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事天事地下事

(2008-12-02 16:30:32)
标签:

地震

地质

电离层

观测

记录

唐山

预报

杂谈

分类: 公共安全和地震

前言:地震预报的问题,实实在在地是一个“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是技术问题,是理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如果不下大力气,改变这种不适应科研探索的行政体系,下次是否能够预报,恐怕也难。借“地震电磁波讨论”,见到数十位地震界人士,特将体会和感想连续写出。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8-12/21615156947.jpg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8-12/21620678097.jpg

唐山地震之前,国务院颁发了“京津唐渤张”将有6级地震的文件,临到地震前,面对大量临震异常却没有一个合理流程汇集,致使“漏报”。然而,地震工作者还是有信息的,毕竟有过成功的中期预报和在唐山的紧急会商与争论。

30年后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至今依然是整个社会的痛,给成立了几十年的“地震局”以沉重打击,连怀疑一下震情的通报都没有让人见到。

  地震就是“天、地、人”的关系,天地运动,人类无能为力去阻止。每当天地不谐,人类必定遭殃。然而,人对“天地”的认识要是有了预知,损失自然减少。

  中国地震,要想突破难关,问题不是技术手段,而是“人地”关系没有摆好。

  唐山地震之前,以为能够预报地震,解决了问题。其实还仅仅停留在机械运动的表面认识阶段,所谓“小震闹,大震到。”汶川地震之后,地震部门一改往常胸有成竹的神态,开始强调地震是“难题”,宣称“地球的不可入性”,说什么“上天容易入地难,我们对地下发生的变化,只能通过地表的观测来推测。”而就是在地表却什么也没有见到,明显是推托责任的借口。

  不错,地震是有“复杂性”和“小概率性”。但是,再复杂的事,也有规律。怕的是主观、摇摆和无所作为,设备再多,地下的信息“冒泡”再多,你也是“不可入”。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8-12/21618982858.jpg

  地震机理现在还不可知,然而一方面我们可以探地,一方面还可以抬头看天,两者组合,难题岂有不破之理?肯定的说是与太阳、地球的电磁活动有关,地质与电磁可能是互为因果。要理清复杂的关系,先要人的思维清晰。

  “人事”不清,何谈“天事”、“地下事”?“天地人”都在不断运动,天地生生不息地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转,而“人事”随场景和成败起伏,奈何?

  1976年唐山地震之后,有一段地震科研的黄金时期,地震局所属单位和不少外系统的科研、高校等都在一起总结异常现象,探索规律。地震电磁波就在这时兴起,推广到了全国,成为短临前兆的一个“热点”,也是“从天看地”的好手段。

  30年后,“只能通过地表观测”,这一句话泄漏“天机”,原来形势一缓和,主管人事一变动,就没有把“震前电磁波”这一手段当回事。在信息技术不断取得成绩的前提下,地震观测设备增多了,技术优化了,然而面对机理的认识提升不多,因而能够“测地”的手段反而遭到忽略。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8-12/21620138503.jpg

  据说,此次汶川地震,当地的电磁波资料都欠缺,原来是不少坚持观测工作的人员已经退休,后继无人。无论是谈天说地,总是要有数据,要是连数据都没有了,汶川地震当然没有“发现前兆”。

  实话说,各有招数,面对机理的认识当然也在不断深化,然而这种认识要是不能在规划和预报布局中体现,认识到了的学问,也等于没有。

  汶川失利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把握“系统科学”的能力,缺少当今所说的热门话题——“科学发展观”。这样大的地震活动之前当然有异常,有演变过程,就看想预报地震的人能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地点”找到这些异常变化的有效变量,从而才能作出判断。要想得到预报“三要素”,先要有这三种“变量”。

  我一直认为,技术手段,尤其是数字化技术、计算机和网络都应当是地震部门的工具,你要有“出击点”,技术手段才有价值,不是罗列一堆仪器和派人在几百近千个观测站日夜守候就可奏效的。没有目标和明晰的推理过程,真是担心下一次地震会轮到谁家。

  从唐山到汶川的30年告诉我们,地震孕育过程是一个天地活动的整体,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天地活动。要是没有整体观念,很难看到“异常”,看不到天地诸多异常的预先活动与警示。

辽宁省地震局的佟副局长,在这次地震电磁波座谈会上拿出了精心分析的数据。一个是天地呼应——太阳磁暴的一种形态“磁漏”和地壳下的电磁“异变”,两组曲线相互相成,好似“双胞胎”照镜子般对应,这种研究不就“天地合一”的证实吗?

另一个是数学分析,把杂乱无章的电磁记录压缩之后,看出种种周期规律和特征。还有专家,将记录曲线展开,放大其细节,也可见到特征之分晓。这些招数,难道不都是“入地”的手段吗?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8-12/21621869492.jpg

  地震还是科研探索中的课题,应当多有“网开一面”,遗憾的是研究和试验又多受到行政管辖的限制。应当研究的问题,可能没有排上队,有能力工作的部门和人,又不在计划之内“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虽然,30年来,地震部门的编制和规模都在扩大之中。然而,天地之大和天地之变,却不会按照行政体系与计划去活动,何况仅仅是一家之言在操控。

  预报如同作战,知己知彼方能为胜。关键是要有方针和着力点,要把资源整合,先要把专业部署整合。要破解天地之谜,先要选择和培训敢于去破解和相信自己能够破解成功的人。

  (声明:本文讨论重点为短临地震观测与预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