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泰柬(5) 学习印度教

(2010-07-05 23:46:29)
标签:

吴哥

柬埔寨

印度教

旅游

文化

杂谈

分类: 行走东南亚

学习印度教(婆罗门教)

当年为了看懂西方的油画,专门通读了圣经故事,对西方的宗教了解了很多。这次为了吴哥之旅,事先事后又专门研究了一下印度教的神话故事。实际上,就像基督教与犹太教,伊斯兰教有许多共同的传说一样,印度教与佛教也息息相关,有许多相通之处。读懂了很多印度教的传说,以后再去南亚,东南亚,相信不至于只看个热闹了。

印度教神祗众多,派系复杂,一些传说甚至互相矛盾,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分别有不同的神受到崇拜。这次学到的东西,只能算是一个大概了。

印度教中通常有三位大神:梵天,毗湿奴,湿婆。看这三位大神的故事,感觉有点像古龙的小说,刚出场的很厉害,没想到后来出场的一个比一个厉害。


梵天 (Brahma)

梵天是创造之神,世间的万物都是他创造出来的,甚至应该包括另两位大神毗湿奴和湿婆。他的典型形象是四张面孔。据说创世界后,梵天感到寂寞,于是创造了另一位美女沙维德丽,并为她着迷,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她转到左边,于是左边多一张面孔,转到右边,右边多一张面孔,于是变成了四面之神。

但是在后来的演化中,梵天的地位变得不太重要,传说中毗湿奴主宰世界轮回,他睡觉的时候,从毗湿奴的肚脐中生出一朵莲花,梵天就坐在莲花上开始创造世界,这样毗湿奴法力变得大过梵天。在吴哥的班迭萨雷寺一幅浮雕就是表现这一场景。

印度教寺庙中专门供奉梵天的非常稀少,只有在一些供奉三位一体,三位大神的寺庙中才能看到梵天的形象。但是在信奉佛教的泰国是个例外,梵天的变身四面佛在泰国受到广泛的崇拜。

4月21日摄于曼谷 四面佛 Erawan Shrine

行走泰柬(5) <wbr>学习印度教

毗湿奴(Vishnu)

毗湿奴是保护之神,法力强大。吴哥窟供奉的主神就是他。

他的形象多变,一共有10种化身,有的是动物,有的是人类。第十种化身-白马,只有在世界末日才会出现,更多见的是其他化身。不同的化身,不同的故事,在吴哥的不同地方都能有所体现。他最著名的化身之一是罗摩(Rama),是印度教史诗《罗摩衍那》(Ramayana)的主角,在东南亚文化中是个重要角色(泰国国王自称拉玛Rama,不知道是否指这个罗摩。如果是的话,不禁让我想起俄罗斯皇帝自称沙皇,是自称凯撒)。另一个化身,就是佛。这种说法认为是印度教贬低佛教的一种说法。

4月22日摄于吴哥窟(小吴哥寺)八臂毗湿奴立像

行走泰柬(5) <wbr>学习印度教

湿婆(Shiva)

湿婆是毁灭之神,破坏之神。但是这个意义却不是负面的。世界是不断轮回的,毁灭之后意味着再生和涅磐,因此湿婆也被认为拥有更为基本的能力。湿婆常见的姿态,是具有十只胳膊,跳着毁灭之舞。湿婆是吴哥许多寺庙的主神,例如巴肯山的巴肯寺。

4月24日摄于吴哥.女王宫  湿婆跳起了毁灭之舞。

行走泰柬(5) <wbr>学习印度教

4月24日摄于吴哥.女王宫

湿婆和他的妻子乌玛(Uma)坐在他的坐骑-白公牛南迪(Nandi)背上。他们的爱情故事说起来话长,甚至还搭上了爱神的性命。公牛下面是湿婆的神兽Kala,因为贪吃贡品,被湿婆罚他吃掉自己,从尾巴吃起,最后只剩下脑袋和上颚。Kala经常被装饰在门楣上,吴哥很常见。

行走泰柬(5) <wbr>学习印度教

林迦(Linga)

在吴哥时代的许多寺庙中,湿婆的形象往往用林迦代替。传说梵天和毗湿奴讨论谁的法力大,却遇到一根着火的柱子。梵天化身为天鹅,毗湿奴化身为野猪,分别向上向下寻找柱子的尽头,走了一千年也没有找到,这时湿婆从柱子中献身,原来这根柱子就是湿婆的林迦,也就是男性器官。

林迦很多情况下,都座落在一座象征着女性器官的基座-Yoni上。这代表着某种生殖崇拜,也有些中国阴阳调和的味道。在巴肯山看日落时,我无意中就踩在一座Yoni基座上,当时还以为是喷泉的水槽。

吴哥的高步斯滨,也叫做Thousand-Linga river- 千林迦河。在溪水的水底大石上,雕着成百上千林迦,河水从上面流过,象征着带来了湿婆的强大法力。2004年柬埔寨西哈莫尼国王登基时,西哈努克老国王就是用千林迦河的水为新国王灌顶。

4月27日摄于金边国家博物馆

湿婆的林迦。中间的小林迦,坐落在基座Yoni之上。

行走泰柬(5) <wbr>学习印度教

那迦(Naga)

蛇神,常见形象是长着多个脑袋的眼镜蛇,也是佛教天龙八部中的“龙”。一般五头和七头那迦最为常见,在吴哥的癞王平台上可以找到很罕见的九头那迦。那迦的形象在吴哥非常常见,包括在吴哥窟的塔尖上,被认为是柬埔寨国家的保护神和象征。金边的独立纪念碑上专门用那迦作为装饰。

4月24日摄于吴哥.崩密列
行走泰柬(5) <wbr>学习印度教

4月27日摄于金边王宫
行走泰柬(5) <wbr>学习印度教


揭路荼(Garuda)

梵语叫揭路荼,也叫做迦鲁达鸟,一只金翅大鹏鸟,在佛教中也很常见,是佛教的天龙八部之一。它是毗湿奴的坐骑,常见形象是鹰首和类似人的身体。它是蛇神那迦Naga的对头。吴哥的浮雕中常见。印尼的国徽上有此形象,显得似乎与柬埔寨是个对头,虽然柬埔寨历史上与爪哇王朝有着某种瓜葛。

4月18日摄于曼谷.大王宫玉佛寺行走泰柬(5) <wbr>学习印度教

4月27日摄于金边国家博物馆

作为毗湿奴坐骑的揭路荼。

行走泰柬(5) <wbr>学习印度教


阿卜莎罗(Apsara)

美丽的仙女,善舞。在吴哥的每一座寺庙中,几乎都能找到Apsara的形象。法国学者把吴哥遗迹中的跳舞的仙女叫做Apsara,文静站立的仙女叫做 Devata,但也有很多人把他们统称为Apsara。Apsara的形象是如此普及,可爱,暹粒地区古迹保护的专门组织就命名为Apsara,整个吴哥景区的部分门票收入,由Apsara组织进行文物修复。柬埔寨民族舞蹈的基本形象也就是源于Apsara的各种舞姿。

4月23日摄于吴哥.巴戎寺

行走泰柬(5) <wbr>学习印度教

4月25日摄于吴哥.圣剑寺

行走泰柬(5) <wbr>学习印度教

修罗与阿修罗(Sura & Asura)

也就是天神与魔鬼。天神的形象面目威严慈爱,魔鬼的形象比较狰狞。天神被称为Sura,佛经中也被称为提婆(Deva),是天龙八部之一的“天”,阿修罗也是佛教天龙八部之一。

4月27日摄于金边国家博物馆

行走泰柬(5) <wbr>学习印度教

搅动乳海(Churning of milk sea)

印度教传说中的著名情节,吴哥有许多地方,尤其是桥栏杆,都在表现这一故事。传说诸神讨论如何长生不死,最后决定由修罗和阿修罗一起抓起蛇神那迦,用那迦的身体搅动大海。这也许是修罗和阿修罗唯一一次合作。搅动了几百年,直到把大海搅得像奶一样。这个过程中,从海中生出了许多宝物,包括Apsara仙女,也不幸产生了一些毒药,为了挽救世界,湿婆把毒药喝了下去,脖子都青了,因此湿婆的一个别称就是青颈。最后产生了长生不老药,又经过一番曲折的斗争和故事,天神终于打败了魔鬼,取得了神药的所有权。

4月23日摄于吴哥窟外回廊的浅浮雕

几乎所有的诸神都上场了。这是正中间的场景,左侧是戴头盔的阿修罗,右侧是天神。正中间是毗湿奴在监督,他化身为巨大的海龟,托起了曼荼罗山(Mandara),作为搅拌的支点。上方有无数搅拌乳海产生的美丽仙女Apsara在跳舞加油。在画面之外还能找到湿婆,魔王Ravana和猴王。

行走泰柬(5) <wbr>学习印度教

4月23日摄于吴哥王城南门外的护城河

两侧桥栏杆分别是修罗与阿修罗抱着蛇神那迦。

行走泰柬(5) <wbr>学习印度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