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瓦戈医生》观后感

(2010-03-21 14:40:17)
标签:

音乐

日瓦戈医生

of

are

拉娜

杂谈

分类: 影评

《日瓦戈医生》也有叫《齐瓦戈(Zhivago)医生》是我一直想看的电影。不过我对看这些经典文艺片都有畏惧,原因是我是个散漫随意的人,看这些电影我就必须要集中全部的精神才能体会自己认为的蕴味,如果随便看,觉得这些电影对我来讲一点意思也没有。

无疑《日》一部史诗式的爱情电影,反映爱情是否有先后的问题。电影很好的把个人和历史的大时代结合起来,难怪电影经久不衰,当然改编自同名小说的作者家帕斯捷尔纳克,能够获得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也不是徒有虚名,不过我倒是没有看过帕的小说。我对上述的都兴趣不大,倒是对电影中两个角色很有趣味,当然不是主角日瓦戈医生。他们是大奸角科马罗夫斯基和女主角拉娜前夫斯特列利尼科夫。

通过百度引用科马罗斯基的话:“Komarovski : There are two kinds of men and only two. And that young man is one kind. He is high-minded. He is pure. He's the kind of man the world pretends to look up to, and in fact despises. He is the kind of man who breeds unhappiness, particularly in women. Do you understand?

  科马罗夫斯基:世界上有两种男人——只有两种。那个年轻人是第一种。他高尚,他纯洁。好像整个世界都在仰视,实际上,这个世界对他根本不屑一顾。他是那种会带来苦恼的人,尤其会带给女人。你明白吗?

  Komarovski : There's another kind. Not high-minded, not pure, but alive. Now, that your tastes at this time should incline towards the juvenile is understandable; but for you to marry that boy would be a disaster. Because there's two kinds of women. There are two kinds of women and you, as we well know, are not the first kind. You, my dear, are a slut.

科马罗夫斯基:还有一种人,并不高尚,也不纯洁,但是充满活力。现在,在你这个年龄会喜爱那种年轻人,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你来说,嫁给那个男孩绝对是一场灾难。因为世界上有两种女人,而你,据我所知,并不属于前者,你,我亲爱的,是一个荡妇。”我个人就认为科马罗夫斯基、斯特列利尼科夫就是科所说两种人的代表。当然一般人就是年轻的时候比较有激情反对不公正和改造社会的追求;到了中年后就就开始得到一定成功,期望稳定,或者彻底的灰心丧气。我没有看过原版小说,但是电影显然认为科、斯两个人分别保持着他们的个性,我认为科就是一个经营者,而斯就是不断革命者。同时他们也可以理解为适应现实者和改造现实适应自己者。

科这个人始终居于高位,对人有强大的控制力,科圆融各方面势力的人,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最后革命成功后还是做了高官。这类人似乎是俄罗斯革命的一个讽刺,但是往往有些人总能够比人先占优势地位,这如科所说革命者也需要他这些不讲什么原则的人来革命后建设。当然电影给他一个奸角的感觉,我就认为是科与拉娜、以及拉娜母亲的不伦关系。中国人很好解释,孟子认为人之所不同于禽兽,就是人能自觉遵守伦理关系。显然科对伦理不屑一顾,当然也说明科本身没有原则和适合处理政治问题,如他本人对斯说:“你的政治观点与我无关,我比你想像中还同情革命。”实际上我也相信是真的,因为实际上科在腐朽的沙俄时代本身做事也受到巨大的阻力,只是他能够适应这些阻力吧了。值得补充我认为政治家的政治观点还是很重要的,尽管政治家有时隐藏或者伪装他的政治观点。显然电影用科的禽兽行为来贬低科,倒是西方人的看法似乎与中国人相同,但是我觉得要详细解释西方人的观点显然没有中国人来的容易。

斯特列利尼科夫电影交代他从小是孤儿,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对社会的不公保持着强烈的对抗,所以电影描述到他尽管“革命成功”,还是不断打着他的游击战,最后得到不好的结果。我想斯可谓革命者中的根正苗红,但是这是由于他从来没有感受家庭关爱,使到他不能与人或社会妥协,原则性强。为了斗争而生,为了斗争而死的宿命,尽管理想很美好,但是不考虑现实的距离,可谓电影对革命者的批判。电影就有很多场景放映了这些革命者由于斗争给人民带了的伤害。所以电影一开始就说革命成功为什么不用先进有效率的机器生产,而用大量人手做无效工,就是说明革命成功还是服从现实。用个正面一点的人物说明斯这种人,就是孔子或者耶稣,两个人终身热情推行他们的思想,但是死前都未获成功,但是他们倒是温文儒雅多了。同事孔子或者耶稣都是没有爸爸的。

总是觉得电影与另一电影《乱世佳人》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是历史大时代背景,女主角同样是优秀而很多缺点的人,比如任性,不在乎礼教约束,比如《乱》的女主角,可以为自认为报复阿希礼而嫁给阿希礼的弟弟,然后为了生活不挨饿嫁给姐妹的未婚夫老头子商人。同样《日》中的拉娜对于自己欲望的压制也表现轻率,当然或者就是她们同样是由于对自己自我制约要,反而很多事情敢想敢做,最后才表现脱俗优秀。但是我倒是觉得,男性小说家和女性小说家看法就有他们的区别,《日》中作者选择拉娜先与处处逢源,阴险狡猾的经营者;然后是狭隘反叛的革命者;最后是代表社会理性的医生职业或者是社会浪漫诗人——日瓦戈医生。当然历史背景的悲剧,最终造就经典悲剧爱静电影。而《乱》则是女作家,她是先安排斯嘉丽喜欢一个不喜欢斯嘉丽的好好男士,同时阿希礼则是志大才疏的理想主义者;实际最终斯嘉丽是喜欢玩世不恭,处世像科马罗夫斯基一样精明的白瑞德,最终由于他们自己强大的个性造就人物的爱情悲剧。我倒是想如果是女的应该肯定最终选择机变的社会适应者,而不是激情四射的改革者,原因很简单,毕竟女的也有老的时候。但是问我所谓关于那些社会经营者对爱情的看法,我就认为他们不在乎女的怎么样。正如白瑞德不介意斯嘉丽两任寡妇,科同样也是不介意拉娜前两个男人。真实历史有如曹操夫人卞氏,歌舞艺妓;汉景帝夫人王志,也就是汉武帝老妈,嫁汉景帝时还是别人夫人和母亲。不过我就不会认为白瑞德或者科马罗夫斯基不会为情所困,尽管两部电影中的女主角个性充满吸引力。

作为教育行业的人,老师特别害怕遇到像斯嘉丽或者是拉娜这样的女孩,当然从西方的现实来看,她们表现的更优秀,但是在中国就有不同看法,不过我觉得教育首先就还是要踢除那些所谓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荒谬理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我看游戏比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