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年择校路,十载育儿情--------从幼升小到小升初的漫长回忆(3)

(2014-09-14 05:22:02)
标签:

牛小

升学

幼升小

赞助费

小升初

分类: 教育

第二章   2009幼升小:不想把小升初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 

在笔记本里翻查文件找到了一个老帖子,令我自己略感吃惊,居然与当年择校的理由有关:

艰难择校路 (写于2010420日)

今年北京的幼升小已经如火如荼展开了,不少家长已经落听了,为自己的宝宝提前订好了学校,

还有很多家长正在纠结中,特别是那些目标牛小准牛小但没有片内、共建及铁托关系的家长们。

作为过来人,深知道个中的酸甜苦辣:

走上了择校路,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亚于自己经历过的中考。

这条路,貌似有很多选择,但其实很窄,毕竟几千个家庭选择几十所小学校,哪个校领导手里都有几十张条子,并且是年年如此,

并且随着小升初的不确定因素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父母的理念是:

不能把小升初的压力都压在孩子身上,单指望孩子学习有多出色!

所以更多地选择了择校这条家长必须承担全部重负的单行线。

能对现在及未来择校的家长们说什么呢?,

除了买目标校的划区房子一步到位的家庭以外,多数家庭应该注意:

1,首先是信息的收集,亲朋好友的口碑以及升学网站的交流,作为相互印证,以选择目标校。

2,其次是多种准备,特别是选择牛小的家庭要准备好保底校,而且牛小的招生都晚于普小小学半个月以上。

实际操作中:保底校和最高目标校应该拉开一些档次。

3,孩子的身体要好,学业也要适当准备。

4,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更是最难点,把握好家庭的社会关系。即使在买了准牛小学区房的家长之中,也有尝试让孩子入牛小可能的。

套用一句俗语:

关系不是万能的,没有关系是万万不能的。

我所了解的走关系的路数种类有:

1通过外企共建考试(比例不高);

2可以和共建单位联系看他们是否有空余名额(去年孩子少,有这种情况);

3认识学校领导及老师及其亲属;

4有区教委的朋友(超级牛小不适用);

5和学校的人生磕出感情来;

6其他。

其他中不包括通过孩子苦学自己考试入校的情况,以我们家庭为例,孩子就遭遇过不托人考试无效的情况,很简单,这种各个学校自己安排的入学测试(按规定不能称为考试),人为可操作性极强,同样的道理,小升初的测试手段的真实性更加令普通家长们胆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a0ac40100i8rh.html(新浪博客主页推荐) 

以上是原帖子的内容,更唤起了我对当年的回忆。

之所以说不想把小升初的压力转嫁在孩子身上,是因为当时有个著名的金老师持有一种西海不择校凭点招的观点:西城、海淀,随便找个学校,以后小升初拼点招就可以了。

这种观点至今也可以在海淀找到大量事例,东城、朝阳的普小每年级小升初点招各自也有数十例,而西城当年有老教协及各中学培训班存在的缘故,点招形势也很乐观,但后来小升初政策大变,这又是后话。

我爱人不同意这种观点,她很直截了当地说:“不能把小升初的压力转嫁到孩子。”意思是孩子能学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不能在幼升小的时候就指望孩子在小升初可以拼出自己一片天地,拼不出来也是自己的宝贝孩子,所以还是要靠父母的力量,因而小学因素也不能轻视。

那时身边刚好有个事例:同事的孩子正好小升初有了眉目,但她的经历令我们初尝小升初的艰辛。同事孩子是西城一所普小的大队长,三好生、市红领巾等证书都齐备,在小升初时到各个重点中学投简历,多无回音,最后才有一所区重点勉强收下并最终录取了。家长讲起这段时事也令我们备感酸楚。家长有没有使劲,当时不方便问,现在也无从考证了。总之,即便是这么优秀的孩子,父母虽不是显贵但也不是白丁,在西城上岸却上得非常不容易。

幼升小,不能把小升初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是一句很轻巧的一句话,类似的另一句话:

幼升小,选适合孩子的学校。

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都不容易,尤其后一句话对草根家长更象是神话。

为了减轻家庭小升初压力,当年我们在西城区与东城区的选项中选择东城择校,除了可择的小学较好以后,还因为东城尚有一些人脉,较有可能帮孩子在小升初时找到不算差的中学,也就是保底校还可以。但后来在西城好学校里也发展了自己的人脉,这个理由就不重要了,反而因东城学籍丧失了西城推优机会。

幼升小的时候还不懂小升初的复杂,虽然说小升初是全家努力的结果,但小升初的主体还是孩子的自身努力,尽管已经尽量减轻了孩子负担,但在小升初的过程,孩子还是承受了多于很多同学的压力,付出了数倍于他们的努力,而家长更主要起的是搭桥铺路与保驾护航及后勤保障的作用,这些又是后话了。

回首往事,无疑我们是非常幸运的家庭,不仅感谢朋友的帮忙,也要感谢闻风极度夸大了西城教育的优势,使得东城小升初的竞争激烈程度为各区最低,以奥数成绩为例,东城稳居20名左右的孩子,在海淀区则是150-200名之间,在西城约为50名-80名之间。这还仅仅是奥数,小升初的竞争更是全方位的,英语、语文及各类特长各方面,都有很多家庭在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培养孩子。

另一种幸运是:尽管当年投入了数目不少的赞助费,但也避免了购买学区房的巨大开支,由于F小在老城区的中心地带,尽管上下学接送时间要长一些,但也节省了租房的开支。

而在今年有关方面严格封杀草根家庭幼升小跨区及裸考的可能性以后,学区房便成为很多草根家庭被迫的选项,如西城区第5学区(德外街道)各小区可提供的学区房房源越来越多,整个街道学区房化。

看到今天草根家庭们为减轻孩子升学压力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同情之余,也令我们倍感幸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