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贾志刚
贾志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33,034
  • 关注人气:9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拍砖各路国学大师(1):用逻辑推理解读《论语》排序问题

(2017-04-24 11:09:17)
分类: 其他评论

国学大师解读经典基本上使用以下三条工具:第一,说文解字;第二,引用某某某某的话;第三,拼命加鸡精。但是他们忘了世界上还有一个东西存在:逻辑。

当然,这也不全怪他们,因为中国历史上就不重视逻辑,权力决定真理,背诵决定分数。再加上当代中国教育文理分科太早,研究经典的人通常根本就没有学过逻辑。

那么今天,贾老师就给各路国学大师们上一堂逻辑课,朋友们冷静观瞧就是。

今天说什么?说一说《论语》的排序,以及为什么“学而时习之”是《论语》的第一段话。

关于《论语》的排序,国学大师们似乎一直就在回避。而关于“学而时习之”为什么是《论语》的第一段,大师们的解释基本上就是在强调这是因为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唉,叫我说他们什么好呢?

 

《论语》是一部微博集,由各种片段构成。《论语》的排序基本上是乱七八糟,你看不出什么线索来。那么,为什么《论语》的编篡者不好好排一下顺序呢?是他们不负责任?还是他们能力不够?

其实,都不是,之所以这样排,是精心策划的结果。

在展开推理之前,我们先举个例子。

譬如你们举行校友会,当然要大吃大喝一顿。这个时候,座位的排序就是个问题。如果把所有人的座位都进行一个编排,你会发现非常困难,首先是编排的原则无法确定,无论哪一种原则都会得罪人。其次,你会费很大的功夫,而且一定会出现纰漏,最后是吃力不讨好。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把主桌安排好,其余的桌子自由组合。主桌怎样安排?肯定是校友当中最有钱有权的,名望最高的,学校领导等等,基本上就是这几类了。

好了,现在来看《论语》。

整部《论语》分了20篇,看上去乱七八糟。但是请注意第一篇,学问在这里,这就相当于校友会的主桌。

第一篇中只有五个人出场,按照顺序分别是孔子有若、曾参、子夏和子贡,第一篇只有他们五人的语录。看出什么来了吗?肯定没有,国学大师们都没看出来。

为什么没看出来?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孔子和他的学生们。

那么现在,贾老师告诉他们其中的学问。

有若,孔子学校的时任校长;曾参,孔子学校的时任教务主任、博士生导师,《论语》编篡小组组长;子夏,当时天下第一强国魏国的中央党校校长,战国首任霸主魏文侯的老师;子贡,时任中国首富、孔子学校主赞助商。

后面还用再说下去吗?

看到这里,不知道国学大师们是眼前一亮,还是眼前一黑?

再看下去,他们都会傻眼的。

 

《论语》的第一段话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所有国学大师对此的解释都是“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按照他们的解释来推论,有海外关系就是人生第二重要的事情了。我刚看了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说到这段话的时候,基本上不知所云,禅勒个去。

没办法,慢慢给他们启蒙吧。

这段话的解释很简单,但是要注意其中的“亦”字,这也是经常被国学大师蒙混过去的一个字。“亦”一般做“也”来翻译,但是在这里最准确的翻译是“正是”,用于强调。所以这三句话的意思就是“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正是快乐的吗?有朋友从远道来,不正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却不懊恼,不正是君子吗?”

那么,我们注意到没有?每句话的后面都是一个问号,说明什么?说明这是三句反问句,而且是强烈的反问句。

如此强烈的反问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辩解或者驳斥。

那么,孔子在反问谁?在反问什么问题?

所以,什么人向孔子提问?提了什么问题?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没有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如何去解读这三句话呢?

要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其实并不困难。首先,我们可以从孔子的反问推导出他被问的问题是什么。其次,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身世推导出大致是什么人在向孔子发问。

 

好,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谁向孔子提问?

首先来介绍一下人物背景和时代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的鲁国,鲁国此时由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统治,就是所谓的“三桓”。其中,孔子与孟孙家是亲戚,关系一向很好,后来的孟子就是孟孙家的人。孔子与季孙家也是亲戚,孔子的女儿嫁给了季孙家的疏族,总体来说,两家的关系也还过得去。而叔孙家此时的掌门人名叫叔孙武叔,他对孔子一向瞧不起,但是特崇拜子贡,经常在子贡面前贬低孔子,每次都被子贡骂得狗血喷头。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对叔孙武叔的爷爷叔孙豹非常崇敬,并没有因为叔孙武叔而改变,这也反映了孔子的豁达。

基本上,我们可以判断或者假定前来提问的人就是叔孙武叔。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场景还原,看看叔孙武叔和孔子在怎样对话。

 

孔子从卫国回到鲁国之后,叔孙武叔找上门来,故意要羞辱孔子。

“孔老师,你看你学了这么多知识,还是没能弄个一官半职,还是个教书匠,你是不是很郁闷?”叔孙武叔第一句话这样问。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我的学问虽然没什么使用的地方,可是我经常拿出来温习,不快乐的事吗”这就是孔子的第一句话。

周游列国这么多年,像个丧家犬一样,最后灰溜溜地回来,在鲁国也没有几个朋友,你是不是很恼火”叔孙武叔继续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虽然在鲁国没几个朋友,可是有朋友从卫国、郑国、陈国等远方看望我,不是快乐”这是孔子的第二句话。

你的学说没人赏识,你的主张没有人认同,是不是说明你这个人人品很差,是个小人呢叔孙武叔最后的问题非常恶毒。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看,虽然没什么人了解我认同我,可是我不生气不恼火,我难道不是个君子吗?这是孔子的第三句话。

 

整个对话我们都已经还原了,那么最后的问题是:这段话为什么要被放在《论语》的第一段。

其实很简单。

首先,这段话是孔子一生的高度概括。孔子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他不停地学习,却没有用武之地;他周游列国,交了很多国外的朋友,在鲁国却没有什么朋友,他的朋友集中在卫国;他的主张不被认可不被接受,可是他一直坚持一直坦然面对。

其次,这段话也高度概括了孔子的人生境界,他总是能在逆境中找到乐观的理由和坚持的理由,他接受失败但是不甘心于失败。

孔子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也是成功的一生。

这,就是为什么曾子和他的学生们为什么要将这段话放在《论语》最前面的真正原因了。

国学大师们,亮瞎眼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