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拍照的宋元明雕塑--山西晋城泽州玉皇庙(北宋)(国3)-2018.10.26

标签:
泽州玉皇庙宋元明雕塑贾锋上海同加建筑设计有限四圣殿 |

府城玉皇庙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题名“玉皇行宫”。金泰和七年(1207年)庙宇多数坍塌,当地民众曾集资修复,金贞佑年间(1214—1216年)部分毁于兵火。
元至元元年(1335年)又重建,明清两代屡次修葺,始成今日规模。现存主要建筑玉皇殿建于宋,汤帝殿建于金,后院左右垛殿和东西配庑为元建,余皆明清所筑。庙坐北朝南,占地4000余平方米。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形制美观,雕刻精细。殿宇粗壮的梁柱斗拱结构、门窗墙壁以及神台上镶嵌的浮雕砖饰还保留着宋金时期的建筑风格。
玉皇庙的主要建筑有山门、仪门、成汤殿、献亭、玉皇殿、东西配殿、二十八宿殿、十二辰殿、十三曜星殿、关帝殿、蚕神殿等,其中玉皇殿为北宋遗构,成汤殿建于金,余为元明清建筑。成汤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玉皇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悬山顶。
头道山门、二道山门、诸神享亭、玉皇殿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






三、一进院

四、头道山门
五、二进院
进入山门是前院,前院没有正殿,正中是二道山门,东西两庑内,原来祀奉文昌、风伯、雨师等神祇,早已毁坏。中间高台,东西配楼,上台阶为二道山门。





5.5、东垛殿--六瘟殿

5.6、西垛殿--地藏殿
倒座,西为地藏菩萨殿,内塑十殿阎君;
六、二道山门
山门造型为单檐悬山顶,琉璃装饰,与钟鼓楼顶上琉璃孔雀兰构件相互增辉,十分鲜艳。




七、三进院
东西两侧分别为药王殿、五道殿、高谋祠,内塑药王、五道将军、文王夫妇。
7.1、东配殿--五道殿、禁药王殿


7.3、东垛殿--东岳殿
东偏殿是东岳殿,里面奉祀东岳大帝黄飞虎及夫人贾氏,还有儿子黄天化,麾下大将黄明、周纪、龙环、吴谦等。

7.4、西垛殿--三王殿
八、成汤殿
正殿为献享殿,也称作成汤殿,诸神殿居于中院正中,木构楼阁,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古雅朴实,塑有成汤像。并有木雕阁楼三幢。



九、四进院

上三间
后院东庑的上三间是十三曜星殿,奉祀十三星君。塑像是明代的作品,其中金星、水星都是青年女性形象。水星形态端丽,神情娴静;金星手抱琵琶,神情抑郁。东庑中三间是关帝殿,奉祀关圣帝君;下五间奉祀蚕神等,塑像多尊,大都是明清时代的作品。







9.2.1、上三间
后院西庑的上三间是十二辰殿,奉祀十二元辰真君,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地祇之神。每尊神像所戴的冠上都有图形,画着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作为标识。这组塑像是元代作品。


9.2.2、下八间
西庑下八间是二十八宿殿,奉祀二十八宿星君。二十八宿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用来观察天体经纬度和四季运行的二十八组赤道星座,唐初五行家袁天罡把二十八宿与二十八种动物联系在一起,并在每个星宿名下分别缀以日、月、金、木、水、火、土,星座的名称由原来的一个字变成了三个字。
而玉皇庙中的二十八宿星君神像是人物和动物形象的结合,这在中国还是首例。
光是这种形象,对研究道教的神祇崇拜内容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艺术价值则更为重要。的资料。





9.3、献亭

十、玉皇殿
10.1、东垛殿--三恒殿

10.2、西垛殿--四圣殿

10.3、大殿
十一、严禁拍照的宋元明塑像
图片来自网络



其间的
260余尊道教诸神泥塑自成体系,艺术地展现了中国道教诸神系统。尤其是二十八宿泥塑,在全国现已发现的古代塑像遗物中尚属孤品,反映了中西雕塑艺术合流的轨迹,是一座奇特神妙的道教艺术宝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玉皇殿彩塑作品,反映的道教内容,与佛教造像不同,匠师们没有太多的格式束缚,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以现实生活为蓝本,真实再现了宋代社会宫廷人物形象,对我们了解宋代社会,提供了生动的形象资料。
从这些彩塑人物中,不但能看到古代人们的穿着打扮,外在的形象,同时也能体会到他们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所以优秀的古代彩塑,不但能给人以美的艺术欣赏,同时也有着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玉皇殿彩塑除了体量较大的玉帝像之外,其余塑像大小与真人相似,塑像下面皆有木底板结构,可以移动。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彩塑体量较小的作品,相同的还有晋城二仙庙和晋祠侍女像。
玉皇殿彩塑为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作品,是山西古代彩塑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反映玉皇内容的彩塑。
玉皇大帝又称“玉皇”、“玉帝”。“天上有玉皇,
地下有皇帝”,在中国民间文化中,玉皇大帝乃天界的最高神。殷商时代,“帝”或“上帝”既掌管风雨雷电,又决定人间生死祸福,是一位统辖天地的至上神,之后历代都有继承或演变。随着道教的发展,玉帝信仰逐渐系统化,并广泛流行,而真正将玉帝捧上众神之主宝座的,是宋代的统治者。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正式封玉皇大帝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玉皇大帝”之称大概是由此开始的。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宋徽宗又给玉帝上尊号“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把对玉皇大帝的崇拜与国家最高祀典——昊天上帝的崇拜合为一体了。帝王的两度加封,更增强了民间对玉帝的信奉。
晋城府城村玉皇庙建成于宋熙宁九年(1076),无疑是宋真宗加封之后而产生的信奉之举。

当心间中央置木质屏风,屏风中间高,两端低,平面略呈八字形,屏风前龙椅宝座,至尊玉皇大帝倚座端坐。
玉帝像高约2.88米,身着九章龙袍,衣褶线条流畅,质地柔软轻薄,头戴冕冠,双手捧笏,神情庄重。
玉帝身旁两侧有“金童玉女”,西侧“金童”黑色官服,戴乌纱帽,手捧宝瓶,东侧“玉女”披云肩,穿广袖袍服,红巾包髻,双手原有器物,现已不存。
明间神坛前,两侧八字形侍立侍女6尊,像高1.8米左右,除东侧中间侍女穿紧袖袍服外,其余侍女均披云肩,穿广袖袍服。头饰有包巾、戴小冠、双髻。手中皆捧物,有印、罐、瓶等。

两次间神台上共24尊嫔妃、侍女像,每侧12尊分三排布列。
这些侍女与中间神坛两侧侍女基本相似,均为站像,服饰有宽袖、紧袖,有披云肩、帛带。头饰有单髻、双髻,有的束花巾,有的结彩带。年龄有大有少,双手均在胸前捧物状。内容上看,为宫廷嫔妃、宫娥、侍女等。有奉文印翰墨,有奉饮食、侍起居、洒扫梳妆等,皆有不同分工。嫔妃温柔文静,宫娥秀丽俊俏,风格特征,和太原晋祠圣母殿宋塑侍女像有诸多相似之处。


明间神坛下前两隅,有中老年两臣相对峙。东侧老臣相,头戴宋代特有的方顶乌纱帽,身穿褐色蟒袍,慈眉善目,白须拂胸。西侧中年臣相,面色白皙,有黑色胡须,穿红色蟒袍,头戴乌纱帽,面相沉着庄重。
神坛下靠山墙,和次间窗下,东西两侧各有塑像8尊,这些塑像有文武官吏,宰辅臣尉,有仙官、侍吏、仙伯、太乙等。
武将衣着战袍身材魁梧。武士穿紧袖短衣短裤,干练敏捷。文官头戴乌纱,身穿袍服,双手捧笏,正义凛然。仙官太乙,道骨仙风,超凡脱俗。
神坛下武士像
总体来看神坛上彩塑除玉帝外均为女像,神坛下皆为男像。神坛下男像人物众多,特色鲜明,排列两侧,阵容强劲,尤为突出,与坛上女性柔美
形成鲜明对比。
殿内南侧窗下及西山墙8尊男官吏 (拼图有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