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 经 典 远 行

(2008-08-07 12:14:05)
标签:

漠野

汁液

涵养

时辰

深海

分类: 随笔散文
文/耘农湖北
 
人生离不开阅读,阅读却需要选择。回眸与书为伴的漫漫旅程,我乐于随经典远行。当青春年少的时节一头扑向文字的漠野后,我便开始与经典相拥相搀,如影随形。那独守寂寥的时辰,那坐拥书城的长夜,及至那一册在手的晨昏,是经典的汁液涵养着我的精神之树,是经典的清露滋润着我的心灵家园,我在经典的驮负下,醉心游弋于未知的深海,并在咀英嚼华里丰满着人生。

 在我看来,经典是罗盘,经典是旗旌,经典是路碑。因而我无法不随经典远行,人生之旅也正是在这种远行的过程中焕发生机。所有经典让我领略到智者贤哲为之建构与描摹的绮丽风光,品位到字里行间所蕴涵的人生真谛。首先是那本《反杜林论》与那本《大众哲学》,成为我最早随经典远行的向导,让我初尝了哲思的乳汁。从此,历经风雨沧桑,面对物换星移,我尽可能抛弃阅读的实用功利,拒绝阅读的感官消遣,虔诚的沐浴着经典的阳光雨露。是经典催我一次次流连书店,是经典陪我一遍遍光顾图书馆,又是经典引领我走进生命四季的纵深。并在随它远行的路上,寻觅思想的黄钟大吕,捡拾科学的七彩贝壳,收获文化的夜雨春风。我深知,并非一概而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担粟”。但不朽的经典却在潜移默化中开阔着我的视野,丰厚着我的思想,洗礼着我的灵魂,煅打着我的品格。

随 <wbr>经 <wbr>典 <wbr>远 <wbr>行随经典远行,不尽是轻歌夜雨,也绝非朝花夕拾,而是一个既充满艰涩又饱含快乐的漫漫途程。这种远行一如越野登山,一如踏海滔浪,既需要心性、悟性,又需要耐力、毅力,因而仅仅有爱、仅仅满足于拥抱和厮守无疑是不够的。这种远行不像一瓢饮、一箪食那样的简单容易,不像蜻蜓点水、走马观花那样的敷衍了事,不像假面舞会、夸张喜剧那样的矫情作秀,往往需要皓首穷经之心,不遗余力之行,殚尽竭虑之思。举凡古今中外黄典浩浩,其睿论哲思更是博大精深,没有谁可以大言不惭的说,已经遍览经典,尽悉要义。至于我等这般孤陋寡闻者,不消说只有虔诚的膜拜,醉心的捧读,拼命的咀嚼,才是清醒的态度,哪怕有一丝半缕的领会也就算幸事了。因而经典之于我们,永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因而对于黑格尔、亚当斯密、叔本华、康德、卢梭、培根,及至后来所接触到的萨洛特、卡夫卡、蒙田、帕斯卡尔、萨冈等等诸多先贤,我总是常存敬畏,他们遗传的典籍,有些已让我相拥经年、咀嚼久已,每一次亲近都有一种新的感受;有些则从未离开我的桌上与床边,稍许得闲,便重温不辍。至于中国古今大家的典籍,从中学时代起便与我相伴相依,乃至有些篇章至今都尚能背诵。
 
春去冬来,寒暑几易,即便辗转迁徙,即便经受人生风雨,都没能让我远离经典。其实,随经典远行的时候,总有一种莫名的温暖与快慰。 老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世间的烦恼,有些可以化解,而有些又无人劝服,我却选择了向经典倾诉,经典所赋予的思想往往能让心灵如释重负,你随它远行便有如饮甘霖、如啜清露之感,因而经典好似良师益友,都成了我追求心灵独立的亲密私交,成了我精神家园休闲的最好处所。无可否认,在当今利益多元、价值取向嬗变的时代里,许多的物欲与功利损伤着人的精神支柱,许多的浮躁与焦虑催生着人的思想烦恼。为了避免情感的麻木、精神的颓丧、思想的空虚,我惟一的办法只能选择随经典远行。在它默默无言的引领下,轻装上阵,舒展自由的灵性,放飞生命的畅想,沐浴哲思的阳光,收获科学的馈赠。正是因了经典相伴,我才能正视苦难,直面人生与社会;正是因了随经典远行,我才能淡泊坦然,抱持理想与追求。因而无论现实生活有多么严酷,无论生命途程有多么曲折,我依旧不改初衷的坚守着随经典远行这一快乐之旅。我庆幸自己在随经典远行的日子里,心态变得宁静、眼光渐趋深邃、思想走向理性,整个精神世界为之开阔亮丽。我不能不感谢经典,随它远行不仅丰厚了学养,陶冶了性灵,而且提升了境界,磨砺了品格,世间纵有千般爱,独是经典难割舍!

 ……经典如斯,始终闪射着熠熠哲光,照耀着远行的途程。它教我忘却苦难,创造幸福;教我勉力前行,抱持理想;教我淡泊名利,不弃追求;它教我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上,尽可能让普通平凡变得充实愉悦、自由自在……真的,当心灵随经典远行的时候,什么争斗,什么权位,什么金钱,什么烦恼,似乎都不在乎了,在乎的倒是如何沿着经典的指点一路走下去,走过泥泞,走出迷茫,走向属于跋涉者孜孜以求的人生风景线。
                           【此文原载《科学时报》等十几家主流纸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