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亚辉
赵亚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996,135
  • 关注人气:170,7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师默默离世和明星轰动离婚

(2011-02-17 09:12:34)
标签:

文化

大师默默离世和明星轰动离婚

 

(注:本文为笔者在2月17日人民日报文化版刊发的言论《从大师默默离世说起》的完整版)

 

赵亚辉/文

 

 
  从1958年开始,施雅风院士率领考察队,先后对祁连山、天山、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等地的冰川进行了科学考察,从无到有地开创、发展了中国的冰川学研究。这张照片是1964年科学考察队在希夏邦马峰进行冰川考察时留下的珍贵资料,施雅风先生(左一)正是当时的科考队队长。新华社摄影/马竞秋
 
 
  万里之外,年已九旬的施雅风院士坐在自家窗前,回忆着冰川往事。(摄影/王彤)

 

    过年的时候,见到不少朋友的孩子,有中学生,有小学生。问他们未来的志向,有的说挣大钱当老板,有的说做领导当大官,有的说学超女去唱歌,有的说学刘谦变魔术……
    听到这些五花八门的答案,联想到自己小时候,如果被问到这个问题,班上一大半同学都是一个回答:当科学家。而如今,时代确实变了,五花八门的答案中,竟然没有一个是科学家。感慨之余,唏嘘之后,也没多想,只是觉得如今21世纪,社会多元化了,或许是一种时代进步。
    春节过后,刚上班,又连续看到两则消息,两位科学大师离我们而去了。一位是著名地理学家施雅风院士,13日在南京去世;另一位是著名水利专家谢鉴衡院士,9号在武汉去世。这两位科学家都不是一般人,各自有非凡的贡献和传奇的人生,在学术造诣和人生情怀上都非常了不起。
    施雅风先生是我国现代冰川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在冰原雪域行进40多年,踏遍祖国60多条冰川,编纂完成巨著《中国冰川目录》,其科学思想和学术行为开创了中国地理学的新纪元,深刻影响了我国地理学的发展。60年前,他还捐出自己的工资在业余时间创办了本杂志,就是今天的《中国国家地理》(当时名为《地理知识》)。
    谢鉴衡先生则是国际知名的江河治理泰斗,我国河流泥沙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他一辈子北踏黄河、南走长江,心血和汗水倾注两条母亲河,用生命危险换来大量第一手资料,在河流泥沙运动的基本理论和长江黄河的实际治理中取得突出成就,造福了两河沿岸的千百万人。
    这样两位科学巨匠,他们的连续离世在社会上却是出奇的默默无闻、悄无声息。不仅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就连众多的媒体、网站以及微博中也忽略了他们的消息。即使有零星的报道,也大多不在显要位置。

    我在网上查询,搜索百度新闻,输入“施雅风 逝世”的关键词,只有109篇报道,输入“谢鉴衡逝世”的关键词,只有101篇报道;在以新闻搜索著称的人民搜索中同样查询,分别是135篇和86篇;在以传播消息著称的新浪微博中查询,也分别只有58篇和24篇。
    同样是在春节期间,另一位娱乐明星的离婚在社会上却是格外的引人关注、街谈巷议。媒体狂轰滥炸,网络连篇累牍,微博议论纷纷,还都在显要位置,就怕人们看不到。输入“姚晨离婚”的关键词,在百度新闻里有9790篇报道,在人民搜索中有10056篇报道,在新浪微博中有将近15万(149222)篇微博。
    事实上,我对姚晨没有任何意见,我也很喜欢她,并赞赏他们对待婚姻的处理方式和平和态度。平心静气地说,大师逝世和明星离婚,虽然发生在同一时间段,但话题上不是一码事,舆论传播和社会反响上有差别,似乎也是正常现象。但是,当精确的对比数字摆在眼前的时候,反差竟然超过百倍,乃至千倍。而且,这不是现在有的,而是近几年广泛存在的想象。这种现象不仅深深刺痛了科技工作者,也不得不让我们震惊和深思。
    深思之中,联想到诸多的社会现象,联系到诸多的调查数据,不得不承认一个让人沮丧的事实: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公众的科学素养、科学知识、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却并不算是与时俱进。人们对科学正在冷漠和疏远。
    以前,科学家是广大人们的偶像,现在,偶像变成了明星富商官员;以前,我们曾对一大批科学家耳熟能详,比如钱学森、华罗庚、竺可桢、陈景润……,现在,除了老一辈这些人,我们再也数不出几个;以前,全社会为重大科技成果而欢欣鼓舞,现在,公众享受着科学家带来的科技成果,却往往不知道科学家是谁;以前,媒体上能看到大量的科技新闻和报道,现在,这个比例已经下降到6%,远远低于美国的20%和日本的15%;以前,专家的意见对于决策至关重要,现在,官员的看法才是最终的依据……
    这些都是危险的信号。正如吴澄院士说过,很多现象说明,科学还没有被放在受尊重的位置,或者说只是表面上说说而已。
   一个不尊重科学的民族,不会是真正有前途的民族;一个不尊重科学的国家,不会成为一个自主创新的强国。在中国这样一个公众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国家,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热爱科学、崇敬科学的氛围,让良好科学素养的种子在国人心中生根开花。
    对待科学,让我们拒绝冷漠和疏远。希望在不远的那一天,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当科学家能重新回到理想的前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