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博友铁铁发起的一本名为《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的书的免费试读活动,赶紧报了名,我现在最需要这样的书来学习一下,很高兴我幸运的入选了,很快就收到了这本书。
这本书是一位从事十七年幼教工作、又当了三年全职妈妈的园长妈妈写的,书中引入了两百多个家庭亲子教育案例,拿到这本书赶紧开读,立刻爱不释手,里面写到的许多内容都让我看到了自己育儿的一些困扰和一些育儿的误区,也通过它理解了孩子的心,了解了孩子的想法,知道了怎么才能与孩子更好的沟通,理解了他们的心,孩子与父母的对立,也自然得到了有效缓解,孩子的所谓叛逆也就变得没那么难对付了。
http://s7/bmiddle/456a37e14a4784565cc66&690
当当网此书链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1087170&ref=search-1-pub
现在就说几个这本书里给我重大启发的例子,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
“不放手”是源于我们内心的恐惧
从有了咔咔以后,我就出现了分离焦虑,而且感觉比较严重,一会儿看不见他,就担心他发生意外,其实也知道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偶尔磕碰是很正常的事,可每次真要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就会特别心疼,如果当时我在场,就会非常自责,提醒自己一定要把他看好,不要再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不在场,就会怀疑当时照顾他的家人的能力,不能把他照顾好,我当全职妈妈,很大因素就是我对他的不放心,担心这担心那。
书中提到,像我这样的内心充满恐惧的妈妈真不少,孩子一有风吹草动的就紧张得不得了,稍有不适就半夜三更的往医院赶,恨不得自己代替孩子生病,不敢让孩子做“危险”的事,哪怕自己可以提供保护,仍害怕孩子受伤,处处包办代替,生怕孩子做不好,恐惧导致我们对孩子不放手,不放手的结果是孩子无法独立,变得脆弱,甚至将来无法适应社会。
咔咔一岁多在游乐场玩的时候,经常会有很多孩子在玩,比如滑梯上有,我怕他会被撞到,或是被推下来,而不让玩,告诉他有小朋友在玩,等等再玩,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咔咔在游乐场玩的时候,常常看见有小朋友在玩的器械,他就说“小朋友”“小朋友”,而不敢去玩,等没人了才会去玩,咔咔爸就说是我造成的,弄得孩子胆小了,我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调节我的心态,再玩的时候,我就鼓励他陪他一起玩,让他克服对其他孩子的恐惧,慢慢开始可以在有小朋友玩的时候一起玩,这件事上,我现在很后悔,我的焦虑限制了咔咔的成长,让他变得胆怯了。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我觉得特别适合我,也特别对,“对于我来说,育儿的过程就是与自己内心的恐惧作斗争的过程,我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相信孩子是坚强的,不会那么容易被击倒,相信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不需要我们事事保护!
让孩子做自己
书中提到“不能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是我们很多成年人的通病,我们身边很多成年人,都会非常在乎别人的眼光,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是问问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而是首先考虑别人会怎么看,怎么想,怎么评价,真正做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人非常少,这导致我们活着的意义居然是“别人眼里的自己”,而非做自己!为什么大多数人那么在乎别人的眼光,源头在童年,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期从来没有自己做过主,长大后会毫无主见。大人喜欢控制孩子,让孩子听话,守规矩。有时就会压制了孩子的很多正当需求,在控制教育之下,孩子没有自主的机会,丧失了自主的能力,他们开始不信任自己,面对成人的控制,孩子曾经试图反抗,但每次都被强压下来,反抗不成之后,孩子就会出现两个极端,强势的孩子叛逆,弱势的孩子变得畏缩和怯懦、自卑。
看完这段后,让我反思,咔咔现在偶尔大发脾气,我以为是他到了叛逆期,确实是不那么听话了,“我不,我就不”之类的话总是挂在嘴边,还动不动就因为一些小事就发脾气,大喊大叫,有时真的是很气人,最近一段时间真的可以说是越来越严重,我一般情况下都忍着不发脾气,和他好好说,可也偶尔控制不住自己,冲着他嚷,唉,事后我也会后悔,有时真的是搞不懂他的小脑袋里到底在想什么,到底怎么样才能让他不要乱发脾气,无理哭闹。现在我在想,是不是我无意中限制了一些他的自由,没有真正理解他的想法,让他听从自己的声音,让他做我想要的他呢,所谓的为了他好,是不是没有顾及到他的想法,以为很懂他,为了他好,反而伤害到了他,真的应了书名“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我也要像书中说从现在开始,不要试图去操纵他,控制他,左右他,让他成为自己的主人,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让他决定该穿什么,该买哪件衣服,哪个玩具,让他决定该吃什么,而不是一个劲地夹菜到他碗里,或者劝说他要吃这个吃那个,让他决定要和谁玩,要到哪里玩,让他
决定要参与什么活动。不要随意去评价他,就算评价,给孩子的评价也必须是客观的,并且尽可能少。
有人说孩子是一张白纸,让成人去书写;还有人把孩子当一个容器,试图去把这个容器灌满。持这种观点的人都走进了一个误区,即成人是主导,孩子是成人教出来的。其实,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导,每个孩子天生是大师,成人要对他们怀着敬畏之心,不要随意去教他们,因为我们实在是没有“教”的资格。我们能做的是适时而适度的引导。
这本书中提到了很多作为父母,容易出现的各种在育儿上产生的误区,往往觉得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好,可孩子根本不领情,其实我们是没有真正理解懂孩子的心,我想没有一对父母不想成为好父母,而且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材,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能够融入社会的人,那就从现在开始,学做好的父母,在孩子性格成长的关键时期给予他正确的帮助和引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