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兰芳》无关京剧---《梅兰芳》观后之五

(2008-12-12 11:03:24)
标签:

陈凯歌

梅兰芳

娱乐

黎明

章子怡

京剧

分类: 娱乐

《梅兰芳》无关京剧---《梅兰芳》观后之五

 

不管大家对《梅兰芳》如何毁誉,有一点似乎可以定论,那就是以黎明为代表的演员,根本就没有如梅兰芳这样的京剧大师的气质,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没有那种“范儿”。那么,就整部影片而言,《梅兰芳》是不是有京剧的味儿呢?引伸开去,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如果说导演本来就没有刻意强调那种京剧大师的“范儿”,没有刻意渲染京剧的“味儿”,或者说《梅兰芳》里京剧味道寡淡乃是导演有以为之,并非无心之过或者鞭长莫及,那么,揣度一下,原因究竟何在呢?

 

坊间盛传,说陈凯歌是中国最懂京剧的导演。不知道那些真正的京剧大师们听了这样的话,或者导演界同仁听了这样的话会做何种感想。这种说法的证据之一就是陈凯歌曾经拍摄了不朽的经典《霸王别姬》,仅此一举,即可奠定中国最懂京剧的导演的地位。

 

此话同样可能引起非议。对此,作为京剧门外汉,我们一般人很难确定竖是孰非,是在哪里,非在何处。不过现在既然在谈《梅兰芳》,我们就不妨以它做例子,来看看陈凯歌到底懂不懂京剧,是不是擅长拍摄京剧题材影片的第一人。

 

大约看过《梅兰芳》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影片的前半部情节紧凑好看,后半部则有着散漫拖沓,有人甚至形容为虎头蛇尾。这前后半部《梅兰芳》大约是以黎明扮演的中年梅兰芳出场为分界的。也就是说,黎明扮演的梅兰芳登场亮相,逐渐把观众带离京剧的氛围,带离梅兰芳形成的气场,作为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形象在我们心目中也逐渐模糊起来,有时候甚至出离了,找不到了。我们看到的,还是那个长相俊美,从北京到香港发展的艺人黎明,这个艺人虽然是北京人,但是说话中已经带着一些港台腔调,虽然比较起来他的普通话依然是港台演员中说得最标准的,但是实实在在说他的京味儿已经很淡,几乎没有了。也许很长时间以来黎明根本用不着可以追求说话中的京腔京韵,相反倒是那种略带嚼舌的港台腔大行其道,颇具市场。但是,这到了《梅兰芳》里就是个毛病,作为梅兰芳这样的京剧大师,要是一张嘴满口的平舌音,舌头不卷不翘,那就很欠味道了。这个黎明不懂京剧,不会演戏,不会走台,不会兰花指,不会水袖,不会亮相,更不会眉目传情,前面我说过,最重要的是黎明的眼睛里没戏,作为一个男旦,这是致命弱项,不可原谅的毛病。我们当然不是责怪黎明不懂不会京剧,事实上要让黎明为了拍摄《梅兰芳》把自己训练成一个精通京剧一招一式中规中矩没有破绽不露怯,也是不现实的,梅兰芳这样的大师不啻有着几十年勤学苦练功夫,更有着即便是苦练也不一定得来的天赋在,黎明要想跨越这样的差距几乎没有可能。我们既然不能把黎明真正训练成梅兰芳,那么作为导演只能利用电影的技术手段加以艺术地弥补。

 

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一是陈凯歌为什么不选用其他的演员,比如梨园行的行家里手来演呢?这个问题前面我们已经作为回答,事实上陈凯歌也没得选,在现有的演员中的确很难有更加合适的选项。二是为什么陈凯歌不能用拍摄功夫大片那样的特技来完成对京剧艺术的改头换面呢?我想,其中的道理也不难理解,天下功夫现在已经很炫了,什么手段都用上了,维亚,三维动画,替身等等,说白了什么可以作假,什么可以蒙住观众就怎么来。这样的手段显然不适用京剧艺术,京剧艺术是近距离的艺术,特别是需要生动的脸部表情,需要传神的眉目眼神,这样的东西是不能作假的,不能用特技的。

 

这样说来,不是陈凯歌不想,而是陈凯歌无奈,也许在他看来,梅兰芳要么不拍,拍摄出来就是这样。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不过,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我想起来一句台词,邱如白在见到病重期间的梅兰芳时说过,“你想当一个凡人,也许你本来就是一个凡人”,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导演的一点想法。也就是说,导演既把梅兰芳作为一个伟大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来记录,同时导演也想把他再次还原成一个普通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暂时离开舞台,生活在七情六欲中的人。影片借用千方百计想保持梅兰芳的孤独,保持梅兰芳的纯粹的邱如白的口说出这句话,再一次表明,梅兰芳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与我们所有人一样的人,然后才上升为一个创造京剧神话的大师的。从这个角度说,加载在梅兰芳身上的京剧味道到底有多浓并不重要,因为那都是外壳,是躯体,是皮囊,他的最精髓最本质的东西还是人的本性。也就是从这个角度说,《梅兰芳》是一部叙写人的影片,而不是写神,写大师的戏,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不是写京剧的戏,事实上这一切都与京剧无关,抽象出来,《梅兰芳》是在诠释一种精神,反映一种时代,凸现一种社会环境,展示一种人生感悟。我们甚至可以说,要是《梅兰芳》里面的京剧味道太过浓烈,可能会妨碍观众对精神实质的理解,观众会买椟还珠。

 

说到底,《梅兰芳》不写京剧,而是写人生,写社会。所以,京剧味儿有否,浓否无关紧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