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庙(战国)奎文阁、大成门、大成殿(年初二)(中)-2012.1.24

标签:
曲阜孔庙奎文阁、大成门、大成娱乐圣迹殿 |
分类: 古镇名城古建筑 |
曲阜孔庙(战国)奎文阁、大成门、大成殿(年初二)(中)-2012.1.24
孔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奉祀孔子的庙宇。全国各地保存了许多历朝历代的孔庙,尤其是以孔子的故乡——曲阜的孔庙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它与孔府、孔林并称“三孔”,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四大古建筑群之一。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辞世后一年,鲁哀公把他的三间故宅改建成祠庙。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以太牢之礼祭孔子墓,并封孔子九世孙为奉祀君,代表国家祭祀孔子,开创了历代皇帝祭孔的先例。汉代以后历代皇帝都提倡尊孔读经,对孔子也不断追谥加封,同时扩大他的祠庙,孔庙的规模也越修越大。仅在宋天祐二年(公元1018年),增建殿堂廊庑就达360间,使之成为模仿王宫之制的庞大建筑群,历代皇帝到曲阜,都是在此举行隆重的祭孔活动。
孔庙平面呈长方形,总面积327.5亩,南北长1120米。整个孔庙的建筑群以中轴线贯穿,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共有九进院落,前有棂星门、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十三御碑亭,从大圣门起,建筑分成三路:中路为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圣迹殿及两庑,分别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贤的场所;东路为崇圣门、诗礼堂、故井、鲁壁、崇圣词、家庙等,多是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路为启圣门、金丝堂、启圣王殿、寝殿等建筑,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全庙共有五殿、一祠、一阁、一坛、两堂、十七碑亭、五十三门坊,共计有殿庑四百六十六间,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孔庙内最为著名的建筑有:棂星门、二门、奎文阁、杏坛、大成殿、寝殿、圣迹堂、诗礼堂等。
中路为全庙的中心,是一个以大成殿为核心、廊庑围绕的封闭型院落,南 边为大成门及其两掖金声门、玉振门,东西两侧有东西庑,北为寝殿。殿庭南 北长170多米、东西宽80多米,庭院长140多米、宽60多米。大成三 门通向庙前,寝殿后正门通向圣迹殿,两掖门通向神庖、神厨,东西两庑腰门 分别通向东路、西路。 正殿殿庭的这种廊庑围绕的封闭形式早在宋代就已形成,但宋时正殿、寝 殿、大门左右两侧均有廊,分别组成独立的庭院。金代亦然,唯正殿与寝殿以 串廊相连。明洪武十年,寝殿仍有左右回廊18间,在成化十九年大扩庙制时 ,扩正殿为9间,寝殿为7间,省去左右回廊,但大成殿仍有东西便门各6间 。弘治十三年庙火后重建,形成现在的布局。清雍正二年庙火后,又在原址重 建。
十五、四进院
过大中门,即进入孔庙第四进庭院。院落疏阔,古树葱郁,禽鸟翔集夏天鹳飞鹤舞,白鹭翩翩,冬春鹊鸣雀喧,昏鸦噪晚,显得十分幽深。
院内中央为同文门,其四角布置有明洪武、永乐、成化、弘治所立的御碑四通,皆龟趺龙首。每幢高6米多,宽2米多,碑下的龟趺高1米多。碑 额精雕盘龙,绕日盘旋栩栩如生。碑文内容多是尊崇孔子。
明弘治十三年(1500)大修孔庙时,拆除同文门东西原有围墙,修建四座碑亭,分别是:洪武碑亭、永乐碑亭、成化碑亭、弘治碑亭。四巨碑皆御碑,均龟趺龙首,每幢碑皆高6米、宽2米以上,碑头精雕盘龙,绕日盘旋,栩栩如生。
同文门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独立院落,名斋宿,是祭孔时主祭人斋戒、沐浴的地方。东斋宿清康熙、乾隆两帝祭孔时曾驻跸;西斋宿已废圮,仅存院落,壁上历代石刻题记甚多。
孔庙第五道门。两边不与墙垣连同,为独立建筑,门面五间,进深两间,中有穿廊。清康熙二年(1663),此门名曰“参同门”,雍正七年(1729)皇帝胤禛钦命为“同文门”,是取儒家经典《中庸》中:“书同文,行同伦”之语意。乾隆十三年(1748),皇帝题书匾额。
这座门不大,也不开在什么围墙上,而是单独地立在奎文阁前面。它引人注意的不是它的石柱和四百五十多年的高龄,而是门内保存的许多汉魏碑石。其中如史晨、孔庙、张猛龙等碑,是老一辈临过碑帖练习书法的人所熟悉的。
入大中门,迎面迎面即为同文门。门屋阔5间,深2间,黄瓦歇山顶,斗拱布局疏朗。清初此门曾名“参同门”,顺治后改为此名。
始建于北宋初期,系当时孔庙的大门,5间,两侧有回廊。金代成为二门,明代孔庙南扩,门逐渐退居次要地位。清初名参同门,雍正七年维修,八年清世宗据《礼记》“书同文”钦命为“同文门”,乾隆十三年高宗题写门匾,嘉庆二十年、同治十一年重修,1927年大修,换角科等部分木构件,并改用黄瓦。门独立院中,周无墙垣,高10.62米,长16.96米 ,宽9.34米,中间辟3门,单檐黄瓦歇山顶,七檩三柱分心式木架,脊檩下施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檐下设重昂五踩斗,明次稍间均用平身科两,因间宽不同,为使各 斗之间距离相近,设计者就以的长短来调节,所以明间斗很长,次稍间斗很短。尤为奇特的是中二柱柱头科, 明间一侧长,次间一侧短,同一斗左右不同。此为明清时期曲阜一带流行的地方做法,在孔庙、孔林 、颜庙、孟庙的其他建筑上也可见到。
15.2、成化御碑
其中成化碑为重修孔子庙碑,高6米,宽2米余,为孔庙诸碑之冠。东南露天的“重修孔子庙碑”。为明宪宗朱见深所立。碑文极力推崇孔子思想,“朕惟孔子之道 ,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暂缺”。字楷书,书体端庄,结构严谨,以精湛的书法著称于世。石碑立于成化四年(1468年),习称“成化碑”。
特别是“成化碑”正名“御制重修孔子庙碑”,为孔庙的巨碑之一。高达7.7米,宽2.24米,厚0.49米,刻立于成化四年(1468),明宪宗朱见琛御制。碑文极赞孔子之道,说:“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无焉”,“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帛菽粟,民生日月不可暂缺”。字为楷体,书体端正,结构谨严,技法精湛,中外闻名,在书法艺术中亦占有重要地位。
15.3、明洪武御碑亭
著名的明洪武碑亭全景。
龟趺在这里已经默默奉献了640余年
15.4、弘治御碑
15.6、东斋宿
清康熙、乾隆两帝祭孔时曾驻跸。东院是“衍圣公”的斋宿所。清代康熙、乾隆皇帝祭祀孔子曾在此沐浴,又称“驻跸”。现举界有孔子生平事迹展览。
清圣祖康熙、高宗乾隆来孔庙祭祀孔子时,曾在此休息,故又称“驻跸”。驻跸有门有坊,东向正房五间,西向原设宝座,南北厢各有三间,均为清代重修。
15.7、西斋宿
已废圮,仅存院落,壁上历代石刻题记甚多。西院是从祭官员的斋宿所,清代中期就已废弃,仅存院落.清道光年间,孔子七十一代孙孔昭薰将孔庙内宋、金、 元、明、清五代文人谒庙碑130余块集中镶嵌在院墙上,改称“碑院”碑碣或流畅奔放,飘逸自如;或丰润温雅,神采飞动;或端庄典雅,质朴古拙;精品众多蔚然大观.。
始见于弘治十七年修庙记载,《阙里志》称“衍圣公斋居一十一间 ,县官等斋居一十一间”。从弘治图碑看,斋居正厅5间,单檐,中间三间设 门,南北厢各3间,大门1间,均单檐。康熙二年重修,二十六年时西斋宿已 圯。东斋宿约在清康熙末年或雍正初年重修,乾隆二十三年又重修,添建屏门 1座,嘉庆二十一年、同治十一年均重修,1959年维修并彩画。现存东斋 宿与《阙里志》记载基本相同,但已非明代原构,系清代官式小型建筑。厅房 均为七檩四柱前后廊式木架,正厅檐下施一斗二升交麻叶斗 。清 圣祖、高宗祭祀孔子前,均曾在此盥洗,所以又叫驻跸。入大门,即为屏门, 七踩三昂斗 ,始建时为金琢墨,龙凤枋心,沥粉大点金彩画,现 斗 为烟琢墨,额枋为小点金彩画。正房、厢房、游廊原贴金,彩 画规格很高,现也改为烟琢墨。西斋宿已无建筑物,清道光十八年(1838 年)孔子七十一代孙孔昭薰将庙内宋、金、元、明、清名人谒庙碑130余块 集中镶嵌在院墙上,习称碑院。
奎文阁虽说是藏书楼,但过去是否真正藏过书,很成疑问。它是大成殿主要组群前面“序曲”的高峰,高大仅次于大成殿;下层四周回廊全部用石柱,是一座很雄伟的建筑物。
奎文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原名“藏书楼”,金明昌二年(1191)重修时改为今名。明弘治十三年(1500)扩建为三层。
奎文阁,阁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三重飞檐,四层斗栱,黄瓦歇山顶。现在的匾额,是清高宗乾隆题写的。奎文阁结构合理,阁有三层,在上下层之间还有昏暗的夹层,坚固异常。自明弘治十七年(1504)重修以来,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虽然康熙年间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仍归然屹立,不愧为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一。个上层是收藏图书的地方,中层没有派用场,下层曾做为孔庙的一道殿门。
奎文阁,原为藏书楼,是收藏御赐书籍的地方。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金章宗重修时改为“奎文阁”。这座独特雄伟的建筑,完全是木质结构,在中国楼的建设上称孤例。经过几次地震,奎文阁没有震毁。
阁西碑亭中记载康熙年间地震的石碑就是奎文阁坚固的旁证。
阁前廊下石碑二幢,






十七、五进院
17.1、十三碑亭
东起北边这第三个亭子是康熙皇帝立的碑。北京西山采的石头经大运河,经济南又运到这里。专家计算这幢碑13万斤重,从济宁沿途泼水冻了,在冰上滑过来的,有时一天只走卧牛之地。曲阜本有好石头不用,要从北京运来,以示皇帝对孔子的重视。
位于奎文阁后,南八北五,东西排列。碑亭院历史上变化较大 。宋代时,院落较小,略成方形,四面有廊,东西廊与中路两庑相连,院中只 有两座碑亭。金代东西两廊外移,并添建了居仁门、由义门,再外添建了毓粹 门、观德门。元代未见变动记载,约大德六年(1302年)、至元五年(1 339年)于原碑亭院内靠近轴线处添建了两座碑亭。明初,院内增建洪武、 永乐两座碑亭,位置大约靠近大成门,弘治十二年被庙火延烧,迁于奎文阁前 重建。弘治修庙或以前,碑亭院省去了居仁门、由义门,院落呈今制。清代, 院内又添建了9座碑亭:北排5座,自东至西分别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 8年)、雍正八年(1730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三十 三年(1694年)和雍正八年;南排除金、元碑亭以外,每侧各2座,西二 座约建于清顺治年间和康熙初年,东二座约建于清雍正年间。碑亭形式大同小 异,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平面呈方形,三间见方,明间开敞,稍间砌墙。 其中两座为金代遗构,一座为元代遗构,其他十座均为清代建筑。亭内存唐、 宋、金、元、明、清、民国石碑50余块。
17.1.1、金代碑亭
2座,即南排东起第三座和西起第三座。碑亭始见于宋代庙图 ,单檐,十字脊,悬山顶,金代庙图中成为重檐歇山顶。金末幸免于兵火,明 洪武十年、弘治十七年、清康熙二年均重修,雍正七年大修,角柱均改为石柱 (旧料),修理时添换了斗 、梁枋等构件,更换了部分桁椽,亭 顶由灰瓦绿边改为全部绿色琉璃瓦。这是碑亭建成后规模最大的维修。此后在 清乾隆二十三年、嘉庆二十一年、同治十一年和1976年均有重修。亭顶道 光四年仍为绿瓦,约同治年间修庙时改用黄色琉璃瓦。碑亭结构大致相同:重 檐、上下檐均施斗 ,当心间、补间两朵,稍间不用。下檐五铺作 ,单抄单下昂,重 造,外跳计心,里跳偷心,昂尾施于串枋上, 上承重 , 承承椽枋。上檐六铺作,单抄双下昂,里 跳减一抄,重 计心造,昂尾直接承托屋盖干架的椽枋。斗 的瓜 、令 、慢 长度依次递增, 阑额高瘦,普柏枋扁宽,都显示出宋代建筑特点。二碑亭可能约建于金明昌二 年至六年(1191~1195年)的大修工程中,是孔庙现存最古老的建筑 。
17.1.2、 元代碑亭
原本2座,一座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一座始建 于元至元五年(1339年)。大德碑亭即南排东起第五亭。几经修建,已全 失元代风格,下檐为五踩重昂溜金斗 ,上檐为五踩重昂斗 ,后尾全偷心,不用斗,明间平身科两 ,布置虽然疏朗, 但用料细小,呈晚清风格。至元碑亭即南排东起第四亭,仍为元代遗构。明洪 武十年、弘治十七年、清康熙二年均维修,雍正七年大修,挖补了金柱,添补 了所有斗 ,亭顶由绿瓦剪边改为绿色琉璃瓦。其后清乾隆十三年 、嘉庆二十一年、同治十一年、1977年又加维修。亭顶约与金碑亭同时改 为黄色琉璃瓦。碑亭重檐,上下檐均施斗 ,当心间补间三朵,次 间不用。下檐斗 五铺作双下昂,上檐斗 六铺作单抄 双下昂,均为假昂,昂嘴弧形,下皮线向上弯曲,也是比较独特的做法。
17.1.3、清御制碑亭
共5座,即北排5座。西起第二、第三亭分别为清康熙二十
三年、二十六年始建,绿琉璃瓦,清雍正二年孔庙雷火时被延烧,雍正庙工时
重建,改为黄瓦。西起第一、第四亭为清雍正修庙时新建,第五亭为清乾隆十
三年新建。清嘉庆二十一年、同治十一年、光绪三十四年、1978年均作过
维修。五亭因存御制碑,规格等级高,下檐用五踩重昂斗 ,上檐
用七踩单翘重昂斗 ,明间施平身科四 ,亭内有天花
,彩画用沥粉金云龙。 17.1.4、清遣官致祭碑亭
共4座,即南排西起第一、二座及东起第一、二座。西 二亭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前,东二亭为雍正年间所建。西二亭雍正二年拆卸重 建,改绿瓦为黄瓦,其后维修与御制碑亭相同。碑亭因存遣官致祭碑,规格较 御制碑低,虽仍为重檐歇山顶,但均无斗 ,彩画也仅为雅伍墨。
17.2、古柏
17.3、碑碣
这院东南、西南各有一片碑碣都是王公大臣们修庙、拜孔的记载,书法价值很高。此院的东南、西南部,各有一片丛林似的碑碣。北墙朱栏内还镶着大量刻石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谒庙、祭庙后所刻。如从书法艺术上来看,真草隶篆,各有千秋。另有几座石碑从侧面记载了元末红巾军、明代中期刘六、刘七、明末徐鸿儒等农民起义的情况,是研究农民革命历史难得的珍贵史料。
俗称东华门。孔庙第三道侧门。二门始见于金代庙图中,3间单檐, 当为金明昌二年庙工增建,金末幸免于火,元初犹存,明弘治十七年、清康熙 十六年、雍正七年、乾隆二十三年、嘉庆二十一年、同治十一年均曾维修,光 绪三十四年改为黄瓦,1978年揭 重修。现存结构为五檩三柱 分心式木架,无斗 ,进深2间,面阔3间,明间辟门,稍间砌墙 ,柱有侧脚,额枋略有升起,仍有金、元时期建筑特点。
17.4.2、外侧
俗称西华门。
17.6、唐槐
现存大成门高13.53米,长24.68米,宽11.20 米,单檐黄瓦歇山顶,七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用五踩重昂溜金斗 ,金龙和玺彩画。擎檐为石柱,明间前后石柱高浮雕二龙戏珠,其余为八 棱石柱,减地平 小幅云龙。高浮雕石柱云朵线条流畅,二龙姿态 生动。大成门台基高1.65米,石须弥座,束腰部分所刻卷草和圭脚部分所 刻云纹构图匀称,线条圆和,当是明代所刻。门前后各有六级台阶,中用陛石 ,浅浮雕云龙山水,雕刻非常精美。大成门陛石两掖门各3间,与两庑连檐, 既突出了大成门作为正门的地位,又避免了单立门屋缺少整体联系的弊病,处理方式非常巧妙。




17.1、大成门南侧

























18.1、先师手植桧
孔庙大成门内石陛东侧有手植桧。相传为孔子亲手所植。原三株:一株在 杏坛东南隅,高五丈余,围一丈三尺,枝干盘曲如龙形,世谓之再生桧,米芾 有赞;其二在御赞殿前,高六丈余,围一丈四尺,其文左者左纽,右者右纽。 自东晋至宋荣枯不一,金贞、明弘治及清雍正年间,又屡遭火焚。今存桧树 ,围合抱,高达16米,为清雍正十年(1732年)复生。东有“先师手植 桧”石碑,系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杨光训书。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高24.8米,阔45.78米,深24.89米,重檐九 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和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大殿结构简洁整齐,重檐飞翘,斗栱交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藻井枋檩饰以云龙图案,金箔贴裹,祥云缭绕,群龙竞飞。


















石柱
建筑物用石柱是曲阜一带的传统作法,重要建筑物的石柱刻花为饰 ,又是孔庙建筑的一大特点。石柱上雕刻的饰物有龙、凤及牡丹、西番莲、石 榴、菊花等。雕刻技法有减地平 、起突等,最有代表性而且使用 最多的图案是云龙。孔庙内现有龙柱48根,其中起突雕刻的18根,减地平 30根。起突雕刻二龙戏珠以孔庙大成殿石柱最为高大,大成门 西侧及崇圣祠的石柱雕刻年代最早。大成门西侧及崇圣祠前檐石柱雕刻盘龙翻 转腾跃,姿态矫健,云朵飘逸活泼,是明弘治年间的作品。大成殿龙柱高达6 00厘米,径达80厘米,龙身曲屈翻腾,造型优美,雕刻生动,前檐十柱并 列,气势宏伟。减地平 石柱分别用于大成门、大成殿、启圣祠、 崇圣祠和寝殿之上。大成门、大成殿、启圣祠用团龙,寝殿用凤凰、牡丹,崇 圣祠分别刻牡丹、石榴、荷花、西番莲、菊花等。崇圣祠石柱所刻花卉构图优 美,气韵生动,系明代作品。


















平雕龙柱上的龙形饰纹


























大成殿东西两侧的房子叫“两庑”,是后世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这配享的贤儒大都是后世儒家学派中著名的人物,如董仲舒、韩愈、王阳明等。在唐朝仅有20余人,经过历代增添更换,到民国时,多达156人。这些配享的人原为画像,金代改为塑像,明成化年间一律改为写有名字的木制牌位,供奉在一座座的神龛中。现在两庑中陈列着历代石刻。
“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东庑中保存着40余块汉、魏、隋、唐、宋、元时的碑刻,最为珍贵的是“汉魏北朝石刻”共22块。西汉石刻,首推“五凤”;东汉石刻,以“礼器”、“乙瑛”、“孔 宙”、“史晨”碑为隶书珍品;北朝以“张猛龙”碑为魏体楷模。西庑内陈列的100多块“汉画像石刻”,也是久负盛名的艺术珍品。这些石刻,内容丰富,既有神话传说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捕捞、歌舞、杂技、行医、狩猎,是研究我国汉代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石刻的技法,有的细致精巧,有的粗犷奔放,各具风格。两庑北部陈列的584块“玉虹楼石刻”,是清乾隆年间孔子后裔孔继涑收集 了历代著名书法家的手迹临摹精刻而成的。这些石刻原被弃置在曲阜“十二府”的玉虹楼下,1951年移入孔庙,1964年装镶展出,供书法爱好者欣赏。



寝殿里供奉着孔子夫人亓官氏的神位。“至圣先师夫人神位”摆放在垂花罩之中。













康熙皇帝御笔题写的“万世师表”石刻设置在圣迹殿正中上方

圣迹图
《圣迹图》石刻是一部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 从汉代开始,为了表达对孔子的崇敬,人们不断塑造孔子的形象。早期的 孔子形象多是肖像,为便于传之久远,宋代时便刻像于石。至明代,为了介绍 孔子的生平事迹,出现了名为《圣迹图》的连环图画。 明正统九年(1444年),监察御史张楷依据《史记·孔子世家》中的 孔子史事,旁采《论语》、《孟子》,辑成《圣迹图》,并配以说明画面的赞 诗,介绍孔子生平中的二十九件大事。弘治十年(1497年),何廷瑞等新 增九事后重新刊刻印行。新增九事有图、有说明而无赞诗。 曲阜孔庙原有若干幅木刻《圣迹图》,散存在各庑内。万历十九年(15 91年),山东巡按御史何出光倡议将木刻改为石刻。次年,山东按察副使张 应登建议增加“克复传颜”、“孝经传曾”、“合葬于防”、“杏坛植桧”、 “过庭诗礼”、“三垅植楷”、“望吴门马”等,将画面增至111幅。《圣 迹图》由曲阜县学生员毛凤羽汇校,淮扬画工杨芝作画,吴郡章草刻石,至万 历二十年十二月告成。为保存《圣迹图》,何出光筹款四千缗于庙后空地创建 圣迹殿。 《圣迹图》120幅,首幅题“圣迹之图”,次下二幅刻邵以仁撰书《圣 迹殿说》,再下二幅刻张应登撰文《刻圣迹图记》,其后为孔子、颜子从行像 ,再后为图。首4图为孔子出生前的事情:父母尼山祈祷求子,麒麟衔玉书临 于家中,出生时有二龙绕室、五老降庭,空中鸣乐。第五图至一百零六图介绍 孔子的事迹,反映孔子志学、立教、为宦、周游列国、著述的史事。最后5图 分别反映弟子植楷、守墓、鲁哀公立庙和汉高祖、宋真宗祭祀。《圣迹图》构 图匀称,线条流畅,人物形象生动,且有文字说明,是中国内容最为丰富的人 物传记式石刻连环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万世师表”的下面有三幅石刻画像闻名于世

司寇像
2石,一位于圣迹殿正面正中,一位于西侧正中。正面石高15 0厘米、宽80厘米,西侧石高140厘米、宽80厘米。孔子像半身,侧视 ,长须高冠,相传为唐吴道子所画,均无文字,始刻年代不详。正面一石当刻 于明万历前,否则不会装嵌在《圣迹图》石刻中。

位于西侧北起第一石,石高228厘米,宽91厘米。孔子着袍 服,拱手站立,左侧佩剑,神态端庄慈祥,富有学者风度,相传为唐代吴道子 所画,是后世常见孔子像的范本。画像上刻“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 ,垂宪万世”的赞诗。刻制年代不详。

颜子从行像
2石,一位于正面司寇像之西,一位于西侧最南。正面者石 高90厘米,宽54厘米,孔子拱手在前,颜子拱手后随,广袖,长衣曳地, 上刻宋太祖、宋真宗御制《孔子赞》,下署“绍圣二年三月一日四十八世孙端 本书,端友立石”。参考凭几像孔宗寿题记,此图时名《行教》,自南宗孔传 《东家杂记》始称为《小影》,认为此像最真。孔尚任《阙里(新)志·祀典 》并说“乃当年端木赐传写,晋顾恺之重摹”。西侧者高64厘米,宽42厘 米,下题“先圣画像”,“宋政和戊戌上元日四十九代孙孔 立石 ,胡刻”。
米芾赞孔子行教像
位于西侧北起第二石,石高158厘米,宽98厘米 。画为孔子立像,也传为唐吴道子所画。右上刻米芾《孔子赞》,篆书,文为 :“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以后,更无孔子。孔子 孔子,大哉孔子。”
夫子小像
位于西侧北起第四石,石高73厘米,宽38厘米,题为“大 清雍正十三年三月朔日七十一代孙袭封衍圣公广 百拜沐手敬书, 昆陵朱承瑞敬镌”。

凭几像
位于正面司寇像之东,石高138厘米,宽69厘米。孔子手持 尘尾,凭几而坐,七位弟子站立,簇拥在身后及两侧,人物肥硕,博衣大袖, 线条流畅,相传为唐代吴道子所作。上刻宋太祖、宋真宗御制《孔子赞》,但 题作“至圣文宣王赞”,有误,至圣文宣王为真宗追封。下刻孔宗寿刻石题记 :“宗寿家藏唐吴道子画先君夫子按几而坐、从以十弟子者,世谓之《小影》 ;又立而颜渊侍者谓之《行教》。《行教》已有石本,但《小影》模传极多, 虑久而讹。今亦刻坚珉,庶愈久不失其真也。绍圣二年十月一日四十六代孙、 宣德郎、知兖州仙源县孔宗寿记。”从题记看,此图时名《小影》,原刻为十 弟子,较今图多三人,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有凭几图,孔子周围与此石 刻相同,而孔子前多三弟子,呈正在受教状,由此可知,此石刻图已不全。石 刻于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