方面的又一次夸夸其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