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中国互联网刚刚兴起。那时上网靠电话线拨号,无论在家里或是在办公室都如此,速度奇慢,打开一个网页要用几十秒,但是极少碰上网页打不开的情形,如果有,那一定也只是技术原因造成的。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发现了《思想的境界》。那清新朴素的页面,那丰富多彩的内容,那博大精深的思想,让我从看到它的第一眼起就深深迷恋上了。我把它推荐给了两位好友,获得他们的一致好评。
也许因为长期看所谓的“传统媒体”看多了,早已厌倦了报纸上那种八股文章,忽然看到完全不同的叙事风格,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真是如沐春风,如获至宝。那时每天如饥似渴地阅读一篇又一篇精彩绝伦的文字,看过了还不过瘾,一定要把它们下载到本机上才罢休。当时这样做只是出于对文章的喜爱,并未想到有一天这些文章连同这个网站会一同消失;当后来这成为事实的时候,很庆幸当初的歪打正着。
有很长一段时间,思想的境界一直没有更新,作为它的忠实读者,我们很是焦急,但是又不知怎么去打听发生了什么情况。好在它后来又开始做了,而且页面更漂亮了。
网页上差不多每一篇文章的后面都注明“感谢作者惠寄”,看上去很雅,也很光荣--对作者而言。这也激发了我和好友投稿的积极性,我们都踊跃“惠寄”了一些文章给编辑,我有两篇文章被采用,编辑回复:感谢寄来两篇尖锐的时事评论,已发表在××栏目。通过回信,获知编辑的名字叫李永刚。
好友孟波在思想的境界发表的文章更多,所以与李永刚更熟悉一些。
后来,编辑李永刚在网上详细罗列了思想的境界所面对的经济困难,希望能获得大家的帮助,孟波寄去两百元表示支持。
然而大概就就是在募捐之后不久,思想的境界突然关闭。至今还记得当时点开主页后出现的一段告白,大意是因为个人和家庭原因,没有精力打理这个网站了,所以关闭。
思想的境界关闭引发强烈反响。我当天写了一个评论,发到某个论坛里去了。后来看到李方写的《当思想失去境界》,写得更到位,清理交融,让人感慨系之。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隔一段时间,就忍不住要去打开那个熟悉的网址,冥冥之中似乎在期待奇迹出现:或许有一天那个漂亮的页面又一下子出现在眼前了呢。
然而奇迹终于没有出现。倒是在用搜索引擎搜索“思想的境界”时,会搜索到和我怀有同样心情的追随者的纪念文章。一个网站在死去多年之后还能有许多人在缅怀他,无疑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终于,有一天,我看到了李永刚在香港《二十一世纪》杂志上撰写的《思想的境界关站前后》长文,详述了办站的一些经历,但是对于最受关注的关站原因方面,写得十分简略隐晦。
又有一天,奇迹似乎真的出现了,思想的境界关闭前一夜的页面完整地展现在面前,好亲切啊。但是细看网址,不是过去的“sixiang.com",原来是一个镜像网站。
虽然只是一个镜像,但是已经给人很大的满足。就仿佛人死了之后,用了水晶棺保存遗体,虽然于逝者没有什么意义,但于生者毕竟是一种慰籍。
再以后,网上忽然出现了一个《思想的境界复站宣言》,写得雄赳赳,言之凿凿要重办思想的境界。
但是今天,当我出于谋划一个新网站的目的,再次搜索“思想的境界”时,连这个宣言也找不到了,更遑论他们重办的那个网站。
当思想失去境界,当互联网失去自由,中国遂成为一片沙漠,一间牢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